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221节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率领八百精骑策马扬鞭,从凤林县返回了抱罕县。

  短短几日,抱罕城那脏乱的街道已经焕然一新,空气中也没有了那股怪味。

  百姓的眼神有了神采,孩童见到陇西精骑时,也忍不住的欢呼雀跃,试图追逐。

  不多时,八百精骑前往了军营,而刘继隆等十余人则是策马前往了抱罕衙门。

  “吁……”

  “刺史,凤林关的番兵降了,总共有五百番骑,甲胄和军马已经交出。”

  “此外,塘骑在追击尚延心的时候,尚延心惊惧而留下四百余辆粮车堵塞东谷,这些粮车有粮二千四百余石,已尽数入库官仓。”

  陈靖崇早就得知了刘继隆返回的消息,于是早早在衙门门口等候。

  眼见刘继隆勒马,他立马上前为刘继隆牵马,同时说出了两个好消息。

  “好!”

  闻言,刘继隆忍不住叫了声好,而陈靖崇见状急忙问道:“刺史,我们要不要借此扩军?”

  “不急,先等等。”刘继隆示意他先把马拴好,同时脑中思绪飞转。

  凤林关的番兵投降,这并没有出乎他的预料,毕竟那五百人如果不向他们投降,结局就只有饿死或者投降一百多里外的尚婢婢。

  呼吸间,刘继隆有了决断,当下带着陈靖崇他们边朝衙门走,一边说道:

  “安抚好这些番兵,同时告诉他们,我们休整之后就会向临州发起进攻,解救他们被尚延心带走的家人。”

  “如果他们要去找尚延心,发粮食给他们,让他们步行去临州找尚延心。”

  刘继隆边走边说,嘴里说出了令陈靖崇他们愕然的话。

  “刺史,就这么放了他们,等他们去了临州,肯定要帮尚延心他们对付我们的。”

  “对啊刺史,这么做不是放虎归山吗?”

  “刺史,把他们杀了一了百了!”

  张昶、李骥、厝本连忙劝阻刘继隆,可刘继隆却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走入正堂,坐在了主位后,示意他们入座:

  “没了甲胄和军马,他们去到临州能干嘛?”

  “你们想想清楚,陇西的番人是汉人近两倍,如果我们只靠屠刀,那我们能杀光陇西十几万番人吗?”

  “把他们都杀了,到时候没人种田、没人挖矿怎么办?”

  “遇到事情不要总想着杀,他们确实跟着尚延心对付过我们,但我们不可能杀光所有和我们为敌的人。”

  “放他们回去,我不需要他们念我们的好,只要让他们知道,我军不杀俘虏,不苛待俘虏就足够。”

  “他们回去之后,会把他们的经历告诉他们的同袍,这就是我想要的。”

  教育众人之后,刘继隆将目光投向陈靖崇:“抱罕人口、耕地登籍造册如何了?”

  “尚未完成,最少还需要十天才能结束。”陈靖崇连忙回应。

  见状,刘继隆继续道:“趁着登籍造册的间隙,把城外粮食收割归库。”

  “从五泉带来的两千民夫中选拔五百人,编练为新军。”

  “此外,大军休整半个月,半个月后征召民夫,走东谷进攻临州。”

  收复河州顺利的让刘继隆始料不及,因此他也必须将进攻临州、渭州提上日程。

  他们随军带来的粮食只够吃一个月,趁着登籍造册,随军而来的两千民夫刚好可以收割粮食,制作军粮。

  陇西大雪封山是十月末的事情,他们还有三个半月的时间。

  话音落下,刘继隆起身走向内堂,而陈靖崇他们则是退出衙门,各自准备收复临州的事情去了。

  接下来几日,陈靖崇他们都忙着为河州百姓登籍造册,收割粮食,统计牧群,丈量耕地。

  刘继隆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对军队开展扫盲的成果在此刻浮现出来,两千五百名兵卒都识字并懂得简单的加减乘除。

  正因如此,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河州的情况就摆到了刘继隆的案前。

  “抱罕县五千六百五十三户,二万三千八百一十六口,男丁七千八百五十二。”

  正午的衙门内,刘继隆读出抱罕县的人口情况,随后看了一眼河州的总体情况。

  “河州人口三万出头,相较百年前,少了近六千口百姓。”

  “河州的耕地有十四万三千余亩,抛荒近十万亩。”

  望着文册上统计的人口、耕地情况,刘继隆十分心痛。

  旱情固然可怕,可若是论恐热、尚延心这些人好好经营,疏通当年大唐留下的水利设施,多修筑水车,也不至于抛荒那么多耕地。

  有时候他都怀疑这群人脑子里是不是除了打仗和享乐,就再也没有其他了。

  “刺史……”

  位置上,陈靖崇主动开口道:“城外还有耕牛两千二百余头,黄牛一千六百余头,挽马七千余匹,羊、驼近三万。”

  “此外,两县秋收结束后,官仓存入十二万六千余石粟、麦,一万四千余石豆和上万斤麻。”

  “这些东西刚刚存入,还没有加工为粮食和豆油、豆粕、麻布。”

