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416节
“若是你心中不情愿,那我今日便手书将淮深唤来长安,令你接管河西。”
按理来说,张议潭不应该开口,毕竟在河西的博弈中,是他的长子张淮深得了最大的“好处”。
不过在张议潮看来,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自家这些孩子没有一个能管好河西,把河西交到他们手上,不仅河西会因此而遭难,就连他们也会身首异处。
因此在他看来,张淮深实际上是为整个张氏做出了牺牲,偏偏自己的二郎不知好歹。
“伯父,您知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张淮鼎口是心非说着,这让张议潮心里升起无名火来。
若是张淮鼎大大方方回应,那他即便才干不足,气量却也足够。
可如今他把事情挑起来,自家大兄要把担子交给他的时候,他却又首鼠两端了起来。
如此做派,让张议潮气得不行。
“你……”
“阿耶,府外有人前来拜见,说是陇右进奏院的杨信!”
在张议潮要继续教训张淮鼎时,内堂外却传来声音,打断了他的发作。
见状,张淮铨连忙起身说道:“我先去迎接杨押衙,阿耶你们稍等。”
话音落下,他走出内堂并敞开着门,让小辈们瞧着内里情况,避免吵起来。
果然,当着小辈们的面,张议潮最终没有对张淮鼎开骂,而是憋着脾气。
一刻钟后,张淮铨拿着一份礼单走了回来,
“杨押衙呢?”
张议潭看向张淮铨空空如也的身后,忍不住询问。
张淮铨闻言呈出礼单,接着解释道:
“杨押衙送了寿礼便离去了,听闻是要去送他那位朋友。”
“嗯……”
张议潭点了点头,这些日子,杨信常领他那朋友来府上喝茶,一来二去也就熟悉了。
为了不让张议潮继续骂张淮鼎,张议潭借着这个机会主动说道:
“那位黄郎君倒也是个妙人,只是生不逢时,几次科举而不得。”
“哼!”张淮鼎冷哼一声,接着说道:“我瞧他年近不惑还一事无成,杨押衙几次邀请他,他却推三阻四。”
“这等人,即便返回家中,也注定泯然众生,伯父何须挂念?”
张议潭闻言摇摇头道:“我瞧他只是心高气傲,若说才干,却恐怕不输你那大兄。”
面对张议潭的点评,张淮鼎来了脾气,他现在似乎最听不得旁人说才干二字。
尤其是在他承认不如张淮深与刘继隆才敢后,自家伯父竟然又说这些日子来吃白食那人也颇有才干后,他彻底破防:
“叔父觉得他能比上大兄和刘继隆?”
张议潭摇摇头,解释道:“某些方面不输你大兄,但却万万比不上牧之。”
“呵呵……”张淮鼎面露嘲讽:“那我倒是想看看,此人返回家乡后,到底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来。”
在他嘲讽之余,府外的杨信却也驱车前往了宣阳坊附近的春明门。
春明门是长安东出关东的三道城门之一,位置居中,每日由此进出的百姓商贾数以万计。
赶在日上三竿前,杨信乘坐马车出了春明门,来到了城外集市。
穿过热闹的集市,他的马车停在了集市外围的一处酒肆前。
待他下车,不等走入酒肆,便见熟悉的身影走出酒肆。
“劳烦杨郎君跑一趟了。”
黄巢隔着几步外便作揖走来,而杨信也向他作揖回礼,接着惋惜道:
“黄郎君真的不考虑去陇右吗?”
“以郎君才干,加之有我与陈瑛那厮举荐,少说能为郎君谋个校尉。”
面对杨信再三邀请,黄巢依旧坚决的摇了摇头。
“陇右自然好,某也十分敬佩刘节帅义举……但某如今只想回乡尽孝,其余事情日后再说吧。”
“好吧……”杨信长叹一声,随后转身从车夫手中接过一个木匣子递出。
“此匣中有我与陈瑛各自书信一封,此外还有我二人凭证。”
“黄郎君日后若是突然决定前去陇右,可携此物进入陇右。”
面对杨信的好心,黄巢这次没有拒绝,而是伸出双手,郑重接下。
待他接下后,杨信这才如此重负,朝黄巢作揖行礼,不再言语。
黄巢接过匣子后回了一礼,接着把匣子交给身后家仆。
待家仆们牵来马匹,他与家仆们翻身上马,在杨信注视下策马离去。
杨信隔空作揖,直到黄巢等人消失在官道上,他才叹气返回了马车内。
与此同时,随黄巢踏上归途的某名家仆也看向了黄巢。
“郎君为何不应杨郎君之邀,前往那陇右呢?”
