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370节

  萧邺眼见跑不过,当即为李忱算了一笔账。

  “陛下,朝廷岁收虽广,然常费少三百余万,有司唯远取后年方乃济。”

  “今诸道用兵,月费度支钱一百余万贯,仅关中与京西北八镇便度支四十余万。”

  “若要筹措数月之用,唯有加盐茶杂税,亦或加税三厘。”

  萧邺是给出办法了,关中神策军和京西北八镇,每个月要用四十余万贯。

  这还是在镇内养兵的情况,倘若出兵,费用说不定能翻一倍。

  朝廷如果要收拾刘继隆,起码要积蓄几个月的军费,那就是二三百万贯。

  在河北普遍不交税的情况下,这等于从大唐每个百姓身上搜过一百多钱。

  萧邺的本意是让李忱知难而退,却不想李忱思考过后,竟然忍不住点头道:

  “诏令天下诸道,以赈济剑南饥民为由,加税三厘。”

  令狐綯、萧邺、夏侯孜三人闻言心里叹气,但马公儒与王居方、王归长等人却连忙作揖:“陛下圣明!”

  李忱轻微咳嗽几声,只觉得喉咙再度瘙痒难耐,摆手道:

  “待秋收税收入府库中,尽数积存,待日后河陇有变,再行拨给。”

  “臣领旨……”

  萧邺无奈行礼应下,随后便跟着令狐綯等人退出了偏殿。

  在他们退出之后,李忱目光也看向马公儒等人:“你们也退下吧,另外召太医李元伯携长年药入内。”

  “臣等领谕。”

  马公儒等人纷纷退下,并为李忱传召了太医李元伯。

  与此同时,朝廷要加税的消息也传遍了朝野。

  加税三厘,若是天下太平时,倒也能收到近百万贯。

  可如今淮南大饥,百姓流离失所,而岭南、湖南、江西、宣州各处兵乱。

  这三厘税是否能满足朝廷的胃口,那还是两说。

  倘若各道又有遇灾害者,这三厘税恐怕都征收不上来。

  对此,有人叹息,有人茫然,有人依旧不理,只管过好自己的日子……

第247章 天灾人祸

  “淅淅沥沥……”

  绵绵细雨中,七里亭乡的百姓被衙门的兵卒叫到了晒场。

  数百户人家的男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乌泱泱聚集在晒场中,却无一人敢有怨言。

  所有人都看着前方台子上的十余名撑伞甲兵,为首之人则是身穿浅绿官袍的健壮官员。

  远处,被雨打湿的旗帜上写着“徐州彭城县七里亭乡”。

  “至尊有旨,今岁秋收加税九厘,今告四方,可有人不解?!”

  官员站在雨伞下耀武扬威,雨中的百姓们闻言也不敢抱怨。

  见状,官员满意点头:“等这场雨停下,各家各户立即收割粮食,本官届时会派兵前来收缴税粮!”

  他话音落下,满意带着甲兵们前往不远处的马车,乘车离开了七里亭乡。

  百姓们看着马车走远,直到彻底消失在雨幕中,这才抱怨起来。

  “加税九厘,这得多交多少税粮啊?”

  “不知道……”

  “知道又能如何,反正到时候他们还是会想办法让我们交杂税。”

  “唉……交多少税,怎么交,还不是他们说的算……”

  对于这个时代的百姓来说,他们鲜少掌握算术,故此朝廷说加税,他们向来只知道掏钱免灾,哪里知道加几厘该是多少。

  相比较他们,七里亭乡的几名耄老则是面面相觑,随后聚集到了乡内一所还算富庶的院子中。

  “衙门说加税九厘,这税到底是算租,还是两税和杂税都算?”

  “如果是都算,每亩地起码要多交二百来钱。”

  “算下来,你我之家,要多交十几贯啊……”

  “淮南大饥,我们河南也不好过,如今朝廷又要加税,怕不是……”

  “交税倒还好说,可这细雨下了三日,汴河和泗水都漫出河道来了,倘若继续下去,恐怕颗粒无收。”

  “到时候我们倒是有家底,可乡上和乡野的那些人家,又有几个有家底?”

