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579节

  “若是文州也被其侵占,那文州更北边的扶州恐怕也不容乐观……”

  成都府衙内,高骈将军报放在案上,抬头看向正堂内坐着的所有官员。

  比起东川节度使理政的梓州衙门,成都府衙无疑更加繁华,更加广大。

  此地毕竟是大唐历代皇帝避祸之处,所以论起规模,虽然不如大明宫,但也不输于一些皇家离宫了。

  坐在主位,高骈只觉得堂内数十名官员都匍匐在自己脚下,但他也知道这是种错觉。

  他粗略打量过去,但见杨复光、陈其乾、索勋、李昌言、王符彦、李昌符、蔺茹真将等人坐在堂内,各有心思。

  显然,除了他手下的蔺茹真将,其余人对他都不怎么服,哪怕是因为他出兵突袭了尚摩鄢,才导致尚摩鄢不得不撤军。

  “龙文扶三州都已经划归东川,此事奏表即可,不必我等收复吧?”

  李昌言率先开口,同时又说道:“如今尚摩鄢撤回茂州,我凤翔军死伤惨重,恐怕不能协守西川了。”

  “请使君奏表之余,不忘提及我凤翔军需要返镇之事。”

  “自然。”高骈没有因此生气,毕竟他是禁军出身,自然知道如今的凤翔军是个什么模样。

  别的不提,单说李昌言、王符彦、李昌符三人丢失故桃关的事情,他一眼便看了个大概。

  明明是弃关而逃,结果却谎称守不住而突围。

  若非不想结怨凤翔镇,高骈早就把这三人拖出去祭旗了。

  如今这三人率军走了也好,省下一笔钱粮,倒是可以多操练些兵马。

  想到这里,高骈看向王符彦:“王都将也要撤回山南西道吗?”

  “某……额……劳烦使君了。”王符彦思绪再三,还是决定撤军。

  高骈见状颔首:“既然如此,某会在奏表中写下此事的。”

  “除此之外,索兵马使是否要撤回黔中道?”高骈看向索勋。

  昔年他看不上索勋,但后来出镇了岭南、岭西、东川后他才发现索勋的优点。

  索勋最少知兵,独领一军毫无问题,而诸镇的都将、兵马使,大多都十几年没打过仗,到了战场上只能拖后腿。

  正因如此,他对索勋倒是没有对李昌言、王符彦那么淡然,还是想要将他拉拢到身边的。

  索勋看出了高骈拉拢的态度,加上他如今累功不足,调任一镇担任节度使肯定不够资格,所以面对高骈的拉拢,他欣然接受道:

  “西川局势艰难,我麾下还有三千可战之兵,愿留下助使君一臂之力!”

  “好!”高骈十分满意,随后看向杨复光:

  “敢问杨监军,成都府库中还有多少钱帛粮秣?”

  “如今府库之中尚有……”杨复光虽然不太服气高骈,但他更想守住西川。

  面对高骈的询问,他如实交代了西川府库中剩下的钱帛粮秣,折色后不下三十万贯。

  解释了西川的钱粮情况后,杨复光继续道:

  “崔使相已于三日前离开了黎州,眼下黎州群龙无首,还需使君早作安排。”

  “此事我已经安排好了!”高骈开口道:

  “某已经调麾下兵马使梁瓒前往黎州统帅三军,梁瓒在戎州防备南蛮日久,如今调往黎州,也必然能将黎州经营得固若金汤,不必担心。”

  “不过眼下西川疲敝,酋龙又屯兵嘉州,时局不妙。”

  “某已经决定,调王重任、张璘及其麾下兵马南下成都,五日后出兵收复嘉州。”

  “松岭关、江油关交由东川都将高虞、高济驻守!”

  高虞、高济是高骈的侄儿,可以说两关名义上属于东川管辖,可实际上却还是高骈做主。

  杨复光眉头微皱,但并未说什么扫兴的话。

  倒是李昌言、王符彦等人听到高骈要出兵收复嘉州,心里纷纷打定主意看笑话。

  “如此,我等提前祝贺使君马到功成,旗开得胜!”

  李昌言举杯祝贺,高骈看出其心思,但却根本没有在意。

  他要的就是众人都不看好他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彰显出他的能力。

  想到这里,高骈举杯一饮而尽。

  在他喝下这杯酒后,李昌言、杨复光等人便先后找了个理由离去,只留下了高骈和蔺茹真将。

  “节帅,我们真的要出兵嘉州?”

  蔺茹真将走到高骈身旁询问,高骈却低头饮酒道:

  “还有两个月就要入冬了,届时大礼转运粮草困难,即便我们不出兵,酋龙也不可能继续留在嘉州。”

  “可若是我们出兵,那酋龙在两难之下,必然会选择撤军。”

  “他们都觉得我们无法收复嘉州,但收复嘉州反倒是最简单的一件事。”

  “真正困难的事情,是怎么从刘继隆手中夺回六州之地!”

  高骈神色凝重,蔺茹真将错愕道:“刘继隆?他不是只占据了三个州吗?”

