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702节
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刘继隆继续向前走,期间不断有百姓继续向他询问问题。
待到他们走出了城外北市的范围,大批百姓却还在北市北边远眺他们。
上万百姓,就这样看着他们离去,而刘继隆也看向了李商隐。
“成都府八十二万人口,却要平分二百七十多万亩土地,可以适当将这些人往东川和山南西道迁徙,鼓励他们开垦。”
“某也是这么想的。”李商隐颔首回答,同时说道:
“如今我们收复西川,许多此前被迁徙到茂州、翼州、松州的百姓都希望回到故乡,应该准许吗?”
“自然应该。”刘继隆不假思索道:
“他们这两年在剑南六州开垦了数十万亩河谷耕地,你可以传下政策,告诉他们原籍的土地已经被均分,如果要回到故乡,衙门愿意先均分两三亩土地给他们,再提供农具和畜力供他们开垦荒地。”
“三川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每亩地年产二三百斤不成问题,足够养活他们。”
“此外,开荒的土地,免税三年,此举定要彻底贯彻下去。”
“巴蜀之地,能够开垦的耕地不少于五千万亩,眼下实际的人口应该不少于五百万。”
“眼下虽有不少人口掌握高骈手中,但剩余人口若是有衙门支持,也足够在原有耕地基础上,再开垦出上千万亩耕地了。”
他话音落下,又看向李商隐:“拿下三川只是我军日后对西南的第一步。”
“日后迁徙人口进入黔中道,灭亡南蛮,迁徙人口进入南蛮……这些都将是我们日后要做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我汉家自西汉武帝以来,对西南第二次开天辟地的大事。”
“大事之重在于三川,三川之重人与人口,累义山多操劳。”
“汉王哪里的话。”李商隐轻笑摇头,随后便见刘继隆勒马,三军当即停下。
此时他们已经离开北市数里,官道两侧都是成片的水田。
百姓在田间春耕,远远见到军队和飘扬的“汉”、“劉”旌旗,已经不再如曾经那般惧怕官军,而是站在田里好奇打量着。
“就送到这里吧,你们先回去,入冬前我会南下了。”
刘继隆对张武、李商隐交代两句,随后便抖动马缰,向北驰骋而去。
两千余精骑跟上了刘继隆的脚步,疾驰向北而去。
李商隐与张武及十余名马步兵驻足原地,直到看着刘继隆背影消失,他们这才调转马头,返回了成都……
【安西副都护、寿昌县子张淮深,陇右都督高进达,河西都督张昶,山南都督陈靖崇,朔方都督曹茂,陇右都护府长史崔恕,都察院兼法曹参军韩正可,东川兼西川都督府长史李商隐等七十八人上奏;】
【明公劉氏继隆,天纵英明,神武超群,仁德广被,威震四方;昔者提三尺剑,起于行伍,扫除奸凶,安定一方,功业巍巍。】
【今朝廷有萧墙之危,而御侮未建,可为寒心;臣等辄依旧典,奏表圣人封继隆汉阴郡王,拜骠骑大将军,董齐陇右、关内、剑南、山南西诸道,以汉阴县为其食邑,所署置依国初郡王故典;夫权宜之制,苟利社稷,专之可也。】
“混账!混账!混账!!”
“陛下息怒……”
长安咸宁宫内,当田允将陇右送来的奏表内容读出时,李漼突然暴怒,掀翻案几,拔出佩刀便将案几劈砍得不成样子。
徐商等人纷纷作揖,试图安抚这位暴怒的皇帝,但李漼仍旧劈砍了十几下案几,这才丢下鄣刀,质问起众人。
“刘牧之此叛贼,既与朝廷开战,何故送来奏表,羞辱于朕?!”
李漼气得胸腔不断起伏,整个人都在发抖,而徐商见状则是硬着头皮说道:
“陛下,乃至日前,刘继隆并未对朝廷所发檄文有任何反制,此举恐怕是在向朝廷示好。”
“若是朝廷同意了封王之事,兴许能止戈罢战……”
“荒唐!!”
李漼厉声打断徐商,继续说道:“他夺下三川与朔方,如今仅凭一份奏表,就想要让朕屈服?”
“朕不仅不会屈服,还要与他斗到底!杀到底!”
李漼气愤的咳嗽好几下,用袖子遮掩几声后,又继续说道:
“封王之事绝不可,朕不可能受叛军胁迫。”
“三川、关内等处十余万大军,又有黠戛斯所助十万兵马,朕不信拿不下叛军!”
眼见他如此强硬,于琮、徐商二人无奈叹气。
此战如果能讨平刘继隆还好,如果无法讨平,那地方藩镇将更加跋扈,恐怕有半数地方不会再起运钱粮。
想到这里,他们不由怀念起了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尽管如今局面是因为李忱没有尽早解决陇右而导致的,可若是李忱还在,他绝对不会贸然对陇右开战,更别提刘继隆都将台阶递过来了,却为了脸面不下台阶。
“都退下吧!”