  “没错,如果他们遭了灾,到时候交不上税,恐怕会落草为寇,落难的还是我们。”

  几名耆老相互交流着,眉宇间尽是忧愁。

  唐朝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但总体来说,初期由于施行均田制和府兵制、租庸调制等制度,百姓负担还是比较轻的。

  不过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府兵制和均田制开始崩溃,百姓负担渐渐加重。

  不久之后,安史之乱爆发。

  在财政不济的情况下,唐廷又开始施行两税制,百姓负担沉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贪官污吏们又在两税定额之外巧立名目,敲诈勒索,设置如“间架税”、“除陌钱”等等杂税。

  许多官吏为了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沉重的苛捐杂税,使劳苦人民陷入了生不如死的悲惨境地。

  正因如此,如七里亭乡这种地方,百姓起码要拿出收入的五成交给朝廷,只能说勉强苟活度日。

  如今朝廷又要加税,加上老天似乎也不赏饭吃,几位颇有家资的耆老也不免担心起了时局。

  “若是真的活不下去,为了避免有人铤而走险,我等还是得设些粥棚,派发些粮米才是。”

  “是极是极……”

  耆老们倒是清楚,百姓穷没事,可如果百姓没饭吃,那他们这些富户就要遭难了。

  众人商议完毕,当即各自行礼散去,各回各家。

  在他们回家的同时,刚刚离去的彭城官兵也在马车中聊了起来。

  “王押衙,朝廷不是说加税三厘吗?怎么成九厘了?”

  第一辆马车上,一名青壮官兵质问那官员,被称呼王押衙的官员闻言轻嗤。

  “庞大郎,你还是太年轻了。”

  “这朝廷三厘税,是肯定要征收的。”

  “只是朝廷吃饱了,我们难道就不吃?”

  “即便我们不吃,牙将们和州官们难道不吃?”

  “这九厘税啊,三厘弟兄们分了,六厘交给牙将和州官们。”

  “州官、牙将们吃饱了,才能安全把三厘交给朝廷啊。”

  王押衙说着,同时对众人道:

  “我好不容易抢来这七里亭乡的差事,你们可不要说漏嘴。”

  “这七里亭乡有四百多户百姓,起码能加税得到八百多贯。”

  “这八百贯有七成交给牙将和州官,剩下的二百多贯就弟兄们十几人一起分了。”

  “这具体分下来,弟兄们每人都能得到半年军饷,这来钱可比吃饷快多了!”

  王押衙目光扫视众人,众人纷纷点头,其中两名年长的牙兵开口道:

  “怎么能平分呢?”

  “对啊,如果不是王押衙带我们来,我们哪里能有这机会。”

  “依我看啊,弟兄们每人拿十贯就行,剩下的交给王押衙为大伙打点。”

  “没错没错……”

  车厢内附和声不断,那王押衙也十分受用。

  整个车厢里,唯有那庞大郎惴惴不安,其余人都十分高兴。

  见状,王押衙也安抚道:“庞大郎,你刚刚加入银刀军,不知道我们的规矩也正常。”

  “只是回城之后,你切记别乱说话,若是被牙将和州官们知道了,即便我和弟兄们不罚你,其它的牙兵也不会容你。”

  “嗯,我记住了,押衙放心。”庞大郎连忙点头。

  见状,王押衙满意颔首,随后带着一行牙兵返回了彭城县内。

  布告四方的事情是结束了,可由于大雨还没停下,所以秋收还得推延。

  牙兵们回城等待,而徐州各乡村的农户也在等待。

  “淅淅沥沥……”

  秋意渐浓,可徐州的天空却似裂开了口子,连绵的细雨开始渐渐转变为大雨,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无情地打击着田间作物。

  那些地里刨食一辈子的老农,脸上写满了无奈与焦虑,心里充满着对未来的恐惧。

  他们蹲在家门口,双手抱膝,目光空洞地盯着雨幕,似乎在寻找着一丝放晴的希望。

  乡间的老柳树在风雨中摇曳,仿佛在为农民的困境哀泣。

  偶尔有几声鸟鸣穿透雨幕,却也显得如此凄凉。

  只是大雨不曾停下,河道里的河水甚至漫出河道,往田间冲去。

  “铛铛铛……”

  铜锣作响,全乡男女老少都被叫到了田间,试图将水引往他处。

  可雨实在太大了,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的作物被浑浊的大水吞没。

  “我的粮食啊!!”

首节 上一节 370/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