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齐怪谈 第544节
过去那沿漳水的小村庄,此刻已经变成了一个大乡,修建了小城墙,人声鼎沸,完全没有了过去的痕迹。
只有那片桃林,尚且没有任何的变化。
不过,桃林周围都已经被拦了起来,不许他人靠近。
成安城同样是如此,城墙都变得有些不同,城门更是大变。
刘桃子骑着黑风,从神色高亢的诸多成安人之中路过,就这么一路到达城门口。
忽有一人闪身出来,“大将军!!”
刘桃子勒住马,看向了那人,随后笑了笑,“是王木匠啊。”
王木匠老了许多,头发灰白,脸上的皱纹也越来越多,可身体还算硬朗,脸色红润。
他激动的走上前来,“大将军还记得我”
“记得啊,当初你给我做的面具现在还在做木匠吗?”
“我现在不做了,是我家外甥在做,学了我的手艺。”
“大将军比以往更加神武了.”
木匠正说着,又一人凑上前来,“大将军!”
“我当初在县学担任看门吏您还记得我吗?”
“想起来了.”
刘桃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人,他们激动的跟刘桃子攀谈着情况。
寒风依旧,可却已经影响不到这些百姓了。
祖珽站在远处,只是张望着周围。
成安的吏开始在周围设防,进行安保差事,城内的游徼大概也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做这事,吩咐士卒们在周围设防,浑身都在哆嗦。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有官员们急匆匆的朝着此处冲来。
一个五十岁左右年纪的官员从马车上走下来,赶忙走到了最前头,行礼拜见刘桃子。
“成安令房豹,拜见大将军!”
这位成安令身材高大,穿着颇为简朴,相貌倒是没有什么出奇的地方,但是眼神明亮,自带着一股正气。
刘桃子看向了成安令,点点头,又看向了其余众人。
“我先回趟官署,晚些若是不忙,再行叙旧。”
众人再三行礼,而后各自退开。
刘桃子让房豹上马,一行人就这么走向了县衙官署。
城内却是越来越热闹,大将军回来的消息传遍了各地,哪里都能听到那欢呼声,有孩童们沿着街道奔跑,一边跑一边叫。
刘桃子在许多地方都有极大的威名,武川,博陵,黎阳等等,但是哪里都比不上成安。
毕竟,这是他的家乡。
成安内部的道路也变得格外结实,两旁的民居堆积在一起,有许多的高楼,远处的食肆大门敞开,甚至有人从里头正往外走。
刘桃子忽感慨了起来。
“许多年前,此处还是格外的寂静,犹如鬼城,尤其是冬日,更是见不到一个行人。”
他看向了跟在一旁的成安令房豹。
“当初高浟安排了你来担任成安令。”
“我对你并不熟悉,也不知道你有什么政绩,但是高浟很坚持,我便答应了。”
“如今看来,你做的还不错。”
房豹一脸的平静,纵然是面对刘桃子,他也没有太多的激动或者惧怕。
他低声说道:“并非是我的功劳,成安当初在路君在的时候就已经很好了,我只是顺其自然,也没有多做什么。”
“我方才在城门听人说,你救济了不少人。”
“都是按照庙堂的政令,对孤寡老幼适当的扶持,不使其饿死,仅此而已。”
刘桃子点点头,“原来如此。”
祖珽跟在后头,慢悠悠的说道:“房公还是很有才干的,成安的事情复杂,可不好治理,人口又多,非能人不能治若有新州,此人可以为刺史。”
房豹还是一脸的平静,不为所动。
房豹官职虽然不高,但是算是很早就参与大事的老资历者。
出身大族,十七岁就开始当官了。
这位房豹好黄老之学,喜欢清静无为那一套。
因此最初高浟举荐这个人来当成安令的时候,刘桃子多少还是有些迟疑的。
但是他的清静无为跟当下主流的清静无为还不太一样,别人口谈清静无为,而后是真的什么都不做,直接关上门,任由城池陷入无尽的混乱和无序。
可房豹的清静无为,是尽可能的给百姓们提供宽松的环境,法不禁止皆可为,不搞商贾,不兴土木,不反对百姓们外出,不强迫劳作,同时官府该尽的职能,也没有欠缺,官吏们依旧保障地方的秩序,相应的积极,鼓励,民生福利也不欠缺。
刘桃子见过许多大谈无为而治的,但是这位算是其中少有的真正理解无为而治,同时能做的出色的。
方才刘桃子在城门口跟其余人攀谈,大家对房豹的评价都很高。
他不只是在治政,就是在生活上,也都有些黄老的身影少出门,勤俭,不怎么社交,不怎么在意官爵和功名。
他甚至在官署的后院里开了地,种了些菜。
官署倒是没有太大的变化,还是如当初,没有经历过明显的修整。
众人回到了官署内,刘桃子坐在了上位,吃起了自己最熟悉的成安茶。
祖珽和房豹就坐在他的两侧。
刘桃子坐在熟悉的老地方,打量了下周围。
“只有此处还是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他看向了房豹“我在平城的时候,高浟多次称赞你,说你是治世之臣,当下的局势,你有什么想法呢?”
