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545节

  除此之外,这八万多僧尼竟然掌握了数百万亩佛田,地方衙门根本无法统计。

  如今户部、度支钱粮紧缺,若是李漼真的能下定决心,将这上千寺庙及八万僧尼遣散,收数百万亩佛田为朝廷所用,那还真能解决不少问题。

  面对李漼展露的想法,法海心中一紧,但脸上却依旧保持着平静。

  若是李漼将此时的念头付诸实施,必将对佛门造成巨大打击。

  想到此处,法海不紧不慢的双手合十,语气温和而坚定道:“陛下……”

  “祠部所统计的僧尼数量虽属实,但天下佛田并未如奏表中所言那般庞大。”

  “以贫僧所在的金山寺为例,虽有僧众数百,但佛田不过两千四百二十四亩。”

  “金山寺在江南已算得上大寺庙,可佛田数量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小寺庙呢?”

  李漼闻言,眉头微皱,似乎对法海的话有所触动。

  法海见状,依旧保持双手合十的动作,语气愈发温和。

  “陛下,佛门虽广,然其根本在于教化人心,济世利民。”

  “佛田所产,多用于供养僧众、修缮寺庙,以及赈济贫苦百姓。”

  “若朝廷需要寺庙遣散僧尼,将佛田收归朝廷,那天下僧尼必然支持,但此举恐会引发百姓不满……”

  说到此处,法海顿了顿,语气中带着几分恳切:“陛下若能以慈悲之心对待僧尼,我朝国运必有佛法加持,定能相得益彰。”

  李漼听罢,神色渐渐缓和,不由的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肯定:“大德所言极是。”

  “朕方才一时思虑不周,险些误了大事。”

  法海见李漼态度转变,心中松了一口气,连忙合十行礼:“此事并非贫僧所言,乃是陛下心怀慈悲,自行领悟到了佛法真谛。”

  “若陛下以慈悲之心治理天下,则国运昌隆,百姓安乐。”

  面对法海的这番说辞,李漼十分受用:“大德之言,令朕茅塞顿开。”

  “今日之后,朕当以慈悲之心,治理天下政务,使百姓安乐。”

  话音落下,李漼顿了顿,接着说道:“金山寺虽为江南大寺,却仅有两千余亩佛田,实在贫苦。”

  “过些日子,朕会令润州刺史拨荒田千亩与金山寺,以表朕心。”

  法海闻言,连忙合十行礼:“贫僧代金山寺众僧,谢陛下隆恩,愿陛下福寿绵长,国运昌隆……”

  “哈哈哈,希望借大德吉言。”

  李漼笑着颔首,而此时饭食也被端入了偏殿之中。

  李漼与法海一边吃饭,一边讨论佛法,约莫半个时辰过去,法海才带着众僧离开了咸宁宫,而此时的路岩、蒋伸、高璩三人却已经在殿外等待了两刻钟。

  “陛下传三位入偏殿议事……”

  田允走出偏殿,来到咸宁宫门口对路岩、蒋伸、高璩三人作揖交代着。

  三人颔首,随后与田允走入了偏殿之中。

  眼见三人步入殿内,李漼这才拿起几份奏表示意道:

  “近日来,有不少官员称天下佛寺扩张无序,僧尼蚕食天下田亩。”

  “朕向法海大德了解此事,已经知晓此事为子虚乌有之事。”

  “此间过后,还望三位相公能够查明事实,勿要让此等无智谋者尸位素餐,窃据高位。”

  路岩三人也是迷惑,皇帝召他们三人前来,不是讨论王式围剿大别山之策的吗?

  现在他们刚刚过来,话题怎么变成了祠部所管的佛寺僧尼之事?

  “臣等领旨……”

  三人也不管皇帝为何那么大脾气,总之先把事情应下来便是。

  眼见三人同意,李漼当即说道:“王式所说发动诸镇设戍兵于大别山,以防王仙芝复燃之事,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臣以为,以王小年所说那般下旨便可,其人有才,能如此短时间内击败王仙芝,朝廷不必更改其策。”

  蒋伸不紧不慢的说着,路岩与高璩则是点头称是,毕竟他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李漼见状,当即便颔首道:“既然如此,此事便按照王式所献之策操办,莫要出了纰漏。”

  “臣等领旨……”三人作揖应下,李漼则是将目光放到了桌上。

  田允心领神会,当即对三人道:“陛下还有政务处理,奴婢送送三位相公。”

  高璩三人面面相觑,他们花了半个时辰从南衙来到宫中,又在咸宁宫外吹了两刻钟的冷风,结果到头来王仙芝的事情没聊几句,倒是因为祠部僧尼的事情被训斥了几句。

  三人不解,但还是顺着田允所说,先后离开了咸宁宫……

第344章 蕃蛮会盟

  “这消息不会有问题吧,灭佛才二十年不到,在册的寺庙僧尼就有这么多了?”

  五月中旬,在王式率军北上,李漼与法海探讨佛寺僧尼之事不久后,长安便传遍了祠部的那份奏表。

  许多人不以为意,而官员们则是心知肚明,但是却知而不敢言。

  消息传到陇右时,刘继隆已经从渭州回到了临州。

  高进达还在质疑祠部奏表的真实性,刘继隆却已经相信了这份奏表。

  与此同时,他心底还松了口气。

  “猪犬的家伙,差点让李漼这厮找到活路了……”

  刘继隆在心底暗骂的同时,脸上不免浮现笑意:“这法海大德果然佛法精湛啊,连至尊都能为其说话。”

  “听闻这法海在金山寺镇压大蛇,江南百姓都传那大蛇有七八丈,一口就能吞下一头牛。”

  坐在位置上的陈瑛缓缓开口,刘继隆却轻嗤道:“莫不是去找人写的话本?”

