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北齐怪谈

北齐怪谈 第572节

  祖珽将这些文书匆匆看完了一遍,记住其中重要的东西,而后急忙交给刘桃子。

  刘桃子,高浟,祖珽三人就在大殿内翻阅这些书籍。

  祖珽装模作样的拿起来看了几眼,而后抚摸着胡须,“这位贾公,他所想的东西,倒是跟臣差不多。”

  “臣也觉得,农桑首先注重变革,不能法先王,就像神农,他虽然是圣人,可要跟当下相比,他所掌握的技术就很少了,故而,治理农桑,首先要注重变革,要鼓励新技术,新工具,不能驳斥和打压这些人,得扶持他们,得赏赐他们”

  祖珽说着,又翻开下一页。

  “啊陛下,你看,贾公竟也是这么说的!也是以神农举例!”

  “果真是想法一致啊!”

  高浟眯起了双眼,幽幽的看着祖珽,“祖公是昨晚看了一遍吧?”

  “这么多的文稿,我一夜能看完??”

  “若是别人,不行,若是祖公,那就不好说了。”

  祖珽多少有些不开心,“我何苦呢?偷偷看他的书,就为了能在陛下面前显摆几句?我哪有那般无聊?”

  刘桃子瞥了祖珽一眼,“若是别人,肯定不会如此无聊,若是祖公,那就不好说。”

  祖珽哈哈大笑,他收起了手里的书。

  “陛下英明!!一眼就看穿了臣!!”

  高浟欲言又止,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明明当初自己看着还很正常,怎么感觉越来越不正常了。

  祖珽而后又急忙变得严肃,“不过,臣提前看,只是为了尽快了解其书的好坏。”

  “陛下,这本《齐民要术》,乃是大治天下的著作!”

第377章 钢铁

  高浟依依不舍的放下了手里的书。

  而后看向了一旁的刘桃子。

  “陛下,我觉得这些手稿,可以抄写下来,推广全国。”

  “让各地官员们阅读,学习,不求能掌握务农之巧,但至少要对农桑事有所了解,不至于五谷不分”

  “而其中许多内容和想法,我觉得都可以逐步的推行。”

  “我听闻在先秦之时,秦国最注重农桑,故而有制新农具的匠人,或制新法的农人,则都可以得到爵位贾公在书里也说到农桑之重在于革新,只有不断的革新技巧和工具,才能振兴农桑,这一点是可以推行的。”

  高浟缓缓说起了自己的诸多想法,而其中最关键的,还是管治农业。

  贾思勰的农业思想概括了很多的内容,但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农桑不是农民的事情,需要官府插手管治。

  贾思勰提出农桑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而寻常的自耕农根本没有可能去完成这三大因素,只有官府是有力量来进行的。

  其中的天时就是指气候,他认为官府有必要对各地的气候进行调查,按着不同季节,不同地区气候,以及不同作物的习性来确定耕作内容。而后是地利,他认为官府应当考察土地质量,根据不同地区的真实情况来推广相应的作物,而最后的人和,当然就是鼓励百姓生产,提供相应的工具,控制粮食的价格,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云云。

  以官府为核心来形成大耕作体系,官府带头,组织民众,照顾农民.

  这就是原先高浟在做的东西。

  高浟对农桑事插手极多,而原因就是在这里。

  贾思勰的文稿里有很多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甚至包括了畜牧业方面的内容,但这不只是一本技术领域的书籍,这不是教农民怎么去种地的书,是教官府怎么让农民更好种地的书。

  当然,这并非是轻视农民,主要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农民没有多少自主权。

  不是说农民想种什么就可以种什么的,也不是农民想什么种就可以什么时候种,甚至,能否去种自家地,都不是他们说了算的。

  均田令之下,田地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临时的耕作权,所有权在官府手里,因此在耕作和其他方面农民都严格受到官府的管控。

  高浟原先就只是靠着跟贾思勰的交谈和他留下的部分文书来摸索,而现在,有了这些完整的东西,他就想要去做更多的事情了。

  祖珽认真的听着高浟的话,忽看向了一旁的刘桃子。

  “陛下,我觉得可行。”

  “我们今年才得以摆脱那些商贾,勉强能做到自食其力,像那伪周,因为粮草不足,民生疲敝,空有数十万大军,却难以出征,难以应对我们的进攻。”

  “陈国囤积了数十年的粮草,方才敢出征来夺取两淮。”

  “当下我们的军队刚刚操练完成,可若是要出大军,我们的粮食还是不够的,尤其是远征伪周,光是沿路的耗费,就难以估量”

  “高令君一心扑在农桑之上,这是对的,有了粮食,我们才能去做别的事情。”

  “这本书,当真是汇聚了过往所有的农桑之精华。”

  “在官员之中推广这本书,甚至要让乡吏们都掌握这些内容,进一步推广到农夫身上,这些都是可行的,当初前汉之时,官府也曾两次向农民推广过《氾胜之书》,大有成效。”

  “除此之外,书里所记载的兴农的政策,也可以进行尝试。”

  “陛下,炼铁这方面的事情,就交给我来做吧。”

  高浟脸色一凝,看向刘桃子,欲言又止。

  祖珽却像是根本没看到。

  他继续说道:“铁所牵扯的东西极多,台中诸多官员,除了我,怕是难以去完成这件事。”

  刘桃子板着脸,盯着面前的祖珽。

  “祖公.最近还有读律法吗?”

