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365节

  “小灰水是什么?”

  火药厂校场内,在陈济通解释了硝石如何处理后,刘继隆不免询问起了其中未曾听过的材料。

  “小灰水就是用草根树皮烧制的灰尘掺水。”

  陈济通解释着,而刘继隆听完,心想这似乎和自己之前说过的提纯差不多。

  只不过自己是让工匠熬煮硝石粉末,而新的提纯方式是在熬煮同时中加入草木灰。

  草木灰里的元素挺多的,说不定中和分析出了干净的纯硝。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好奇道:“这主意是谁想出来的?”

  “是刚才那个赵三郎的阿耶赵尉想出来的,他是太和九年被朝廷从淮南调往西川的工匠。”

  “去年蜀中洪涝,他举家逃难进入陇右,经过几次核查,确定其没有问题后,他才被带入了火药厂干活,然后献上了这个方法。”

  “据他说,淮南那边制作烟花时,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只是由于烟花昂贵,都是达官显贵采买,所以还没人把烟花用来打仗炸矿,而且淮南的烟花也没有我们火药的威力大。”

  刘继隆如今才知道淮南竟然已经有了黑火药。

  不过内地硝石质量不佳,净硝产量不高,所以才限制了淮南黑火药的发展。

  相比较之下,自己倒是靠着河西与西域,能够不断采买便宜的上等硝石,自然能大方的用来制作火药。

  想到这里,刘继隆对陈济通交代道:“已经生产出来的老式黑火药,现在起全部用来炸矿。”

  “生产更换为新式火药,另外崔恕你记下。”刘继隆看向崔恕:

  “擢授工匠赵尉火药厂主事,置正九品上,俸禄、职田一并发给,再赏钱百贯!”

  “谢节帅!”陈济通连忙为赵尉感谢,同时开口道:

  “节帅,若是制作新火药,那硝石的需求就变大了,而且净硝也需要人手……”

  刘继隆颔首安抚他:“这些事情我会去办,你不用管,你只管研究火药和制作火药。”

  “对了,火炮的事情怎么样了?”

  他想到了火炮的事情,但陈济通摇头道:“我们的人弄不出您说的那些东西,弄出来也是坑坑洼洼的,根本不敢用来放火药。”

  见他这么说,刘继隆有些惋惜,心想冶铁技术不行,兴许长安那边能有技术达标的工匠,但朝廷肯定是不会把工匠交给自己的。

  饥民和工匠可不同,别的不说,刘继隆至今都没有得到朝廷制作陌刀、明光铠及其它武备的技艺。

  正因如此,陇右才以扎甲、横刀、长枪为主。

  不过这些问题对陇右影响不大,配重投石机加黑火药,足够对付眼下的局面了。

  在他这么想着的同时,他简单交代了几句,让陈济通记下后,他便走出火药厂,返回了狄道城。

  他依旧在临州忙碌着教学的事情,因为只有把临州的事情做好,才能把思想工作做好。

  时间进入三月后,李忱罢崔慎由,以防备南诏为理由,调其前往东川担任节度使。

  这一举动,使得群臣更不敢轻易提及立储问题。

  与此同时,剑南道与山南西道的饥民不断流入陇右,李忱得知后,呵斥卢均与魏谟失职。

  魏谟上疏请罢夏粮起运,以夏粮赈济饥民,李忱不许。

  消息传回时,已经是三月中旬,对此魏谟十分无奈。

  “如果不能截留夏粮赈灾,青城附近的五万多饥民和南边的三万多饥民要怎么赈济?”

  西川衙门内,杨复恭询问魏谟,魏谟闻言扫视众人道:

  “若是不能赈济,饥民必然生乱,想来这也不是诸位愿意看见的。”

  “不若我等自筹钱粮,只要能坚持到秋收就行。”

  魏谟这话说完,堂内官员脸色一变。

  谁不知道西川富商都已经被借光了,如今肯定不会再借粮食了。

  既然如此,摆在他们面前的,恐怕也只有官员自筹了。

  “老夫愿意变卖府中器皿,捐粮二千石。”

  “我愿意捐粮五百石。”

  “我愿意捐五十石……”

  “某愿意捐八十石……”

  “某……”

  魏谟发起号召后,杨复恭立马表示愿意捐粮五百石,至于其他官员则是从十几石到几十石不等。

  待堂内数十名官员话音落下,所筹粮食不过三千二百余石。

  这点粮食,顶多够那些饥民吃半个月。

  “朝廷既然不管,还不如将一些饥民当做口马贩卖给陇右,得了钱财后,再买粮赈济灾民。”

  “对啊,哪怕卖一半,救活一半,也比全都饿死或作乱要好吧?”