  “现在确实只是三个州……”高骈目光一瞥,语气玩味:“但你觉得他能在这么短时间里攻下三个州吗?”

  “您的意思是……”蔺茹真将猜到了高骈的意思,但他不敢确定。

  面对他的小心谨慎,高骈举杯满饮,而后才放下酒杯,站起身来。

  他目光向外看去,似乎要越过庭院,看向整个西川。

  他没想到,兜兜转转这么多年,从秦陇转战岭南,最后就任西川,结果对手还是那人。

  “人言刘继隆有人杰之表,某看他更有不臣之心!”

第365章 俯首称臣

  “唱——”

  “上千万岁寿……”

  咸通六年九月初五,随着西川轻骑将一封封奏表送抵长安,便是不喜上朝的李漼,也不免在过去十天里,连续召开了三次常朝。

  第一次常朝是为了庆贺高骈突袭灌口,击退多康吐蕃。

  第二次常朝是为了商讨刘继隆出兵占据三州,三川西北屏障丢失。

  如今第三次常朝召开,但好在消息是好消息。

  十日前,高骈集结四千精骑,一万步卒向嘉州开拔而去。

  祐世隆得知消息,当即裹挟百姓撤往嶲州,唐军兵不血刃的收复了嘉州。

  不过祐世隆对嘉州的手段,完全可以称呼为刮地三尺。

  十万嘉州百姓被裹挟走大半,唯有二三万人逃入他州或山中才得以幸免。

  若是在算上大礼在成都府掳掠而走的百姓数量,被大礼掳掠而走的百姓数量不会少于二十万口。

  除此之外,多康吐蕃占据灌口的一个月里,所掳掠而走百姓数量也不会少于二十万口。

  剑南道不过才四百万口,而今被掳走的百姓数量便如此之多,接近剑南道旧册上近一成人口,这如何能让李漼等人高兴?

  “陛下,东川节度使高骈已经率兵筑太和镇于大渡河中游,日后南蛮想要入侵嘉州,必然困难。”

  徐商开口安慰着李漼,李漼冷着脸颔首回应,而后目光扫视殿上群臣。

  “番贼、南蛮均已经被击退,然丢失七州却只收复了一州,其余六州,三州为刘继隆所侵占,三州为番贼所侵占。”

  “朕想询问诸卿,以为此事该当如何?”

  群臣心中忐忑,谁都不愿意开口做出头鸟定调。

  这种时候,反倒是路岩明了皇帝心思,果断站出来作揖道:

  “陛下,臣以为刘继隆调兵越境,虽有收复失地之心,但亦有不臣之举。”

  “倘若刘继隆愿意退兵,将三州交归东川,则其罪可免。”

  “倘若刘继隆执迷不悟,则可举兵讨伐!”

  路岩的开口,将朝会的内容给定了调,而百官之中的张议潮、封邦彦、杨知温等人脸色一变。

  “陛下,臣附议!”

  当路岩话音落下,不少官员眼见皇帝露出满意的表情,于是纷纷站出来表示认同。

  只是这种关键时刻,以往向来支持朝廷的兵部侍郎郑畋却难得唱了个反调。

  “陛下,臣请陛下三思,眼下并非讨伐刘继隆的最佳时机!”

  郑畋站出来后,所有人都用惊讶的目光看向他,就连李漼都不免询问道:“郑侍郎平日里向来支持朝廷讨平陇右,如何今日有了不同意见?”

  “陛下……”郑畋整理了情绪,随后才继续道:

  “此前朝廷无大敌,便是番贼南蛮也被阻拦在三关、黎州以外。”

  “如今故桃关丢失,虽有西川官兵修筑灌口关,但西川官兵此役死伤严重,收复嘉州实乃侥幸。”

  “高使君平调西川节度使后,又抽调五千精骑及七千马步兵赴任西川,致使东川兵力不过二万三千余,而西川也仅三万五千余。”

  “山南西道兵马不过二万,凤翔镇折损兵马后,仅存兵马二万。”

  “如此一来,京西北八镇仅兵九万,而三川仅兵七万八千。”

  “朝廷若是还要防备番贼和南蛮、北虏,那可用之兵,恐怕仅有十万之数。”

  “臣以为,眼下可派人询问刘继隆是否愿意归还三州,即便其不愿归还,也不可轻易开战,而是应该等三川、京西北等镇补充足够兵马,再开战也不迟。”

  西川一役,唐军死伤近四万众,这对于大唐来说,已经是不小的损伤了。

  郑畋也从中看出了地方藩镇的兵马实力,所以不敢再轻言开战。

  李漼见他说的有理有据,当下微微皱眉,而一些不识局面的官员却仍然在叫嚣。

  “京西北八镇与三川兵马虽然遭受折损,然禁军十万之众,为何不能讨平刘继隆?”

  “郑侍郎未免有些助长藩镇气焰,灭朝廷威风了。”

  “陛下,臣请命讨平陇右……”

首节 上一节 579/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