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46节
二人一边品茶,一边用小刀切割羊腿用餐。
相比较他们,帐外的军民则是吃着粟米饭和不太新鲜的菜干。
坐在角落,李骥忍不住嫌弃道:“还是跟着别将在山丹好,每隔几日就能去别将府上打打牙祭。”
“住嘴吧,都被你说的流口水了。”坐在一旁的酒居延打断了他。
二人虽然是旅帅,可自从来到祁连城,除了头几天还能吃到羊肉,其它时候全看塘骑们能不能打到野味。
只可惜随着时间推移,当峡口越来越冷,能吃到的野味也越来越少了。
祁连城的海拔太高,根本寻不到什么新鲜的野菜,平日里全靠几个月前制作的菜干下饭。
吃着这没有油水的饭菜,酒居延心里愈发不是滋味。
不止是他,就连第三团的许多将士都开始抱怨起来。
他们跟着刘继隆的时候,刘继隆常常自掏腰包来为第三团加餐。
如今远离了刘继隆,张淮溶和索勋他们根本不关心他们,都只顾着照顾自己的嫡系,他们第三团反倒是成了后娘养的。
“忍忍吧,入了冬就可以回山丹了。”
酒居延这样安慰着众人和自己,好在张淮溶他们倒也不是良心全无,还是让人端来了两桶羊汤。
羊汤拌着米饭吃,口感倒是好了不少,众人的怨气也降低了一些。
“哔哔——”
忽的,木哨声从远处的峡口传来,城墙内外吃饭的兵卒纷纷站起来看向那哨声传来处。
“怎么回事?”
“不会是番贼来了吧?!”
“滚!别说不吉利的!”
将士们七嘴八舌的讨论着,脸上写满了担忧。
在他们的注视下,一伙塘骑疾驰冲入城内,往牙帐的方向疾驰而去。
“发生了什么事!”
牙帐内的张淮溶、索勋也听到了木哨声,二人走出牙帐,隔着老远就看到了疾驰而来的塘骑。
那伙塘骑冲到牙帐前,勒马翻身一气呵成。
“禀告司马,三斜道发现了鄯州番贼的塘骑!”
“数量多少!”
张淮溶瞳孔一缩,他没想到刘继隆所说的竟然成真了。
当然,更想不到的人还是一旁的索勋,此刻他只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疼。
“不下百骑,但他们没有进攻,而是让我们将这份信交给您!”
塘骑伙长一边说着,一边从怀里取出了一封信。
张淮溶连忙抢过,将泛黄的信封拆开。
他扫视几眼,脸上先是露出喜色,片刻后又转为阴沉。
“怎么了?”索勋发问,张淮溶也递出了信纸。
接过信纸,索勋的脸色也如刚才的张淮溶一般,变化万千。
片刻后,他将信纸合上装入信封中,严肃着脸:“这件事必须上报张掖!”
“是得上报!”张淮溶郑重颔首,同时对面前的塘骑开口:“带上你的人去山丹送信,告诉刘别将,立马抢收城外粮食!”
“标下领命!”塘骑作揖应下,张淮溶也将自己的半枚鱼符递给了塘骑伙长。
只是呼吸间,塘骑伙长翻身上马,率领本伙弟兄,马不停蹄的朝山丹城疾驰而去。
望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张淮溶又连忙传来了两伙塘骑,要求他们持剩下半枚鱼符,护送书信前往张掖城。
随着一切安排落下,张淮溶这才有时间与索勋对视。
二人眼底充斥着太多情绪,但其中吃惊与不解是最多的……
第59章 大战在即
“啪…啪…啪……”
“砸轻一些,别把粟米砸飞了!”
“哈哈,这么多粟米,日子越来越好了!”
“这些秸秆和粟壳,都够养几万只家禽了!”
“养家禽!对!我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自己养的家禽呢!”
“我也是,哈哈……”
山丹城外,热火朝天。
由于老天赏脸,八月中旬以来山丹就没有降下一场雨水,这样的气候加快了城外作物的成熟。
眼看作物成批变黄,本就担心鄯州生变的刘继隆不敢耽误,连忙率领城中军民开始了抢收工作。
“别将,今年是一个丰年啊!”
站在南城门楼面前,马成、耿明二人露出笑脸,都眼巴巴的看着不断运入城内的粮车。
南城外、数百军民忙碌收获,成熟的作物在镰刀的收割下,一片片倒下。
“晒垫、脱粒机都准备好没有,谷仓检查清楚没有?”