  “想要处理好它们,起码需要两个月的时间。”

  “不过我已经带着百姓,赶制出了三千石军粮,后续粮食也会源源不断的产出。”

  陈靖崇把河州的牧群,秋收后的官仓情况尽数交代清楚,让诸将对河州的情况一目了然。

  三万人口的大州,竟然只有不到四万的牧群,可见干旱对陇西造成了多么严重的损害。

  要知道当初刘继隆他们收复两万余人口的昌松时,昌松的牧群就超过了五万之数,而河州人口比昌松多,竟然还比不过昌松。

  思绪间,刘继隆也开始下令:“马成担任河州刺史兼主薄,厝本担任河州别驾,驻跸凤林关。”

  “你二人需要征募两千五百名民夫,三日后随军东征临州。”

  “我留下一团二百名精骑驻守凤林关,半个月前招募的五百新卒暂时驻扎抱罕城,凤林关的那一团兵马暂时不动。”

  “三日后,我军挑选精骑一千一百,甲兵一千,民夫四千东征临州。”

  刘继隆先安排好了留驻河州的人,分别是马成、厝本、郑处三人,留驻的兵马分别是四百老卒和五百新卒。

  留驻的兵力不算强,但东谷也不过百里长,若是河州遇袭,刘继隆也可以派精骑先一步撤回河州,不用担心河州沦陷,大军进退维谷。

  安排好东征和留守的事宜后,刘继隆便要开始交代马成他们了。

  他目光投向马成,见他有些局促,轻声安抚道:

  “河州于我军而言十分重要,擢授你为河州刺史,也因为你经历过治理山丹和东略凉州,以及收复河州等事情。”

  “我走之后,河州第一要务就是疏浚水渠,修建水转翻车,凤林津渡口,复垦荒地。”

  “这些事情很多,做不完不要紧,最要紧的是修好凤林津渡口和那几艘船。”

  “不用着急,我相信你们可以治理好五泉。”

  刘继隆起身走到马成身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转身看向厝本。

  “刺史……”

  厝本颔首作揖,刘继隆上前拥抱,拍了拍他后背:“守好河州,等我捷报!”

  “是!!”得到刘继隆拥抱,厝本都不由得挺直了脊背,语气更为郑重。

  见他们都打起了精神,刘继隆满意点头,随后看向陈靖崇、张昶、李骥、尚铎罗等人。

  “三日后东征临州,我要趁渭州的鲁褥月反应过来前,先收复大夏县!”

  “末将领命!”

  诸将纷纷躬身作揖,接下军令的同时,各自忙碌而去。

  三日后,抱罕城东边集结起了六千余人的队伍。

  一千一百精骑,一千甲兵,四千民夫列阵在官道上,队伍长达六里逾。

  没有什么激动人心的战前煽动,只是哨声一响,大军便跨过了离水,往东谷开拔而去。

  与此同时,鲁褥月所率甲兵千人也在同日抵达了大夏县城。

  “营盘扎得牢靠些,你们这群猪犬的东西!”

  “快些扎完营去造饭……”

  大夏城东,当喧闹四起,由狄道、大夏两县征发而来的数千名奴隶不得不将城东的营盘向东扩充了一里。

  临渭四千兵马,有三千齐聚于此。

  城西的城墙,在这小半个月里,被加高加厚了一遍又一遍。

  三丈高,四丈厚的城墙,好似一座小山,横亘在河谷北岸。

  由于南岸也能通过河谷,因此为了提防刘继隆绕后截断粮道,折逋讳和尚延心在大夏水南岸也同样筑了一道土墙。

  夯土城墙的好处由此体现,不仅速度快,成本还低。

  不仅如此,他们在出东谷的谷道口用石块、黏土垒砌了二丈高厚的石墙,在那里布置了营垒来驻守。

  折逋讳和尚延心摆出的架势,让率军抵达此地的鲁褥月更为相信了信中内容。

  因此当他走入大夏衙门后,他只是简单与二人点头示意,便主动坐在右首位置询问道:

  “一日弄丢河州,又摆出这么大的架势坚守,那刘继隆到底有多少兵马?”

  见他询问,折逋讳同样将目光投向尚延心:“尚延心,你之前一直说要等我们齐聚才交代,现在可以说了吧?”

  面对二人质问,尚延心油腻腻的脸上浮现丑陋笑容:“起码五千人!”

  为了不让自己逃亡的行为显得丢脸,尚延心故意夸大了刘继隆的兵力。

  实际上整个河州之战,他压根不清楚刘继隆的兵力,只是感觉凤林关或许丢了,便急忙率部逃亡而去。

  “五千甲兵?”

  鲁褥月继续质问,眉头微皱。

  五千甲兵并不算多,至少在他看来,如果尚延心死守凤林关和抱罕城,足够消磨刘继隆三成的兵力。

  只是现在说这些已经没有用,好在东谷隘口和大夏城给了他们组织防御的机会,刘继隆想要越过此地,绝无可能!

  “我在东谷隘口布置石墙营垒,驻扎一千甲兵及两千民夫。”

首节 上一节 221/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