  眼见自筹粮草杯水车薪,生怕魏谟再让他们出钱的官员们,竟然开始主动倒向了陇右。

  “你们……”

  杨复恭忍不住瞪了眼众人,他可是知道这群人有多富裕的。

  诚然他捐的也不多,但这已经是他明面上能拿出的最多粮秣了。

  如果他再拿多些,恐怕会被朝廷注意,南衙北司的官员都会弹劾他贪腐。

  为了保全自身,他只能捐五百石。

  “好了,你们先退下吧,子恪留下。”

  魏谟忽然开口,众人心知肚明,纷纷松了一口气。

  “我等告退……”

  来时拖延,走时匆匆。

  瞧着这群人那丑恶的模样,杨复恭攥紧拳头,待众人走后,杨复恭立马作揖道:

  “使相,某愿意私下再捐二千石!”

  “不够的……”魏谟摇了摇头,脸色呈现病态的苍白,时不时咳嗽。

  巴蜀的气候,确实让他这个北方人十分难受,肺病几乎没有停下来过。

  “八万饥民若是处理不好,必然会引起民变。”

  “咳咳……他们说的也有一定道理。”

  “我已经决定将饥民中的青壮作口马引往陇右,所贩钱粮,一作赈灾,二作修葺关隘之费用。”

  “只是这件事,还需子恪你走一趟。”

  魏谟说出这番话时,脸上的惨白更重。

  他此生清廉正直,没想到临老却要做这种事。

  杨复恭有些不忍,但魏谟接着道:

  “此行若能救活八万饥民,也算是我为官在任最后一件善事吧,咳咳……”

  他目光看向杨复恭,杨复恭也知道西川不能乱,因此只能躬身作揖:“下官……领令!”

  他作揖退下,事后马不停蹄向北疾驰。

  待他赶到临州狄道时,却已经是四月初二。

  他被带到都护府正堂,而刘继隆早就在此等待了。

  高进达、李商隐、崔恕、张昶、曹茂等五人目光看着他,他也当即作揖道:

  “西川有饥民,此事节帅应该知道。”

  “下官此次前来,不是来追问逃入陇右饥民之事,而是为了口马贸易而来。”

  刘继隆虽然没有猜到杨复恭的目的,但隐隐也知道西川需要钱。

  本以为是粮食贸易,结果却是口马贸易。

  想到这里,刘继隆眼神闪烁:“杨监军何解?”

  眼看刘继隆还在装傻,杨复恭深吸一口气道:

  “西川饥民近十万,若是不拨钱粮赈济,饥民迟早生变。”

  “使相有好生之德,故此希望能贩卖口马筹措钱粮,以赈饥民。”

  “虽以口马贩卖为由,然实则以赈济饥民为根本。”

  刘继隆见状颔首,随后询问道:“莫不是要以老弱作口马?”

  他在调侃白敏中此前贩卖老弱作口马的事情,杨复恭也自然知道,但他面色如常,养气功夫极好。

  “魏使相以饥民为根本,深知老弱走不到陇右,故此以青壮作口马迁入陇右,还请刘节帅定个价钱。”

  刘继隆确实想要人口,眼见杨复恭开门见山的着急模样,当即开口道:

  “赈济饥民,此为善举,而饥民流入陇右,某自当保境安民,使他们安居乐业。”

  “魏使相善举,某也有心助其一臂之力。”

  “不如这样如何,某愿意男三贯,女二贯的价格买卖口马,杨监军以为如何?”

  西川遭遇灾情不假,但由于累年存粮,西川各大粮商却没敢哄抬粮价。

  西川的粮价,如今是每石米五百钱,比往年略贵不到一百钱罢了。

  以刘继隆开出的价格,一个男人能卖出六石米,女人四石米。

  如果西川贩卖两万青壮,就能得到十二万石粮食,足够让剩余六万多饥民吃到秋收。

  杨复恭闻言也知道刘继隆给出了良心价,因此也没有讨价还价,而是直接说道:

  “既然如此,还请节帅押运钱财前往松州,下官自然会安排饥民走翼州进入松州。”

  “好!”刘继隆应下,随后示意杨复恭请便。

首节 上一节 365/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