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249节

  “刺史,长安那边迟迟没有消息,我们手中就两千老卒和四千多新卒,现在有四千都在陇西,河州、临州、兰州仅两千。”

  “这么拖下去,恐怕不是办法。”

  “我知道。”刘继隆颔首道:“朝廷吃硬不吃软,如今拖着我们,无非就是想看我们能不能从容调四千甲兵驻守陇西。”

  “我们在陇西屯兵越久,得到的好处就越多,比的就是定力。”

  “可……”陈靖崇张了张嘴,欲言又止。

  刘继隆瞥了一眼他:“想说什么就说吧。”

  “我是担心论恐热带兵袭击河州,毕竟这厮去磨禅川后,便经常袭击廓、河、洮三州。”

  “如今我们刚刚结束一场大战不到四个月,河州那边只有两百老卒带着八百新卒,我担心马成应付不过来。”

  陈靖崇说出自己的担心,可不等他继续说下去,刘继隆便将其打断道:

  “马成从军时间不短了,况且这个季节不可能入寇。”

  “眼下距离陇西春种还有两个月,至少在春种之前,论恐热不会袭击河州。”

  “朝廷那边再怎么拖,也不至于拖到春种之后。”

  见刘继隆这么说,陈靖崇也只能将担心收进了肚子里。

  “噼里啪啦……”

  忽的,衙门外面响起了什么东西爆裂开的声音。

  “什么声音?”

  刘继隆侧目询问陈靖崇,却见陈靖崇释然笑道:“定是弟兄们在放爆竹。”

  “爆竹?陇西有竹子?”

  刘继隆倒是没想到陇西还有竹子,陈靖崇则是点头道:“前些日子塘兵找到了几亩竹林,砍伐带了回来。”

  闻言,刘继隆轻笑道:“走,我们也出去看看去。”

  说话间,他带着陈靖崇向外走去,不多时便见到了在衙门门口放爆竹的十几名兵卒。

  他们在衙门前放好火盆,将竹子搭在上面。

  随着火势炙烤,竹子便发出了“噼里啪啦”的爆竹声。

  “先取山西十二州,别分子将打衙头。”

  “回看秦塞低如马,渐见黄河直北流。”

  “天威卷地过黄河,万里征人尽汉歌……”

  他们将火盆与爆竹围在中间,各自抓着前方一人的肩头或革带,高兴唱着《大阵乐》,踏歌而行。

  “刺史!”

  “刺史来踏歌!”

  “来踏歌啊刺史!”

  眼见刘继隆到来,他们热情邀请着刘继隆。

  面对邀请,刘继隆却是笑着摇了摇头,拿起衙门前的鼓槌坐在台阶上,用两根鼓槌为他们打着拍子。

  见状,他们立马就继续踏起了歌,只是将曲子换成了《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不多时,从田间返回的百姓都隔着老远眺望他们,脸上充满向往和羡慕。

  “都别看着了,过来一起!”

  “快来快来!”

  此时此刻,将士们朝百姓们发出邀请,一些胆大的百姓也加入其中。

  尽管他们不会说唐音,不知道《从军歌》,更不知道如何踏歌……可他们依旧笨手笨脚的学了起来。

  大伙抓着各自的革带与布带,亦或者将手搭在前人的肩头,喜笑颜开的踏歌唱跳了起来。

  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渐黑,火盆却摆的越来越多,而衙门前的踏歌队伍越来越大。

  数百人在街道上围着火盆,高声歌唱,手足踏歌。

  站在圈外,如刘继隆这般敲打拍子的人也多了起来。

  他们有的学刘继隆用木棍,有的用号角,还有的用小鼓,众人玩得不亦乐乎。

  近百年的奴役,河陇的百姓早就忘记汉人是如何守岁过年的了。

  他们只知道除夕对他们很重要,是他们能够休息玩耍的日子。

  哪怕没有酒没有肉,只是单纯的一群人凑在一起尽情歌舞,也精彩过他们前半生的所有时刻。

  刘继隆的脸庞被火光与人影照得忽明忽暗,可他嘴角的笑容却怎么都收不住。

  他脑中闪过了自己过去二十年的经历,从一开始的求活到苟延残喘,再到后来的参加起义、解决温饱,直至如今的衣食不缺,富贵在前。

  在富贵这条路上,他似乎已经走的差不多了。

  唯一能让他心里感到触动的,反而成了面前这简单的军民愉悦,共享太平。

  “靖崇……”

  刘继隆打着拍子,笑着唤了一声陈靖崇。

  陈靖崇朝他看来,只见他脸上满是笑容,遮掩不住。

  不顾旁人目光,刘继隆笑声爽朗:

  “有朝一日,我们也要让天下人如他们般,共享太平!”

