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435节

  思绪间,他将杯中姜茶喝了个干净,末了才平淡道:“走吧,早些到长安也好。”

  “是。”张温士应下,随后下车与官军列校交谈。

  不多时,数十名官兵便护送着他们一行人,继续往长安前进。

  与此同时,大唐派往南诏的第二批中使,也在二月中旬的时候,抵达了阳苴咩城。

  只是相比较有眼色、知进退的杨知温,这次被派来的中使却十分跋扈。

  他们不仅无视了清平官董成的提醒,甚至到了祐世隆面前,也摆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

  “至尊听闻云南王冷落天朝告哀中使,特此派遣本官前来。”

  “敢问云南王,此事是否属实?”

  中使姿态高高在上,坐在五华楼顶层主位的祐世隆眯了眯眼睛,心里的怒火已经被点燃。

  反观对面的中使,即便他已经看出了祐世隆生气,但对于他而言,一个十六七岁的青年人,并不值得他在意。

  更何况他出发前,北司的官员们便与他说过,此次理应彰显天朝威名,不可胆怯。

  有人在身后为自己撑腰,自己还有什么好怕的?

  “此事属实……”

  祐世隆沉声开口,殿上的南诏诸臣也冷漠注视着这批中使。

  “云南王为何冷落天朝遣派的告哀中使,难道不知道先帝驾崩后,属国应该做的礼节吗?!”

  中使声音突然拔高,这让南诏诸臣纷纷攥紧了拳头,而清平官董成也站出来打圆场道:

  “我王虽雄壮,但毕竟年幼,些许细节不甚在意,劳烦……”

  “荒唐!”中使打断董成的话,董成不免错愕看向他。

  只是不等董成继续打圆场,这名中使就冷哼道:“即便冷落告哀中使不是本意,但姓名呢?”

  “难道整个南诏上下都是愚夫,不知道我朝玄宗明皇帝姓名,不懂得避讳吗?!”

  中使突然提起名讳的问题,这把殿内众人说的愣住了。

  他们自然知道唐玄宗李隆基,但李隆基昔年逼反南诏,于南诏君臣而言,对他并没有什么好感。

  更何况藩属国国王避讳这种事情,通常也不会太较真,谁知道这人会突然说出这种事情。

  “我姓名乃先王所赐,所谓名讳,先王也不甚在意!”

  祐世隆被这批中使气得不轻,冷着脸继续说道:

  “何况我国亦有丧,朝廷为何不派中使吊祭?”

  “吊祭?”中使冷哼道:“云南王若是愿意改名避讳,本使当吊祭先王!”

  “呵呵……”祐世隆气笑了,笑声中掺杂着愤怒。

  董成听见这笑声,忍不住叹气闭上了眼。

  杜元忠等青壮派在听到这笑声后,纷纷忍不住兴奋起来。

  面对这笑声,那北司派来的中使依旧跋扈,下巴抬得老高。

  “云南王若是不愿意更改姓名,且不说本使不会吊祭先王,单说您的册封礼,也将无限延后。”

  “此外,朝廷会关闭南诏与安南、黔中、岭西、剑南等道的官道,停罢所有商货往来!”

  中使依旧跋扈,而祐世隆却已经忍不了了。

  他缓缓起身,尽管身处西南,年纪尚幼,但其身长亦有五尺六七,不然也不会被董成称呼为“雄壮”。

  “封闭商道?”

  祐世隆走到中使面前,与其相隔不过三步,而左右杜元忠等清平官也连忙起身走到殿上,拱卫祐世隆两旁。

  祐世隆目光狠厉,让原本跋扈的中使顿感如坠冰窟。

  四目相对间,祐世隆语气平淡:“那就封闭看看……”

  “唐廷不给,朕就自己去取!”

  “朕?”中使瞪大眼睛,指着他道:“云南王你……”

  “住嘴!!”

  祐世隆喝止其言论,拔出腰间的佩刀,走上前斩断了那代表天使的旌节,目光一瞥。

  “即日起,南诏改国号为大礼,朕将改元为建极!”

第282章 咸通元年

  “呜呜呜——”

  咸通元年二月十七日,南诏王祐世隆斩天子旌节,废昔年和约,自称皇帝,改国号为大礼,建元建极。

  三月初,大礼兵分两路,一路以峰州蛮为主,十万群蛮入寇安南。

  一路以大军将段宗榜为帅,率精骑五千及望苴子蛮、扑子蛮和裸形蛮等蛮两万人进攻黔中道。

  随着双方三十年的和平被打破,西川之地粮价骤涨,而租庸及两税不曾削减。

  各道州县的官吏不仅没有平抑粮价的政策,还要催缴租税、差役,逼得百姓走投无路,唯有逃亡山中。

  “蕞尔小国,也敢跳梁!”

