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115节
他知道自家耶耶(父亲)对自己期望很高,可他心里却清楚,他比不得刘继隆。
只是他不敢将这话说出来,因为那样只会遭到自家耶耶的谩骂。
“为何不语?”
索忠顗拿起黑子落下,眉头微皱。
见状,索勋深吸一口气:“山丹之所以变得更重要,是因为刘继隆两次东略,又联合鄯州尚婢婢迁徙汉口所致。”
“换我来做,未必能做的比他好,更不一定能成功……”
“荒谬!”索忠顗果然如索勋预料般生气,他目光直直盯着索勋:
“你是我的孩子,如何比不得那世代白衣的刘继隆?”
“他在当牧奴的时候,你早已将兵书学为所用,他一个兵书都未曾看过的人,也不过是自持勇武才取得大胜罢了!”
“您真的这么觉得吗?”索勋苦笑。
一时间,父子二人之间沉默下来。
索忠顗不想继续这个话题,因此他改变口风道:“我会想办法调你去张掖。”
“嗯。”听到自己即将重返甘州,索勋竟不自觉的想到了刘继隆。
“您觉得节度使什么时候才会开口东进?”
索勋回过神来询问,索忠顗却示意他落子,同时说道:“节度使无非想要让我们不再内讧,将矛头转向凉州罢了。”
“只是东进虽易,能否收复凉州,便是连他都没有把握。”
“以各城制甲、屯粮的速度,最少两年后,才能拉出八千甲兵东进。”
“不过东进要先屯粮,而运粮无疑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如果明年开春,节度使未曾示意向山丹运粮,那最少要拖到三年后。”
闻言,索勋呢喃:“三年后吗……”
他落下一子,又继续道:“以我对刘继隆的了解,他恐怕还会继续东略。”
“若是他在此期间打出大捷,恐怕时间会提前。”
“嗯”索忠顗颔首:“不是没有这种可能,但太小了。”
“凉州的番贼遭此大败,短期内是不太可能与他野战了。”
“没了可掠的牧群,他还能做什么呢?”
索忠顗不太看好刘继隆以战养战的方式,毕竟凉州吐蕃之所以敢于野战,所持的不过就是那两三千披甲精骑。
如今凉州的披甲精骑被刘继隆甲首六百,不管怎么说都不太可能继续和刘继隆死磕。
刘继隆两次东略都是走的龙首山、焉支山北部的甘州草原。
只要尚摩陵不傻,派出轻骑在焉支山北边巡哨,便能提前预警刘继隆的兵锋,从而避开。
如此持续个三四次,刘继隆必然毫无收获,只能安静守在山丹,等待张议潮东征军令。
正因如此,索忠顗才自信满满的与索勋交代。
不过他的这番话在索勋看来有些死板,所以他摇头道:“我不认为刘继隆会就此停下。”
“虽然我不知道他会怎么做,但他应该不会老老实实的在山丹待着。”
“呵呵……”听着索勋的话,索忠顗轻笑两声。
他没有多说什么,因为在他看来,时间会证明他说的一切。
相比较之下,他更关心自己要付出什么代价,才能把索勋调往张掖任职。
在他这么想的同时,离家两年之久的高进达也返回了家中。
高氏虽然也是豪强,但族人不过三十余人,其中成丁者不过十二人。
若非张议潮起事时高进达下对了注,高氏这样的小家族是抢占不到什么好位置的。
如今他虽然只是一个押牙,但凭借长安之行,他估计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官职。
正因如此,返回家中的他坐在榻上发呆,对于他妻儿的嘘寒问暖都是简单言语应付了过去。
当初张议潮起事,他下对了注,如今高氏已经发展到头,而他也将再次下注。
如果下错了,那高氏就会慢慢没落。
如果下对了,那高氏还将高升。
这么想着,高进达想到了那个干净整洁的山丹城,想到了那夜热闹的宴席,想到了姿貌嶷然的刘继隆。
想着这些,他目光渐渐坚定,最后看向了坐在一旁为自己缝制衣服的妻子。
“夫人,我们去山丹如何?”