第177章 虚伪至极

  “铛…铛…铛……”

  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

  恍惚间,大中七年已然成为历史,天下人迎来了大中八年。

  在衮衮诸公的粉饰下,过去几年不可谓不“盛”。

  朝廷“收复”河西、陇西等陇右十一州,河套党项被平,三川匪乱被弹压。

  这些种种事情,似乎都在告诉天下百姓,大唐已然中兴!

  然而,庙堂上的衮衮诸公比谁都清楚,如今的大唐到底是什么样子。

  唐代称呼春节为元日,按照开元年间的《假宁令》规定:“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因此元日的大唐共有七天假期。

  只不过这七天假期分别是年前三天、年后三天,而元日当天虽然也放假,但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以贺新年。

  好似当下,在京官员纷纷穿着礼服,前往大明宫含元殿进行大朝会。

  唐初,由于关中疲敝,而京官数量较多,致使生产不利,因此太宗时期将京官削减至六百余人。

  此举使得关中百姓负担骤减,但随着贞观结束,大唐的在京官员数量与日俱增。

  开元年间,大唐京官人数达到了二千六百余人,外官一万六千余人,给关中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就食东都已然成为常态。

  此后虽然遭遇安史之乱,可大唐的在京官员并未减少,反而是散阶、勋官越来越多。

  正如当下,三省六部虽留有官员当值,可走入大明宫的官员数量依旧超过了两千之数。

  在京官员走入宫门,跨过龙首渠,摆在眼前的便是宏大威严的含元殿。

  作为大明宫的主殿,含元殿坐落于三重高台上,仅台基便高五丈,而宫殿东西则长三十八丈,南北宽十四丈米。

  整座宫殿为建筑群体,主殿面阔十一间,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

  殿前方左右两侧稍前处,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

  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三十七丈的龙尾道。

  站在含元殿门前,可以感受到开阔的视野,以及大明宫前廷威严壮观的场面,能够俯视整个皇城。

  诸如“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等诗句,就是曾经为官的那些诗人,所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眼下两千余名官员亦或站在殿外,亦或进入殿内。

  他们头戴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服饰,手里一如既往的持着笏板。

  “入班……”

  随着唱礼声响起,各品级官员依次入班,紧接着便由唱礼声继续响起。

  “贺……”

  随着唱礼声响起,群臣纷纷持笏板稽首,口中高唱:“陛下千万岁寿……”

  话音落下间,身着冕服的李忱也走上了金台,缓缓入座。

  “平身……”

  唱声再次落下,群臣纷纷起身,持笏板等待过程结束。

  元日的大朝会,大多都是走个过场,而不会真的议事,毕竟人多嘴杂,真正重要的大事,是不会在这种场合商讨的。

  随着三省六部及九寺五监、御史台等衙门的主官先后对李忱上表贺语,元日的大朝会流程算是结束了。

  在散朝之前,李忱恋恋不舍的看向百官。

  每每面对如此盛大的场景,他总觉得自己手中的大唐,回到了开元、贞观时期该有的样子。

  只可惜盛会终会落幕,而他也不得不转身离开。

  当他离去,百官依次散班,而三省的令狐綯、裴休、崔铉却并未离去。

  他们跟随李忱的脚步,前往了紫宸殿议事。

  当李忱更换常服坐上金台时,三人心照不宣,决定以陇西作为开篇。

  “陛下,去年入冬,陇西不见大雪,恐有旱情。”

  “眼下朝廷自关内、山南等地遣派之犯人已抵达陇州,给予陇西军的犒赏也拟定好了,请陛下过目。”

首节 上一节 249/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