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461节

  “陇右与关中仅相隔陇山,为朝廷心腹之地。”

  “幸朝廷与南蛮动兵,短期内,恐怕无力收复陇右,但陇右安危,仍需警惕。”

  “司徒放心,我家节帅也有所防备。”杨信恭敬回答。

  张议潮听后放心道:“牧之大才,于他而言,陇右终究太小了。”

  “待日后至尊年纪稍长,对陇右没有那么大进取心了,他便能放松下来了。”

  张议潮对唐廷虽然失望,但还是希望能维持当下太平局面。

  面对他的这番话,杨信却笑笑,而后说道:

  “以当下局面,若是朝廷再不改制,恐怕……”

  张议潮沉默,他自然是知道朝廷三次加税和盐铁茶酒等项加税导致的后果。

  前者让贫民破产为流民,后者则压得小庶族喘不上气。

  长此以往,必然会将矛盾积压,最后导致贫民和小庶族们揭竿而起。

  贫民揭竿而起不可怕,可怕的是小庶族们揭竿而起。

  毕竟现在大唐的赋税,主要靠着庶族提供,而小庶族占据庶族中一大占比。

  失去小庶族支持,就是失去民心。

  仅凭大庶族和世家,肯定是不能好好治理天下的。

  当然,这是张议潮的理解,而在刘继隆看来,贫民才是根本。

  “局势确实越来越乱了,希望会好吧。”

  张议潮叹了口气,末了看向杨信:

  “若是事不可为,当有英雄出世,平定霍乱。”

  “呵呵……”杨信笑了笑:“司徒也觉得,我家节帅是英雄吗?”

  张议潮看着与自己打哑谜的杨信,不免露出几分无奈:

  “你们啊,越来越精了……”

第296章 野心滋生

  “杀!!”

  七月的西川,战火依旧未熄。

  夏侯孜从成都调遣五千新卒驰援清溪关,试图挽回南线的颓势。

  然而,这些新卒多为未经战阵的农家子弟,面对蛮兵的凶猛攻势,他们显得力不从心。

  清溪关的关头的战场上,唐军的旗帜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竖起,鲜血染红了关墙下的每一寸土地。

  与此同时,东川的戎州,高骈与段宗榜的对峙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双方你来我往,战事胶着,谁也未能占据绝对优势。

  西南的战事波及甚广,长江两岸的淮南、江南等地粮价骤涨,百姓沦为饥民者不在少数。

  大唐的局势,正朝着不可控的方向滑去。

  与中原的动荡相比,陇右却显得异常平静。

  乱世之中,唯有自身强大,方能立于不败之地,而陇右的未来,不在于刀剑之利,而在于人心之固。

  “打铁还需自身硬。”

  手握都护府送上的文册,刘继隆目光在文册上扫视。

  高进达、崔恕站在他的跟前,前者率先作揖道:

  “三十万丝路商货已经贩卖出去,换得八十二万余贯的香料。”

  “看来是东西多了,这才导致此次贩卖价格略微下降。”

  “长安那边的许多香料商人催促了好几次,只要将香料运抵就能换得钱财。”

  “不过八十二贯钱财,想要运回陇右并不容易,是否要将其中一些换成黄金?”

  面对高进达的询问,刘继隆沉吟片刻后才道:“能换多少就换多少吧,这么多钱,确实不好运送。”

  “若是实在换不了多少,再想别的办法,将其运回陇右。”

  一贯钱重六七斤,八十二万余贯重近五百万斤,即便用马车,也需要七八千辆,才能将其运入陇右。

  可若是换作黄金,以如今的金价,顶多换十万两,十几辆马车就能将其运入陇右。

  不过先不提长安有没有那么多黄金,即便有,也恐怕没有那么多人愿意用黄金交换。

  如今的时局变了,许多达官贵人都在收集黄金。

  若是出了什么事情,黄金可比铜钱方便带走太多。

  放在之前,这八十余万贯钱,完全可以换成黄金白银,运往巴蜀后再换成钱,亦或者直接用于买粮。

  可如今钱是有了,但交换却不方便了起来,更别提巴蜀粮价的问题了。

  “官仓之中还有多少粮食?”