刘继隆脸上挂着笑脸,头也不回的提出问题,站在角落的崔恕闻言上前回答:“都准备好了,别将所制作的脱粒机真是神了,比石碾好用了不知多少。”
“对对对,还有那个河西犁,比起我们以前用的耕犁好用多了,等开春之后耕地也能方便许多!”
见崔恕献媚,马成也连忙跟着吹嘘起了刘继隆的那些发明。
对此,刘继隆并没有打断他们,却也没有飘飘然。
唐代的许多农业工具比起明清时期,还是略微落后了不少。
刘继隆毕竟是农村长大的,许多手动的农业工具都在他记忆深处,到了需要的时候,他自然也就将其发明出来了。
站在他的位置,还能看到不远处丹水旁的一座巨大水车。
那水车并非是大唐所能看到的水车,而是一座水转翻车。
这种水车的效率更高,是此时大唐所用的水车的三四倍。
“老天赏脸,进入中秋以来没有下雨,今年估计能收获两万石粟米!”
“希望吧……”
听着崔恕的话,刘继隆脸上的笑容止不住。
从清晨到黄昏,一车车的粟米被收割运入城内。
好在刘继隆早就有了准备,将粮仓四周无人居住的院子都用围墙围进粮仓。
饶是如此,这一座座院子改造的粮舍还是在粮食的不断装入中被填满。
“此院存粮五百六十五石,登记造册。”
“回直白,记好了。”
“嗯,下一间……”
天色已经彻底黑了下来,粮仓的直白还在为存储的粮食登记造册,而刘继隆也没敢睡,坐在衙门等待今日粮食造册结束。
直到夜半(23点),崔恕才风尘仆仆的带来了一本厚文册。
“别将,这是第一日的粮册,共存入三千六百五十二石七斗三斤!”
崔恕脸上的激动难以掩盖,刘继隆闻言更是连忙起身,上前接过文册翻阅。
“好!”他叫了声好,紧接着看向崔恕:
“秸秆怎么处理的?”
“按照您的吩咐,先运往城中马场储备,直到储满十万石再交给百姓用来养家禽。”
崔恕回应着,同时继续说道:“按照今天的速度来看,再过四天就能把粟米都收割了,剩下的豆、麻等作物,应该能赶在月中前收获好。”
“嗯,辛苦你了。”刘继隆松了一口气,同时看向厅堂外的天色。
明月高挂,万里无云的天色似乎在预示着明日也将是一个好天气。
“别将,您也该休息了。”
崔恕看着刘继隆还没有去休息的模样,不免劝解了起来。
刘继隆点了点头,交代一番后,便在两名兵卒的护卫下,徒步走回了自己的院子。
在走出衙门时,不远处的民舍里也传来了说笑的声音。
这样的情况不止是一处,而是家家户户都依稀传出了说笑声。
按照刘继隆的政策,先把粮仓填满计数,然后再按照每亩田的收成,按半数分给拥田的农户。
至于那些纯粹的牧户,则是由衙门发放口粮,而他们只管帮衙门放牧就行。
虽说粮食收入了官仓中,可经历了白天抢收的百姓们都清楚,今年的山丹是一个丰年,而治理山丹的刘继隆也在城内尤为出名。
刘继隆在街上转了一圈,直到午夜才返回院子。
曹茂见他回来,连忙上前为他脱下外面的袍子,同时小跑进入厨房,先是端来了一盆热水为他洗漱,再返回厨房准备早早做好的饭菜。
“别将,饭菜来了!”
曹茂笑着端来饭菜,很快桌上便摆上了炖鸡、炒野菜和一小盆米饭。
这样的饭食,也就只有他这个山丹第三人的刘别将能享用了,毕竟河西牛羊多而家禽少,家猪就更别说了。
刘继隆前些日子让崔恕统计了一下城内的家禽牲畜,结果刨除牛羊马匹外,全城仅有八百多只家禽,六十余头土猪,而且还是生长较慢的八眉猪。
八眉猪虽然是西北的本土猪,但其生长缓慢,从幼猪开始算起,饲养一年才有八十来斤重,起码三年才能养到二百斤。
这三年所用的饲料都够养几十上百只家禽了,也难怪河西猪肉那么难吃却能卖出那么高的价格。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