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之扶摇河山

红楼之扶摇河山 第741节

  大声咒骂道:“哪里来的鳖孙子,你娘的没扎牢裤袋,把你小子漏出来了。

  快马冲城,还敢打人,想造反呢!”

  他对身边的兵头说道:“老大,不能放过这孙子,调一些兄弟入城找到他,不然我们兵马司的脸往哪里搁。”

  那兵头骂道:“你就闭嘴吧,眼睛也不放亮些,方才他们衣服被雨水打湿,一时不好辨认。

  等到走近了看着像是禁军的号服,领头那个骑马的家伙,背上包袱还包着明黄锦缎。

  你他娘的还要入城找人家麻烦,你想找死自己去,那伙人八成是神京过来传旨的。”

  那被抽打的兵丁,揉着生痛的肩膀,脸上微微变色,问道:“老大,你可是看真了,真是传旨禁军。”

  那兵头说道:“老子看了多少年城门,从来不会走眼,十几天前来过一回传旨的,架势和这一模一样。

  那会人入城没多久,甄家大老爷就被革职查办了,这回只怕甄家又要倒霉了……”

  ……

  金陵,明德坊,甄家大宅,大房宅院。

  窗外雨声嘈杂不停,让甄应嘉的心情愈发烦躁不安,在屋子里来回走动。

  上回神京圣旨下达,不仅将他革职查办,神京三法司各自派出官员,入金陵复查甄世文一案。

  这十几日时间,他多次被三法司官员传讯,每日都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只是过去十几日时间,头发都花白了一片,可见内心煎熬之深。

  甄大太太亲自端了热茶进屋,说道:“老爷也不要过于忧虑,事情既然已如此,还要放宽些心。

  即便以后不能做官,一家子安安生生过日子,不用应付官场上的麻烦事,也多些轻松自在。”

  况且官场上被贬官员,也不是都一棒子打死,再也不能翻身,多少官员还能起复做官。

  老爷莫非忘了,如今的应天知府贾雨村,当初因做官手头不干净,不是就被朝廷罢免。

  后来不过走了神京贾家的路子,重新起复之后,才捞到应天知府的位置,官反而比以前更大。

  那贾雨村是个什么货色根底,如何能和老爷的出身相比,他这样子都能起复,老爷将来必定也不难的。

  等到这事风头过去,老爷先调养一段时间,甄家也是多年根底,朝中还有不少亲眷故交。

  到时候再想法子斡旋活动,说不得就有出路了。”

  甄应嘉听了夫人一番话,也觉得极有道理,官场上罢免起复,的确是常见之事。

  想要重新翻身,不过走人脉花银子罢了,他想到这些心中不免有些庆幸。

  说道:“眼下三法司已确证,只怕还会有些波动,我们摆在明面上的产业,以后会如何,还真不好说了。

  将来想要成事,还要靠那批银子,再说想要办事,必定是从神京入手,这也多了一层便利。

  寿安和刘宝正家的,已去了半个多月,不知事情办得怎么样?”

  甄大太太说道:“按行程计算,他们到神京大概有六七日时间,必定已和贾家谈妥了。

  神京到金陵路途遥远,即便让小厮快马回报,也需要六七日时间,想着这几日就会有消息。

  老爷不要着急,再等上一些时辰,必定就有准信了。”

  夫妻两个说着闲话,各自都有些安慰,好在他们未雨绸缪,事先藏了十几万两银子。

  手头有这么一大笔财货,将来想要翻身也有足够倚仗。

  正当他们心中有些劫后余生的庆幸,又生出些许未来的野望憧憬。

  突然门外传来纷乱的脚步声,两夫妇脸色都不由自主一变。

  经历上次颁旨革职之事,他们都有些心有余悸,不知是不是错觉,总觉那些脚步带着悚人的惊慌……

  就在他们心中忐忑,一个丫鬟脸色惨白的进来。

  声音颤抖的说道:“大老爷、大太太事情不好了,外头来的许多锦衣卫番子,把整个府邸都围了。

  还来了几位神京官差,说是要给老爷宣旨,如今人已在裕和堂候着,催老爷马上过去接旨。”

  甄应嘉夫妇听了这话,两人脸色瞬间苍白如纸……

第692章 执手空相望

  金陵,明德坊,甄家大宅,裕和堂。

  甄应嘉失魂落魄走出大房宅院,跟在身边的甄大太太,已吓得不停抽泣。

  内院四处脚步纷乱,衣甲鲜亮的跨刀校尉,蜂拥进入庭院,在各处路口厅堂保守。

  内院丫鬟姬妾婆子四处躲避,不时发出惊恐的尖叫,声音充满绝望和羞耻,显得异常刺耳。

  甄家是世家大族,男女大防,礼数严谨,内院的主子女眷、婆子丫鬟通常都不见外男。

  内院除了自家子孙之外,偶尔会有老亲子弟入内,向甄家女眷长辈致礼,但都是未至舞象之年。

  哪里会像今日这般凄惶,后宅中挤满粗鲁魁梧的军卒大汉,什么男女大防都成了笑话。

  即便上回锦衣卫入甄家大宅搜查,因甄家尚未定罪,鉴于其家在江南名望,以及甄老太妃余威。

  就算王彰江这等冷厉人物,对此还是多有顾忌,做了诸般避嫌之举,以免引起江南士林抨击。

  入内院搜查之时,他只带领带领六名心腹校尉入内,还有六名从应天府征调的大狱女卒。

  内宅搜查之前,让甄家女眷在女卒监督之下,提前予以回避,规矩周到,无可指谪。

  但此次皇帝定罪圣旨下达,却再也没有这等优厚之情。

  甄家大宅立户近百年,从没出现这等悲凉情景。

  甄应嘉看到这等后宅乱象,失魂落魄般喃喃自语:“百年大家,毁于一旦,斯文丧尽,颜面扫地……”