房豹一脸淡然的说道:“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祖珽笑了起来。
他摇着头,“你这样的想法,用来治理一个县或许可以,却不能治理整个天下。”
刘桃子倒是没有急着打断对方,他问道:“如何无为?如何安民?”
房豹继续说道:“许多人都觉得,当下乃是乱世,最需要的是厉兵秣马,全力驱使百姓,要勤政劳政,好迅速平定天下,终结乱世。”
“我在邺城的时候也曾跟别人辩论,他们都说,乱世不能用黄老,这是古人都明白的道理。”
“可我却觉得,他们都说的不对。”
祖珽笑眯眯的盯着他,“愿闻其详。”
房豹看向了刘桃子,“主公,乱世和治世,在我看来,并非是以国家的多少而定论的。”
“诚然,大一统是许多治世的基础,但是大一统未必都是治世。”
“有大一统时的乱世,也有割据时的治世。”
“乱世和治世,到底是看百姓的生活情况,还是看国家强盛与否呢?”
“臣以为,若是百姓富足,不受外敌欺辱,不受饥寒所迫,君王贤明,官员清廉,这便是治世了。”
“而有这样的治世,众人各尽其力,则国家也必然强盛,大一统也是必然的。”
“若是主公跟我询问治国之策,我只能劝说主公,以宽以仁,少以法吏,不将百姓们当作战争或者耕作的工具。”
祖珽听着他将话都说完,而后缓缓摇头。
“说的还是治理地方的道理,却不是治理天下的道理。”
“天下的城池,并非都如成安这般,你去的地方还是太少了,若是你见过勋贵在路上无故杀人,大量的百姓没有耕地,饿死在城墙之下,盗贼和猛兽占据山林,商贾不敢过所的情况,便不会这么说。”
“我读过很多书,黄老,儒,玄,法,农,释.都有所阅。”
“自从杨愔死后,天下的局势就已经变得不可收拾,若用你所说的办法,减少官府对民间诸事的插手,最后的结果便是勋贵横行,盗贼遍地,无法安民,却使民更加苦难。”
“而且,国力削弱也是必然,早晚都被贼人所击破。”
“你方才说的乱世和治世,要我来说,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便是乱世,而乱世就必须要作为,要超出以往作为的规格,强行安排耕地,安排住所,这不是以百姓为牛羊工具,这是为了让他们活下来。”
房豹就是个很平和的性子,听到祖珽的反驳,他一点都不生气。
“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罢了,不求祖公认可,却也不会更改。”
祖珽笑着抚摸胡须,也不再说话。
刘桃子却看向了祖珽,“让徐之才派个弟子到此处来吧。”
“再过许多年,这位房公或许能做更大的事情。”
刘桃子在成安只待了几天,很快便悄悄离开了。
邺城那里还有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
在当初划分州郡的时候,邺城这一块是没有分给其余的刺史们,是直接让高劢来担任邺城令,顺便总领周围的成安,临漳二县。
虽然高劢的手里只有这三个县城,但是这三个随便拿一个出来都比得上人家一个大郡的人口或者粮产。
三个县的人口加起来都超过了光州这么一个大州。
齐国的这三个县城,一直都是有着额外的编制,此处的县令都是跟太守平级的。
刘桃子在到达邺城之前分出人马,自己带着一部分人先到成安,史万岁等人前往邺城。
主要是因为他要从邺城直接前往晋阳,为了节省时日,就先到成安,而后再过邺城直接走官道去晋阳。
当他带着祖珽等人来到了隔壁的邺城时。
高劢早就得知了消息,领着众人守在官道上。
“主公!!”
高劢一脸兴奋的走上前来,行礼拜见。
史万岁等人站在更远处,维持着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