  “闲时经常阅读。”

  “好。”

  “那就由祖公来办吧。”

  等到祖珽得意洋洋的离开此处时,高浟方才低声说道:“陛下,我并非是离间君臣,但是自古以来,盐铁暴利,让祖珽来做这件事.”

  要搞农业,就得发展相应的配属产业,铁啊,商啊,其实都会被一同带动。

  农业国家,农业社会,农业才是拉动其余所有产业的核心力量,就如工业社会之中的工业地位是相同的。

  而挖矿炼铁在其中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但是,铁的利润实在是太大太大,以祖珽的为人,真的是很难让人放心.

  刘桃子却说道:“祖珽已经有很长时日不曾拿过别人的东西了他这般聪慧的人,不会因为这种小事而断送了自己的大志向。”

  祖珽迅速组织自己的班底,迅速前往平城炼铁厂。

  齐国的炼铁厂还是非常有名的,过去齐国有整整三十九家大型的国家炼铁厂,基本就是分布在从朔州到燕州的这一路郡县之中。

  其中有八个厂,都是能做到日产一吨,理论上来说,齐国全国的工厂一年能炼出大概在两千到三千吨区间的铁。

  齐国有着最大的铁矿,有着最好的工厂,不过,这年产铁只是理论上的数字,到头来,也只是个理论而已。

  平城就有一家大型的理论日产一吨铁的大炼铁厂。

  这家炼铁厂乃是前朝的产物,位置在平城北浑水乡,当初魏国曾引浑水往城北,弄了条水渠,在迁都之后就在水渠附近设立炼铁厂,靠近水源,且地势平坦,有利于运输。

  在齐国的时候,此处的大厂依旧是在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占地极大,整整一个乡都是冶炼厂的范围。

  由专门的铁官来负责运营。

  祖珽的车马刚刚靠近,就看到了那冲天的滚滚黑烟。

  乡野四周都是有栅栏来分开的,以免盗贼潜入进来,而在各个道路上都有士卒来把守,维护工厂的安全和秩序。

  当祖珽到达的时候,铁官早已知晓,领着诸多官吏乃至军士们前来迎接。

  这位铁官穿着戎装,身后的吏也大多如此,都是一副军人的做派。

  见到祖珽,这位铁官的脸上满是笑容,可那双一直颤抖的手,却是出卖了他心里的不安。

  这位铁官姓斛律,斛律光的斛律,大概有四十余岁,看起来就是个标准的北国将领。

  “不知祖公前来,都没做好准备实在是失礼,失礼!”

  “来人啊,速速准备宴席!”

  铁官吆喝着,对着祖珽点头弯腰。

  当下时代不同了,要是早十年,不,五年,遇到祖珽这样的汉人,铁官都能将他丢进铁炉里给他炼了

  祖珽装模作样的盯着远处那黑烟,“诸位的差事还真的是辛苦啊。”

  “宴席且不急,我是奉令而来的,何不带我先看看各地呢?”

  “好!”

  “祖公请!”

  这位带头,领着祖珽来参观工厂。

  走过了栅栏就能看到许多的民居,这些民居彼此相连,同样以栅栏圈着,这些就是工人们睡觉的地方,而周围则是有士卒来盯着他们。

  此刻的工人,还是以囚犯,俘虏,赘婿等人为主,齐国甚至通过徭役来抓人,让他们去挖矿炼铁。

  天空有些灰蒙蒙的,有种呛人的味道。

  走过了这些民居,便能看到一个个露天的高炉,这些高炉整齐的排列在远处,一个又一个,一眼都望不到头,许多匠人正在忙碌着。

  有的运输,有的焚烧,甚至有的锻造。

  这种工厂并非是单纯的冶炼,有些时候他们还负责制作,甚至负责贩卖。

  祖珽捂着嘴,打量着远处的那些高炉。

  铁官一脸得意的为他介绍这些东西的名字和用法。

  “哦原来如此。”

  祖珽点点头,而后问道:“此处都是些军中官吏?”

  “是啊,文宣额,高洋上位之后,就下诏令,各地的铁矿和铁厂都由军队来负责,将领们各自管理,管理的很不错!越来越好!”

  铁官洋洋得意。

  从古至今,铁一直都是国家的重要资源,西汉时施行盐铁专卖,只能由国家来买卖,而到东汉又取缔,对铁收税到南北朝,一直都是在取缔和不取缔之间变换。

  齐国是没有铁专卖的,允许民间私自炼铁,只要缴纳税赋就好。

  当然,齐国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齐国的特色,就是军队专卖。

首节 上一节 572/77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单机南北朝

下一篇:淞沪:永不言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