  刘继隆翻了几页没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当即询问起了高进达。

  高进达闻言,当即提醒道:“第七十二页,一百九十八万六千余石。”

  刘继隆见状翻到七十二页,这才发现这文册涵盖了那么多内容。

  又是大半年的时间过去,这过去的半年时间里,逃亡陇右的百姓数量虽然不如去年那么多,但依旧保持着每月四五千人的规模。

  安置这些人需要钱粮,如今参与陇右公田的百姓数量多达四十八万,每个月要消耗二十四万石。

  虽然消耗很大,但回报却不低。

  四十八万百姓,每个月能开垦十几万亩耕地,一年下来近二百万亩。

  陇右的熟田,已经多达七百二十余万,而军民数量则是达到了六十七万。

  按照如今的增长速度,每年逃入陇右的人口在五六万左右,最多七年,陇右人口就能突破百万。

  如果算上河西的人口,那河陇地区人口,勉强恢复到了新莽时期。

  那是河陇的高光时刻,往后就不行了。

  以如今的河陇环境,只要有足够的粮食和人口来开荒,其土地资源,完全能养活上千万人口。

  单说刘继隆掌握的十四州土地,就能养活六七百万百姓。

  不过饭得一口一口吃,人口也得一点一点的迁入。

  晚唐人口才五六千万,他要是想迁入六七百万人口,那得把剑南道和山南西道、关内道掏空才有可能。

  更别提如今四方动乱,遭灾者无数,所谓五六千万的预估人口,恐怕都不一定能凑足。

  陇右的底子本就比河北、河南、河东、淮南等道要弱。

  自己若是想要东出,必须把底子打牢。

  百万人口,千万亩耕地,勉强能让陇右有东出的底子。

  想到这里,刘继隆翻看了都护府的钱粮度支。

  凭借丝路和陇右自己的特产商品,每年敛财一百二三十万贯不成问题。

  兵工官吏等军饷、俸禄支出在八十二万贯左右,田税在二百八十万石。

  不过二百八十万石田税需要细分为成粮和麸糠,比例差不多是七三。

  一石粟米出七斗米,三斗麸,米可以给人吃,麸则是给牲畜吃。

  如今世道动乱,迁入陇右的人口很多,粮食还是存起来比较好。

  想到这里,刘继隆开口道:“即日起,军饷俸禄尽数折为钱发放。”

  “秋冬衣仍旧赐予,粮饷及油盐酱醋及布匹都不再发放,折为军饷十二贯。”

  高进达与崔恕闻言有片刻错愕,但反应过来后,便连忙作揖应下。

  十二贯军饷,若是放在大唐,这足以让牙兵鼓噪,但这是陇右。

  陇右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类行当,基本都被衙门把控,物价十分稳定。

  神策军三十贯军饷,只能买二十石米。

  可陇右军十二贯军饷,却能买二十六石米,这就是物价稳定带来的差距。

  “节帅,那工匠和官吏应该怎么算?”

  高进达作揖询问,刘继隆听后则是说道:“按照粮价平折。”

  “这政策只是暂时的,境外的情况如何,你们也都清楚。”

  “粮食最好还是收入官仓之中,而且带着钱搬家,也总比搬着粮食搬家要方便多了。”

  “若非担心粮食不够,我都想把粮食往外卖了。”

  他这话引得高进达与崔恕露出笑容,但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四周粮价八九百乃至一千多的时候,陇右的粮价却稳定在四百五十到五百之间,若是往外贩卖粮食,倒也不是不可行。

  不过刘继隆很清楚,往后的大唐会越来越乱,粮食价格会越来越高,最后把人逼得人相食。

  唐末及五代十国之所以有人相食的乱象,主要还是生产遭到破坏,没有那么多粮食。

  为了活下来,军头只能征战,征战就会破坏生产,生产被破坏,粮食就更加不足,不足之下就只能人相食。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若非郭威、柴荣、赵匡胤及赵光义四人相继接力,这种乱象也真不一定能改变。

  当然,李存勖要是能一直励精图治,局面也有可能提前改变。

  只是如今刘继隆来了,这种乱象便只能成为一时,而不能循环下去。

  陇右的百姓,每年所能吃下的粮食,也不过就三百余万石,剩下的二百万石,基本都流到了刘继隆的官仓中。

  官仓的粮食将会用于招抚流民,开垦荒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如此持续下去,用不了几年,陇右的耕地数量也就越来越多,百姓能分到的耕地也就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首节 上一节 461/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