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739节
翠墨连忙应了,放下粥碗便出了房间。
贾琮随手端起粥碗,笑道:“等翠墨回来,这热粥就放凉了没味儿,我来服侍三妹妹一回吧。”
他说着用银勺舀了口热粥,便要喂到探春嘴里,探春俏脸一下通红。
说道:“三哥哥,这如何使得,哪能让你一个爷们,来做这种事情,让人看见太不像话。”
探春这等世家千金,从小就受教养熏陶,男子为正阳,女子为辅阴,天经地义之事。
家务杂事,衣食住行,唯有女子操持,没有让兄长家主为自己动手的道理。
但她却不知,在自己这堂兄眼里,根本不把这当回事儿。
贾琮笑道:“内宅之中,又没被人看到,有什么打紧的。
三妹妹为家门免祸,遭罪受苦,我服侍一回,理所应当……”
探春俏脸粉红,被他一番话哄得发晕,似乎再生不出抗拒之意,不由自主张开樱唇,被他喂了一口。
有了第一口便有第二口,绣房里飘着粳米粥饭的清香,弥漫着一种难言的亲密和温馨。
探春整个人有些迷迷瞪瞪,被贾琮喂了一口又一口,看着他深如秋潭一双朗目,晕着温和宠溺的笑意。
她一颗心飘飘荡荡,有些难以自己,有些沉迷其中,有些难以自拔。
觉得这一碗普通的粥饭,竟是平生从未品尝的美味香甜……
等到翠墨从厨房端来贾琮的饭食,发现床头案几之上,放着一个空空的粥碗。
她心里不禁有些奇怪,姑娘不是不能自己动手吗……
不过她也是个灵慧的丫头,知道三爷和姑娘从小最亲近要好,多半是自己出门,三爷自己动起手来……
她看自己姑娘脸红的样子,便知道自己没猜错,嘴角紧紧抿着忍住笑。
将托盘端到贾琮面前,笑道:“三爷,厨房倒是有现成的,我担心不香甜。
让他们重新做了一份,三爷趁热吃。”
……
大周宫城,乾阳宫。
御案旁的两个方形青铜冰鉴,散发着缥缈的白色寒气,给大殿带了一丝怡人阴凉。
嘉昭帝依旧像往日那般,早朝之后便入乾阳殿批阅奏章,期间两次传召大臣,就奏报之事入殿议政。
等午时进膳之后,只是歇息盏茶功夫,又开始批阅堆积的奏章。
其实这些奏章大部分经过内阁票拟,但嘉昭帝是主见极强之人,从来不会人云亦云。
虽然内阁都是学识资历精深的重臣,票拟谏言大都言之有物,切中要害。
但对事项要求的奏章,嘉昭帝依旧会仔细推敲奏章内容,不会过于依赖内阁票拟建议。
此时,乾阳店值守太监袁竞走入大殿,施礼奏道:“启禀圣上,宫外传报,锦衣卫指挥使许坤在奉天门外求见。
言有金陵甄家突发之事,要向圣上启奏。”
嘉昭帝听到甄家突发之事,不禁微微凝神,说道:“传他入殿觐见。”
只是稍许时刻,锦衣卫指挥使许坤跨入殿内,嘉昭帝待他行过君臣之礼,问道:“甄家有何突发之事?”
许坤说道:“启奏圣上,昨日有人向镇安府举告,城东有一处别院,入住一帮南方来客,随行四辆车马。
这些人携带十几个来历不明的箱子,进出诡异,出入神京世家大户,行迹颇为可疑。
镇安府通判刘彬芳带人前去盘查,发现这些人是金陵甄家之人,半月之前离开金陵。
他们随身携带十三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甄家长房的私财。
据那主事之人言辞,这十三只箱子财货,是甄家大太太送给北静王妃的家礼。
因为事涉及王爵,兹事体大,刘彬芳不敢擅专,便即刻行文锦衣卫,当日便将人犯和财物移交。
那十三只箱子经过清点,折算十七万三千四百五十两,数额十分巨大。
此事主事之人,一名为甄应嘉妻弟姚寿安,另一人甄应嘉夫人陪嫁刘氏。
这两人入昭狱之后,起初还想抵赖推脱,并以北静王府亲眷之名,妄想祈情推脱。
经锦衣卫大刑之后,这才全部据实招供,
他们受甄应嘉夫妇之命,因惧怕朝廷治罪,家财流失,富贵难续,才将长房私财偷运神京,藏匿世家之门。”
嘉昭帝冷哼一声,说道:“甄应嘉好大胆子,身犯罪愆,不知悔改,妄想逃脱律法,交游豪门,藏匿金银!”
他微微沉吟,凝声问道:“他们来京藏银,准备藏于那户豪门?”