第100章 由奢入俭
“这个字是“君”,君王的君就是……”
六月中旬,当教书识字的声音在军营之中响起,刘继隆的身影也在木棚外出现。
五十余名兵卒穿着布衣,手里拿着木板与炭笔坐在木棚下,所有人都用渴求的目光望着前方。
在他们前方,一名直白正在一块木板上用炭笔书写文字,教导众人识字。
如今的山丹军是练一、休一、一操演。
这其中休息的那天并非就是放任兵卒休息,而是用来上文化课。
每日认识十个字,认词并理解五个,同时写一篇日记就是他们这天的任务。
为此,刘继隆还调了几十名番兵去参与造纸,每日能产出五百张丈许麻纸,裁剪后能得到上万张纸。
不过这上万张纸用针线缝制成书本后,也不过堪堪制成一百本文册罢了,能调给军队的十分有限。
除此之外,就连书写所用的墨,每日所产也不过几斤。
正因如此,除了写日记的时候兵卒能用上纸笔砚墨,其它日常的练字还是在木板上实施。
举山丹上万人的生产力,也只能让刘继隆做到这种程度了。
“人人识字…唉!”
望着自己麾下将士孜孜不倦的模样,刘继隆在心底叹了一口气
如果条件可以,他又何尝不想安定下来,将山丹军这一千四百弟兄培养成为骨干,再以此发展呢?
上次阵没的八十九个弟兄,那是他耗尽人力物力所培养出来能识百余字,懂得算术的人才。
如果给他们时间,一两年后他们就能成为最基础的直白或队正。
刘继隆能凭借他们治理好一座城,或者数千兵马。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渴望起和平。
只可惜这世道注定会越来越乱,而他想要和平,便只有自己动手打出来。
“折冲!”
忽的,远处传来了崔恕的声音,而刘继隆也回头看去。
只见崔恕骑马快走而来,而他对于刘继隆的称呼也变成了“折冲”。
这一切主要是因为那日李渭对他称呼的改变,现在山丹上下都认为他擢升折冲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便提前把称呼给安排上了。
尽管这么做是逾越,但刘继隆也没有制止。
“怎么了?”
刘继隆开口询问逐渐靠近的崔恕,崔恕也笑着作揖:
“城外来了一百多口烈属,马校尉说有相熟的故人,带着他们去城东安置去了。”
“烈属?”刘继隆闻言脸上浮现笑容。
自去年落脚山丹以来,每次战后他都会向河西各城烈属送去额外的抚恤和招抚迁徙的消息。
然而近一年时间过去,并未有一户烈属愿意迁徙山丹。
如今这群烈属来了,虽说来的有些晚,但起码是来了。
他们一来,自己也就可以将自己所想的计划实现了。
“走,瞧瞧去!”
刘继隆说罢,转身走向不远处的军营马舍,从其中牵出一匹通体乌黑的军马,与崔恕往城东赶去。
二人走出军营,街道上便有许多百姓见到他们,纷纷朝他们隔空作揖。
虽然山丹的情况主要还是靠吃大锅饭,可山丹的大锅饭吃得十分富裕。
城内百姓,基本都是穿着比较新的布衣,而这得益于刘继隆所发的麻布与夏衣。
向城东走去,肉眼可见的能看到城墙变远了。
当然,这不是城墙会动,而是刘继隆将山丹城东扩了。
原本的东城墙被推倒,整座城东扩三百步,不仅城墙需要重新修建夯实,四座城门也要重新选定位置。
好在山丹人口众多,一万多人仅耗时一个月,便将城墙的工程解决大半。
以如今的进度来看,应该能在七月末彻底完工。
“折冲!”
“折冲……”
一路向东走去,沿街百姓纷纷对刘继隆作揖。
在东扩的区域,刘继隆规划了六个坊市,六百座小院来安置上次东略所解救的百姓,以及未来有可能被解救的百姓。
这些院子的围墙是碎石掺和土砖夯实的八尺高墙,院内有主屋一间、耳房两间,倒座房两间。
如此院子,足够生活七八口人,能满足大部分人家。
这样的院子还在修建,大概会赶在城墙完工前修好,能让所有百姓都住在院内过冬。
百姓们知道是在为自己修院子,每个人也格外认真用功。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