  等到各处皆被锦衣校尉把守,甄应嘉看到两名户部文官,带来一帮小吏衙差,纷纷进入内院。

  这些人手拿着笔墨账册,进入内院各处宅院、厅堂,开始清点登录各类物品财货。

  等到他脚步踉蹡的走近裕和堂,看到堂中已跪了几位甄家同辈偏房子弟,还有他的嫡子宝玉。

  这位和贾家宝玉同名的少年,也是十五岁,同样厮混内宅,养尊处优,毁僧诽道,自视清高。

  如今却吓得浑身发抖,满脸是泪,形状颇为狼狈……

  ……

  甄应嘉跌跌撞撞进入堂中,看到锦衣卫千户王彰江,手持黄缎圣旨,屹立堂中,目光冷厉。

  王彰江身边站着一位四品官员,正是被甄大太太讥讽没根底货色,应天府府尹贾雨村。

  两人身后还站着五名禁军校尉,身材魁梧,抚刀而立,满面风尘,看着像是远道而来。

  王彰江见甄应嘉进入堂中,没有耽搁半分的意思,冷冷说道:“犯官甄应嘉接旨!”

  甄应嘉连忙跪倒,以头触地,听见头顶传来王彰江冰寒彻骨的声音。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金陵甄氏,世宦之门,鼎食之家,世受皇恩,久沐天荣。

  然其家不惜恩福,不报国恩,骄奢成性,行止荒悖,以致忤逆横生。

  子弟暴戾,私营火器,对峙官府,意图不轨,虽亡非命,罪无可恕。

  犯官甄因嘉,身居三品,德行平庸,政无建树,治家无功,教养败德,难承官爵之重。

  经三法司复核定罪,依律革除官身,抄籍七成家产,监居缓押,如有再犯,再论重罪,钦差。

  ……

  甄应嘉听完圣旨,浑身忍不住颤抖,强自支棱精神,才能让自己不晕厥过去。

  革除官身,抄籍家产,圣旨上这两句话,犹如重锤击打在他胸口,让他心如死灰。

  方才他和夫人还在商议,等到事情风声过去,再行筹谋操持起复之事。

  因为上回圣旨下达,他只是被革职查办,即是革职,就可复职,仕途沉浮常有之事。

  所以甄大太太才会拿贾雨村说事,借此安抚自家老爷。

  因贾雨村为两榜进士,虽因怠政贪弊,被弹劾罢官,但并不是罢黜官身,所以才能起复。

  甄应嘉实在没有想到,此次圣旨下达居然这般严厉,前番已将自己革职,此次还要剥夺官身。

  这让自己失去要紧根基,从此在仕途上已是绝路。

  至于抄籍家产,说是七成,实际查抄,官吏上下其手,借机发财,所谓七成,只多不少。

  甄家连基本的富贵也没了,从此等同百姓庶民……

  ……

  王彰江宣读过圣旨,贾雨村上来说道:“甄家老爷,今日户部会清点府上家产,登记造册,充入公库。

  甄家一应奴籍,四十以下,皆入管库发卖,四十以上,发放遣散,自谋生路。

  甄家嫡脉三代,男女老幼,迁出甄家大宅,押送甄家城西农庄安置,三年内由应天府看管,期满同于庶民。”

  贾雨村话音刚落,不说甄应嘉如丧考妣,羞愤欲死,裕和堂后立刻传来一片女眷哭声。

  这些往日富贵内宅的甄家女眷,从此再也无法尊荣娇贵,更无法仆妇成群的过活,心中怎么不悲怆凄凉。

  像甄大太太这样的当家妇人,更清楚甄家城西农庄,是个什么样的去处。

  那农庄附近大片田地,被官府征用修筑官道,甄家靠着金陵大族人脉,借此从官府捞取大笔赔金。

  那处地方不大的农庄,也从此在城外荒废,日常除了几个老仆守护,多少年都没人去过。

  那里只怕是房舍家具都不齐全,如何还能够住人,更不用说甄家嫡脉三代都迁居过去……

  ……

  王彰江和贾雨村,各自宣读圣旨并交待要领,然施施然离开甄家大宅。

  余下锦衣校尉严密看守甄家大宅,府衙官吏出入各处宅院,将一干奴仆丫鬟,驱猪赶狗般汇聚一处。

  这些原先衣裳鲜亮的奴仆丫鬟,如今只是甄家抄没家产的部分,到处都是哀求哭喊之声。

  甄家宝玉一等宣召钦差离去,便跌跌撞撞爬起,也不管父母家人,只跑去自己宅院。

  看到自己两个心爱丫鬟,正被府衙差役推搡驱赶,顿时心如刀割,上去就要喝止。

  一个差役上来就是耳光,将甄宝玉扇倒在地,耻笑说道:“你这兔儿一样的小子,倒养了一屋子俏丫头。

首节 上一节 741/75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北宋:我成了赵佶

下一篇:北宋穿越指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