李漼看得出几人不满意自己的回答,可李漼也有自己的脾气。
“臣等告退……”
徐商三人作揖退出殿去,李漼则是看向田允。
田允心知肚明,很快就召来了乐师和伶人,咸宁宫内继续响起了靡靡之音。
在这靡靡之音背后,陇右叛军奏表皇帝,请封刘继隆为汉阴郡王的消息却不胫而走。
不过几日时间,整个长安城都知道了刘继隆称王的事情。
尽管只是汉阴郡王,但当“劉”与“汉”牵扯一处时,不免让人想到昔年的东西两汉。
在右神武军处理政事的张议潮回到了府中,见着家中的家丁都在交头接耳,不免询问道:“在说什么?”
“司徒,我们在说刘节帅称汉王的事情。”
府中家丁都是张议潮从河西带回来的归义军后裔,张议潮平日里对他们极好,因此他们倒也敢与张议潮说这件事。
张议潮听后坐到正堂主位,将幞头摘下后说道:“是汉阴郡王,而非汉王。”
他对于刘继隆称王的事情并不感到奇怪,当初他就觉得,刘继隆日后绝不是普通人物。
只是他不曾想到,这才十几年时间,当初那个长相俊美,锐不可当的少年人,竟然也成为了搅动天下的人物。
“可长安城里都在传,说刘节帅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人,要重新开创大汉。”
“不止长安城,听说整个关中都在传,而且还说凡是刘节帅兵马所过之地,土地都分给了贫苦的百姓,赋税比朝廷低了四成不止。”
家丁们争先恐后向张议潮解释着,并未对刘继隆和陇右有什么坏的感官,只因为他们的父辈也是归义军。
不过相比较他们觉得这些话题十分有趣,张议潮听后反倒是脸色微变。
他平日里都在处理政务,倒是未曾听说这些事情。
如今听说,他只觉得刘继隆恐怕已经做好了准备。
“大唐、还能长久吗……”
张议潮忍不住在心底反问自己,但他却给不出答案。
“阿耶!”
张议潮思考之余,张淮鼎的声音响起,他抬头看去,果然看见张淮鼎带着张淮铨走来。
两兄弟走入大堂坐下,张淮鼎得意说道:“刘继隆这厮闹得还真大。”
“我刚刚从南衙走来,听闻有不少藩镇都奏表朝廷,以各种理由搪塞了今年的夏粮起运。”
“这仗若是继续打下去,恐怕刘继隆都快打到长安来了。”
张淮鼎笑嘻嘻说着,因为他仍旧沉浸在刘继隆许诺他的好处中。
哪怕事情脱离了他原本的掌控,但他仍旧觉得自己是刘继隆计划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凭借这点,他根本不在意大唐和陇右的战事,他只想爬上更高的位置。
“你若是没有事情,就多去军营整训整训兵马!”
张议潮皱眉起身,脚步稳健的向中堂走去。
张淮鼎被骂也不生气,而是看向张淮铨:“大郎,你说阿耶什么时候才能认清,朝廷只是把我们当做人质的事实?”
“嘿嘿……”张淮铨尴尬笑了几声,不知道该怎么回应。
张淮鼎自觉没趣,当即起身说道:“打吧打吧,最好打入关中,把局势搅乱。”
话音落下,他便向外走去,张淮铨也直奔张议潮离去方向。
此刻最能理解张议潮纠结的人,恐怕便是返回沙州的张淮深了。
二月下旬的沙州刮着大风,张淮深只能在衙门内紧闭门窗,处理手中政务。
当他得知刘继隆称汉阴郡王时,不免嘴角上扬:“总算到了这一步。”
“阿耶,这只是郡王,有何值得高兴的?”
站在张淮深身旁的一名十二三岁少年人开口询问,张淮深听后看向他,但见他眉宇间有些倔强,整个人生得英毅。
“劝进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汉阴郡王只是开始。”
“以他的本事,恐怕关内道和关中也不可幸免了。”
“届时长安到手,你以为会如何?”
张淮深反问少年人,少年人眉头紧皱:“我不懂。”
“那你便看着就是。”张淮深笑声爽朗,随后埋头继续处理起了政务。
黠戛斯与河陇决裂,这代表西域也将不太平了。
好在自己改旗易帜的选择没有错,接下来的河西和安西,恐怕要迎来发展了。
他将目光投向自己手中,案上这份以“刘牧之”为开头的书信中,密密麻麻的写下了无数数字。
四万多被俘虏挑选,并经过裁汰的诸镇老弱,以及三万多世家豪强的族人子弟。
这七万人口中,最少有近万人识得文章。
这些人放在中原会生乱,但放在安西就是稳固汉人这棵大树的树根。
等他们安稳下来,自己便可以尝试收复焉耆、龟兹了……
想到这里,张淮深的笑声更为爽朗,而在他笑声爽朗的同时,刘继隆也率军北上返回了临州。
大半年时间过去,他再度回到了临州,临州却没有太多变化。
“汉王!!”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