  三月初五,当南诏改国号为大礼,进而兵分两路出击的消息传至长安,朝野震动。

  李漼心里也感受到了压力,但面对南衙北司的诸相,他依旧佯装沉稳。

  他往金台下看去,只见令狐綯、裴休、蒋伸、王宗实、王茂玄、亓元实、齐元简几人已经齐聚殿上。

  除了这几张熟悉的面孔,还有一张更为苍老的面孔更令他感到熟悉。

  “白相公,此件事情,卿以为如何?”

  李漼询问起了刚刚抵达长安不久的白敏中,而重新换上紫袍,手持笏板来到咸宁宫的白敏中在听后并没有急于回答。

  他沉吟片刻,整理了一下这几日自己所查的所有奏表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陛下,安南有王式镇守,理应无碍。”

  “但黔中、岭西、东川及西川却不容乐观。”

  “臣建议调高骈及其麾下兵马驰往岭西,调容管宋涯担任黔中观察使,令东川、西川严防死守,必须守住嶲州、戎州、黎州等处险要之地!”

  白敏中在西川担任了几年的节度使,自然知道剑南道的情况。

  剑南道之所以能挡住南诏,主要靠的就是嶲州、黎州、戎州。

  这三个州是剑南道的南大门,基本都是山岭。

  尽管对于大礼来说,他们依旧可以居高临下的向北发起进攻,但这三个州对于成都平原来说,也同样是居高临下。

  掌握这三个州,西川兵马进可攻,退可守。

  倘若丢失这三个州,那就只能被动挨打,想要再向南边的高原推去,便没有那么容易了。

  “此事,全权交由白相公负责。”

  李漼不似李忱,他没有那么大的控制欲。

  对于他来说,把事情交给有用的大臣,让大臣们去解决就行。

  至于他,他需要做的,只是听曲玩乐。

  兴许是经历了武宗、宣宗这些皇帝后养成了避嫌习惯,白敏中突然遇到李漼这种甩手掌柜后,竟然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好在裴休眼神示意,他这才连忙作揖:“臣领旨!”

  “好了,既然无事,那就退下吧。”

  李漼一如既往的议事不超过三刻钟,裴休他们叹了一口气后退下,白敏中也稀里糊涂的跟着离开了。

  尽管离开长安多年,但白敏中依旧老练。

  加上有蒋伸、裴休的配合,各项政令不断下发,而北司的王宗实也并未如昔年的马公儒那般干涉南衙。

  尽管很想遏制刘继隆,但需要白敏中解决的事情太多,加上朝廷不能三面受敌,因此白敏中只能暂时搁置陇右的事情。

  在朝廷无法节制陇右的时候,刘继隆却已经将准备做的七七八八了。

  “四个官仓及各州县府库,共储粮二百九十五万石。”

  “节帅,您是怎么知道南诏会与朝廷为敌的?”

  三月中旬,行走在临州官仓之间,高进达忍不住询问刘继隆。

  对此,刘继隆则是在检查各个谷仓的同时解释道:

  “朝廷与南诏休养生息的这么年,朝廷没能解决多少藩镇和度支的问题,但南诏可是把南边几个国家解决的差不多了。”

  “以南诏的实力,动员七八万兵马及十余万群蛮还是不成问题的。”

  “现在南边的几个国家都归附或臣属南诏,南诏也看不上他们那点东西,自然只能对朝廷动手了。”

  “只是可惜我们速度太慢,没能采买足够多的粮食。”

  刘继隆语气中带着惋惜,高进达听后却咋舌:“近三百万石粮食,这还不够吗?”

  三百万石粮食,要知道这都足够陇右百姓吃一年了。

  只是对此,刘继隆依旧摇头道:“不够,起码以现在流民不断流入的速度来看,暂时还不够。”

  高进达听到此处,不免附和点头道:“去岁十月至今,不过五个月的时间,便先后涌入三万余口百姓。”

  “南诏动兵的消息传出后,西川百姓逃亡北上者,更是数不胜数。”

  “南边几个州的消息还没送来,但我估计,逃入陇右的人口,只会多不会少。”

  “如今我陇右人口近六十万,凉州百姓数量也恢复至十万,您看我们还需要向凉州迁徙人口吗?”

  高进达有自己的想法,他更希望将人口留在陇右,尤其是兰州、临州地界。

  对此,刘继隆却开口道:“继续安排去凉州,等凉州人口突破二十万了,再来告诉我。”

  “二十万?!”高进达不免错愕,随后反应过来:

  “这……应该不会吧,我们这些年,先后从剑南道、山南西道迁入三十余万汉口。”

首节 上一节 435/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