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729节
惜春虽年岁尚稚,但画功已有根底,已画好的楼阁建筑、人物器具,已有贾敏旧作七八分神韵,算颇为难得。
贾琮见画中许多人物都只有虚形,还未仔细勾勒眉眼神态,想来就是惜春所言,她不知这些人形貌,难以下笔。
画幅正中位置,有三名进士举杯向主位敬酒,应该就是一甲进士三人。
只是其中两人面目模糊,未做描摹,唯独居中之人,工笔描画,细致入微。
这人身穿进士礼袍,眉眼清晰,隽美夺目,风姿卓绝,宛然就是贾琮模样。
探春笑道:“四妹妹当真厉害,把三哥哥画的这么相似,倒像是从画里活过来一般。”
黛玉笑道:“你没见四妹妹案头插着三哥哥的泥人,那可是她的宝贝物件,旁人都不能碰的。
她每日都对着那泥人瞧,画起三哥哥自然惟妙惟肖,这还有什么奇怪的。”
黛玉的戏谑之言,换了是湘云和探春,说她们每日对着贾琮的泥像瞧,她们多半会害羞着恼,免不了追闹一番。
但惜春年纪幼稚,心中还无男女绮念,并不以黛玉的调笑为羞,甚至觉得那是好话,心中颇为得意。
贾琮着实夸奖了惜春几句,说她画画极好,很有些天赋,把小姑娘哄的很是开心。
……
众姊妹看过惜春的画,注意力又集中到贾敏那幅旧画。
贾琮也曾听姊妹们说起这幅画,画的是林如海进士及第,参加御赐恩荣宴的情形。
那是林如海一生高光时刻,金榜高中名动天下,多半因此引起国公府邸关注,最终成就他和贾敏的姻缘。
所以,当年的进士恩荣宴,对于林如海和贾敏都具有特殊意义,这大概也是贾敏为此作画的原因。
贾琮是在贾敏迁居江南后出生,对这位从未谋面的姑姑,他的印象十分淡薄。
贾府上下人等,很少提起当年的荣国大小姐。
唯独王夫人曾提过,贾敏当年在府中何等金尊玉贵,何等万千宠爱,言语之中充满羡慕,甚至嫉妒……
贾琮难于追溯贾敏当年在荣国府的风光,也不清楚王夫人和贾敏当年有何种纠葛。
但贾母如此疼爱林黛玉的原因,他却是听不少人说过缘由。
那便是黛玉长得和母亲十分相像,由此可见贾敏当初也是何等出色的女子。
至于贾敏擅长丹青,并不在他原先记忆中,不过惜春也有丹青天赋,家门之内有渊源,多少也在常理之中。
贾琮仔细欣赏画架上的画作,按林如海及第的年头,这幅少说也有十几年时间。
但画面不见半点枯黄古旧,洁净如新,色彩艳丽,可见不管是贾敏还是林黛玉,对这幅画的收藏养护都很妥当。
画面描绘十几年之前,礼部大堂举办荣恩宴的盛况,让贾琮看在眼里,颇有似曾相识之感。
画面上厅堂恢弘,器皿华美,人物生动,衣屡冠帽,细致入微,一物一景,皆栩栩如生。
由此可见,这位从未谋面的姑姑,的确是位丹青高手,年轻时必定得过名家传授指点……
画面中心部分,礼部大堂摆满相同制式单人案几,每张案几后都坐着礼袍的新科进士,满堂文华,蔚为壮观。
那些进士案几的最前列,三名进士躬身站立,手举酒樽向主宴之人敬酒。
贾琮一看便知,这三名进士必定是当年一甲三人。
贾敏对这三人容貌描画,十分传神精细,因一甲三人是这幅恩荣赐宴图的核心。
贾琮并不认得左侧一二两人,但左三之人五官俊朗,风姿出众,相貌依稀便是年轻时林如海。
黛玉一指那人,微笑问道:“三哥哥你瞧,这就是我父亲,你看我娘画的像不像。”
贾琮笑道:“比我见过的林姑父,只是年轻了许多,眉眼神态,惟妙惟肖,姑母当真是妙笔。”
一旁的惜春探出小脑袋,歪着头说道:“姑太太画林姑父自然是像的,就像我画三哥哥那样像。”
姊妹们听了忍俊不禁,史湘云更是笑出声来,迎春笑道:“童言无忌。”
探春拧了一下惜春的小脸,笑道:“大言不惭,不知羞。”
惜春被探春调笑,倒是毫不在意,还问贾琮:“三哥哥,我哪里说错了,我画你就是很像。”
贾琮笑着摸了摸她的发髻,笑道:“四妹妹说的自然没错。”
他转而又看那幅画作,一甲三人所敬主位之人,是一位年轻男子。
此人穿绛红五爪团龙衮袍,戴金丝翼善冠,相貌俊美,风姿卓然,竟比探花之美的林如海,还要夺目几分。
从这人的袍服着装来看,此人定是当年某位亲王,因为皇帝穿明黄衮龙袍,亲王穿绛红衮龙袍。
贾琮此次进士及第,参加礼部御赐恩荣宴,主宴之人便是康顺王李孝承。
按照恩荣宴惯例,当年的主宴之人,必定也是一位亲王。
贾琮看向亲王左侧所坐之人,那是位中年文官,相貌清癯,风度儒雅,看着十分脸熟。
他心中微微愕然,说道:“林妹妹,这人好像是我的恩师静庵公……”