  对于得道高僧,如沙州的洪辩、悟真等人,刘继隆是十分尊敬的。

  但是对于不少打着得道高僧名头,干着鸡鸣狗盗之事的僧人,他就没有那么好脾气了。

  法海在江南的名声确实不错,但刘继隆不相信金山寺数百僧众就两千多亩佛田。

  别的不说,裴休这层宰相身份摆在台前,身为其长子的法海就算百般拒绝,也架不住江南那些官员、富商的捐献。

  金山寺要是只有那么点田,法海估计连来长安的路费都凑不齐。

  当然,刘继隆并非觉得法海是个欺世盗名之辈,只是他为了保护佛寺僧众,继而对李漼说谎的事情,也让刘继隆差不多看清了这件事情的本质。

  本质在于,天下佛寺僧众必然占据了天下的大量资源,祠部所说的寺庙近万,佛田数百万,估计还是往保守说的。

  毕竟经历了武宗灭佛一事,这些寺庙僧众估计也不敢把寺庙佛田往多了报。

  昔年《唐六典》中曾有规定:“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

  这样的规定,导致了僧尼不仅能从国家获得土地,同时还享受着不缴纳赋税的特权。

  除此之外,唐代皇帝也多次对天下寺院的僧众进行土地的赏赐,例如唐高宗下令在长安建西明寺,寺庙建成之后,又赐田园万亩,净人百房,车五十辆,绢布二千匹……”

  单说这些田产屋舍和绢帛,那都足够养兵数百人,使数百户百姓安居乐业了,结果就这样赏赐给了寺庙。

  这还只是皇家的赏赐,除此之外,关中、河北的贵族和地方豪民也会向向寺院捐献田亩。

  这些田亩被僧尼称呼为常住田,而他们则是通过对常住田的经营获得钱财,不断的土地兼并。

  元和年间,不少寺庙便以此手段,积攒了相当可观的地产。

  发展到后期,这些寺庙甚至因为土地过多,僧尼无法耕种而买卖口马奴隶、雇佣佃户来进行耕种。

  除了土地兼并外,他们还发展出了完善的金融体系,包括对百姓质举、借贷等等手段。

  一些寺庙,甚至以末法时代将要来临为名,利用信众对末日的恐惧敛财。

  若非他们手段过于明目张胆,唐武宗和李德裕也不会选择对他们下手。

  当初灭佛之举,确实让朝廷积攒了不少钱财,只可惜随着李忱即位,朝廷对佛寺僧众不再严抓,而是采取姑息态度。

  老实说,如果李漼真的能狠下决心,对当今天下佛寺下手,甚至把各处道观也都清查一遍,那他还真能获得不少财富,至少三五年内不会为国库钱粮不足而烦恼。

  好在法海佛法精湛,成功忽悠住了李漼,不然刘继隆还真有些头疼。

  想到这里,刘继隆不免说道:“这天下佛道盛行,不少人借着佛道名头敛财,偏偏百姓还很信这一套。”

  “若是能将天下佛寺道观清扫一遍,将滥竽充数之徒发配边塞,将佛田、道田收归朝廷,那恐怕真能为朝廷续命十几年。”

  “不过可惜,我们这位至尊没有这样的魄力,更没有这样的远见。”

  刘继隆的这番话,令旁边的高进达忍不住道:

  “扫除天下佛道,这恐怕会引起民乱……”

  “是清扫,而非扫除。”刘继隆打断并纠正了高进达,同时说道:

  “天下佛道僧尼十数万众,又有几个人是真心向道的?”

  “质举、借贷这些手段,可不仅仅是僧尼在用,不少道士也将此举玩的得心应手。”

  “把这群滥竽充数之徒清扫出去,不仅能获得大量财富来改善民生,还能解决部分土地兼并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面对他的这番话,高进达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毕竟天下各业,滥竽充数之人确实不少。

  对此,刘继隆也继续说道:“我听闻河西那边僧众也变得有些多,稍后我写信与张节帅说说,僧众虽好,却不能太多。”

  如果刘继隆没有记错,历史上的河西归义军到了后期,确实因为百姓投佛者太多而人口稀少。

  汉人在河西本就不多,结果不少汉人为了逃脱兵役而成为僧人。

  强制兵役固然不对,但也得看场合。

  河西的局面,已经到了汉人生死存亡的局面,结果这群人却还跑去做和尚。

  张淮深被杀后,这种态势更加无可挽回,到了白衣天子张奉承的时代,沙州不过二三万人,可僧人便高达数千。

  这件事如果不从根上杜绝,日后便是成为顽疾,再想解决就难了。

  正因如此,陇右的佛寺道观虽多,但却没有僧人和道士。

  刘继隆可不会惯着这群人,他可以让僧人和道士去多康六岗和吐谷浑地区传道,但陇右不行。

  他现在都恨不得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哪有闲工夫让这群人在寺庙里享受太平。

  这么想着,刘继隆目光看向陈瑛:“曹茂在兰州做的如何了?可还顺利?”

首节 上一节 545/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