许坤说道:“启禀圣上,据那两人交待,他们原想将十三口箱子,藏匿于神京贾家。
因甄家和贾家同为金陵世家,世代都有往来,威远伯贾琮和甄家二房,又有过姻亲之说。
所以甄应嘉以此为倚仗,选定贾家为藏银之所。
只是,这两人到京之后,曾先后入荣国府和东偏院,结果被荣国府王氏和贾政之妻回绝。”
嘉昭帝听到甄家要藏银神京贾家,脸色瞬间有些阴沉,听了许坤之后的话语,脸色才有些缓和。
说道:“贾琮虽然年轻,却是个精明人,还算知道其中轻重,没让朕失望。”
许坤继续说道:“那两人藏银贾家不成,便准备走北静王府的路子。
镇安府上门盘查之前,他们就已给王府下了门帖。
镇安府刘彬芳处事颇为缜密,他将人犯和银箱押走之后,安排两个衙差便衣守护别院。
果然接到了北静王府回帖,帖书上写明了拜门时辰,北静王妃要待客故家来人。”
嘉昭帝冷冷笑道:“十三口箱子,十七万两财货,数额的确不小,都能打动一个异姓王爵。
郭霖,派人替朕问问水溶,北静王府历代厚受皇恩,立国旧勋之中,唯独北静王一系,依旧承袭王爵。
王府所持爵产,历代先王赏赐,难道不够北静王府嚼用,他是否还嫌不足,还要觊觎犯官私藏家银!”
郭霖连忙应道:“奴婢遵旨,这就安排人去王府问话。”
嘉昭帝突然问道:“许坤,到底何人向镇安府举告此事?”
第691章 深危动千里
大周宫城,乾阳宫。
许坤听到嘉昭帝冷然之言,心中不由自主激起凛然之感。
同时不免有些遗憾,镇安府刘彬芳接到举告,出手动作未免太过快捷。
如他晚半日去甄家别苑盘查,甄家长房的十三个银箱,必定已经送入北静王府。
到那个时候,北静王水溶便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许坤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手下耳目众多,是耳听八方之人。
他自然清楚,圣上对北静王水溶并无好感。
对他善养名望,礼贤下士,结交名流诸般做派,多有鄙视厌烦之意。
一旦甄家那十三个银箱送入王府,北静王府勾结犯官,罔顾国法,牵扯不轨等罪名,便再也难以逃脱。
一个异姓王爵勾结牵扯火器私造犯官,甄家之案将会衍生出多大变故……
锦衣卫身为皇帝鹰犬走狗,自然要张大圣意,就此扳倒一个异姓王爵。
所谓时势造英雄,他这锦衣卫指挥使必要名动天下!
许坤想到这一桩,心中难免泛起嗜血的快感。
只是,事情终究棋差一着……
……
当听到嘉昭帝突然问起举告之人,许坤心中微微有些气馁。
说道:“启禀圣上,据刘彬芳所言,举告人是位十六七少年,身形微胖,面目黝黑,像是市井劳苦之人。
他自称居住甄家别苑附近,早晚见到别苑中人行迹可疑,这才向官府举告,是想借此赚些赏金。
市井中像这等靠贩卖消息,赚取官府赏银谋生之人,一向都不少见,所以镇安府早习以为常。
直到刘彬芳在甄家别苑盘查出事故,便让衙差据少年留下的姓名住址,去他住处传唤问话。
可到了地方,却查无此人,问过附近街坊,有人曾见相似形貌少年,近两日在附近出没,但无人知其底细。
由此可见,此人绝不是贩卖消息谋生,否则不会举告后销声匿迹,连官府赏银都不要。
依臣推测,此人不是受人指使,便是与金陵甄家有仇,才会有如此怪异的举动。”
嘉昭帝喃喃自语:“这少年如是受人指使举告,指使之人必定早就知晓甄家秘事。
但甄家入京藏银,是为不轨之举,必定要掩人耳目,低调行事,他又是如何得知?”
……
许坤听了嘉昭帝之言,不由微微一震,心中多少有些心虚。
因他心中明白,事先得知甄家送银入京之事,自然大有人在……
金陵锦衣卫千户王彰江,如此精明干练之人,对甄家私运大批金银出城,难道会毫无所知?
以许坤对这位下属的了解,这种事情决计不会发生。
因为十余日之前,朝廷下达甄应嘉革职查办圣旨前夕,许坤收到王彰江最后一份密函。
上面有这样的含胡言辞:甄家生肇祸之危,疑似遣人入京斡旋。
自从知道镇安府盘查甄家别院所得,让许坤更加肯定,王彰江对甄家入京藏银之事,早就有所察觉。
之所以王彰江在密函中未曾明言,或许是因当日圣旨未下,甄家罪责未定,有不便深究彻查之处。
还有一种隐晦的原因,就是王彰江欲擒故纵,种因求果,愿者上钩,罗织罪名的手段。
这样的阴森伎俩,在锦衣卫衙门并不算稀奇。
但因这类手段过于晦暗,大违司法正律,极易留下话柄口实,成为日后获罪的祸根。
所以大都会隐晦行事,即便同衙同僚,彼此之间都不会说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