第685章 良宵知情心
伯爵府,迎春院。
贾琮看到画中主宴亲王左侧首位官员,样貌依稀就是老师柳静庵。
虽画中人比如今柳静庵年轻许多,形容清正端严,气度沉稳儒雅,透着在任官员的干练之气。
但贾敏的画笔颇为传神,画中人不管是五官形貌,还是神态气韵,都和柳静安一般无二,让人一目了然。
黛玉回道:“三哥哥没看错,这位就是静庵公,当年他官拜礼部大宗伯,还是那次春闱的主考官。”
她又笑道:“要论科场辈份,静庵公还是我父亲的座师,要按这里来论,父亲和三哥哥居然也算同门。
三哥哥拜的好师傅,你的辈分可有些吓人,失敬失敬,嘻嘻……”
贾琮笑道:“这有什么奇怪的,我每次去老师家小住,家里一堆比我年纪大的师侄。
我自小和柳璧就是至交,但只要我去柳宅走动,他便会找理由躲出去,只会在外头和我见面。
因为当着老师的面,他就必须叫我小师叔,他觉得太过没脸,所以能躲就躲,哈哈……
好在他如今去了金陵为官,倒是少了这份尴尬。”
贾琮又笑道:“其实这也不算什么,大家各论各的就好,妹妹以后可不要躲着我,我不用你叫我小师叔的。”
黛玉被他逗得笑出声,在他手臂上轻轻打了一下。
一旁探春也在仔细瞧画,指着穿绛红五爪龙袍那人,问道:“这个主宴之人,不知是哪位王爷?”
贾琮目光也看向画中,依照此人的年纪,且穿着亲王龙袍,多半是当今圣上同辈之人。
画作落款有永安二十一年字样,就是林如海那届春闱的年份。
主宴这位王爷极可能是永安帝的皇子,只有这样的皇子身份,才合适代表永安帝主持恩荣宴。
但这位主宴王爷样貌气度出众,不是当年潜邸齐王的当今圣上,也不是贾琮见过面的忠顺亲王。
对他来说这是十分陌生的脸孔,如果此人当年是一位亲王,不该如此默默无闻。
黛玉听了探春的话,随口说道:“我小时看到这幅画,他穿着绛红龙袍,觉得十分威风好看,心里有些羡慕。
我问过我娘这是何人,我娘说他是上皇第三子,爵封吴王,我还想问其他,我娘就不愿理我了。
我因为实在好奇,有一次和父亲询问红袍王爷的来历,父亲一向宠我,可是那次却脸色难看。
还训斥我小孩子不懂事,什么事都瞎打听,因为很少被父亲教训,这事现在还记得。
不过那时我还年幼,小孩子哪有什么长性,转头就淡忘这事,以后也不敢再问。”
……
贾琮听了这话,心中微微一跳,吴王这个称号,他在金陵侦缉杜衡鑫案件,曾经多次听到过。
当年杜衡鑫身为金陵杜家子弟,不知因为何种缘故,竟举报自家家主杜衡昌勾结隐门,意图谋乱。
金陵杜家因此被满门诛灭,杜衡鑫用家族的覆灭,换来自身仕途曙光。
他不仅投入潜邸齐王麾下,还跟随齐王返回神京,之后便发生吴王之乱。
神京因此大变,许多文武官员受到牵连,轻者罢官贬斥,中者流配边地,重者满门绝灭。
但贾琮在金陵接触的信息有限,也没遇到知晓当年变故之人,所以对这件事了解仅此而已。
但他想到如贾政、柳静庵等长辈,多半会知道当年吴王之乱的典故。
但他在和这些长辈接触之中,也敏锐觉察到此事的怪异,
贾政一向对他器重,对他的举业才华十分赞赏,平日得了空闲,叔侄两人常在书房闲谈。
两人话题散漫随意,神京典故,士林轶事,家族往事,几乎无所不谈。
但贾政从未提起当年吴王,甚至连王族中人,都绝口没有提过。
这或许是世家子弟从小受教,无形之中形成某种言谈忌讳。
……
但老师柳静庵的态度,却让贾琮生出更多疑惑。
他多年受柳静庵授业教诲,老人对他期望极高,对他视同己出。
不仅将举业学识倾囊相授,更懂得循循善诱,常为他剖析朝局,点评人物,给他开拓思路,拓展眼界。
师徒两人书房闭门,畅谈时局朝政,除当今上皇和嘉昭帝因尊者之讳,柳静庵不会轻易触及。
如今朝堂上重要官员,皇室亲贵,柳静庵都会言及,皆有精当点评,让贾琮获益匪浅。
贾琮为官数年,但凡面临官场之事,皆能游刃有余,荣保自身,不沾片叶,皆因柳静庵教诲之功。
如嘉昭帝、郭佑昌、史鼎等和贾琮多有接触之人,深知他那种超乎年龄的沉稳老辣。
他们心中都会断言,贾琮不过是老狐狸教出的小狐狸……
……
但这些年以来,柳静庵提过朝堂所有各部主官。
连当今赵王、宁王等皇子,康顺王、忠顺王等几位亲王都有谈及。
但唯独从来没提过这位吴王,就好像此人并不存在一般,贾琮如今细想此事,更深感其中古怪。
能被委派主持进士恩荣宴的皇子,都是很受皇帝器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