“以郎君之才,即便当不上校尉,也能担任一旅帅才是。”
家仆们不解黄巢的做法,黄巢闻言则表情复杂,苦涩道:
“昔年邀请我之人不在少数,而我屡次三番拒绝他们,只为证明能考上科举。”
“如今科举十余年而不得,若是让他们得知我名落孙山,投入陇右,不知会如何嘲笑我。”
话音落下,黄巢勒马驻足,调转马头眺望远处的长安城。
昔年入京科举时何等意气风发,结果十余年屡次不中。
如今他年近不惑,反倒落得个一事无成的下场。
到底是他黄巢不行,还是这大唐的科举不公?
想到这里,黄巢脑中闪过这么多年科举落榜时的场景,深吸口气看向长安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就不信科举不中,我黄巢便会一事无成!”
“长安,我黄巢还会回来的……”
第272章 下克上者
“淅淅沥沥……”
七月,细雨绵绵淅沥。
站在姑臧衙门正堂,刘继隆望着堂外院中,那沿着屋檐不断流下的雨水,耳边响起的是李商隐的汇报。
“都护府那边传来消息,朝廷接连两次加税,以至于山南、剑南等道百姓不断逃亡陇右。”
“卢钧、夏侯孜、崔慎由等人均未阻止百姓逃入陇右,甚至有不少官员堂而皇之的逼良为奴,再以口马贩卖至陇右。”
“仅六月,逃入、卖入陇右人口便多达八千余口。”
“尚婢婢驻守磨禅城,尚摩鄢率兵万余南下西山,夏侯孜仅派杨复恭率骑军五百,马军三千驰往翼州,等待朝廷旨意再观望驰援。”
“此外,置长安的进奏院传来消息,两浙裘甫四处出击,但均被崔铉率军所阻,如今被限制在浙东五州之地。”
“濮州的王守文困守濮阳,裴休麾下六万兵马,已经将濮阳团团包围。”
“自六月起,至尊未能视朝,身体恐有恙,南衙北司等官员均在站队运往及夔王。”
四个多月的军情,在李商隐三言两语间便总结完毕。
将这些听完的刘继隆沉吟片刻,而后才道:“临州、凉州等六镇兵马扩编如何了?”
闻言,李商隐不假思索道:“兵员已经招募,府库中甲胄也足够,但军马……”
他沉吟片刻,翻了翻手中文册才道:“此前收复凉州,六镇兵马皆有死伤。”
“陇右各州马场内军马在填补各镇原有军马数额后,仅能调用二千四百匹,另有四千六百余匹的缺额。”
“以各州军马场内情况,起码需要三年才能补足军中马匹。”
刘继隆闻言继续问道:“凉州的军马场修建好了吗?”
对于凉州的政务,李商隐倒没有必要翻阅文册了,因此合上文册道:
“凉州牧群虽多,但质量参差不齐,即便好好选育,也需要五年时间培养才行。”
“若是算上凉州军马场,都护府从大中十九年开始算起,每年军马能出栏四千匹,往后逐年增加。”
“大中十九年……”
刘继隆呢喃着这个时间,心中不免轻嗤。
以当下情况来看,大中可没有十九年这一说法了。
想到这里,他也不免想了想局势。
历史因为他而改变太多,首先历史上唐廷没有三次加税,此外陇右也没有自己那么庞大的势力,而王守文也只是天平军中寂寂无名的牙将。
如今因为自己在陇右壮大,唐廷不得不增驻西线兵马,因此军费负担更为沉重。
加上王守文作乱,唐廷不得已进行第一次加税。
由于加税,所以提前引爆了浙东裘甫起义,使得历史上几乎“完美”的大中年号,蒙上了一层灰色。
夏侯孜惨败延川,导致其提前入西川为使相。
原本他会在宰相的位置上待得更久,因此有机会举荐王式前往浙东平叛。
如今没了他的举荐,王式依旧在安南镇守,裘甫之乱仍未平定。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