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713节
为今之计,只能先募兵,再扫盲,不然很多先机都会被事后崛起的那些势力抢夺而去。
刘继隆话音落下之际,饭食也端了上来。
二人仔细商谈,虽说刘继隆对曹茂的本领还略微不太放心,但好在关内道四周已经没有强敌,足够曹茂历练。
一场饭食结束,曹茂便退下休息去了。
翌日清晨,他点齐五千兵马,征募了银州近万民夫后,径直率军往东北二百里外的麟州攻去。
与此同时,刘继隆则是带着杨信开始修补儒林县城墙,等待北方兵马南下汇合。
在此期间,除了征募民夫时,汉军不得不用手段强征走了一些民夫外,其他时候远比曾经驻扎此处的夏绥军要讲理。
渐渐地,儒林县的百姓也就放下了戒备,只希望自家汉子能活着回来。
得知汉军攻破儒林县,躲在附近梁峁之中苟活的不少逃民也聚集到了儒林县外。
“军耶,我们能进去吗?”
朔风吹动衣袍,站在城墙上的刘继隆与杨信低头看去,但见城门口聚集着数百赤裸上身,下身用树叶干草遮蔽的“野人”聚集而来。
二人走下城墙,来到了城门口。
“老乡若是想要进去,只需要登籍造册即可,还能分得田地。”
刘继隆走出甬道,看着这群脸颊凹陷,肋骨外突的百姓,忍不住主动开口。
“汉王!”
城门口的兵卒见来人是刘继隆,当即行礼作揖,而那些干瘦的野人闻言,则是纷纷跪了下来。
“不用跪,站起来说话。”
刘继隆将领头之人扶起,看着他那还不如自己两指宽的手腕,心里百感交集。
“你们是逃入梁峁的百姓?”
他询问这群人,这群人纷纷点头,领头之人却摇头道:“我们交不起税,便被官兵扒了屋舍,赶出了城外。”
“大家同病相怜,就在梁峁里寻野草树皮吃,亦或者趁昔日的亲戚邻里出城种地时,向他们乞讨些许粮食……”
刘继隆闻言,心头不是滋味,拍着他的手安抚道:“朝廷作恶,苦了你们这帮百姓。”
“如今我们来了,你们便不用害怕了。”
刘继隆话音落下,回头看向杨信:“杨郎君,好好安置这些百姓,先弄些粟米粥让他们吃口饱饭,过两日再分田地,为他们修建屋舍。”
“是!”杨信望着这群宛若野人的百姓,也不由得想起了昔年自己被吐蕃奴役的日子,鼻头微微发红。
“多谢汉王!”
“汉王隆恩,谢谢汉王!”
这群百姓不知道该如何感激,只能跪在地上,连连磕头来表达自己的感谢。
刘继隆瞧着他们那骨瘦如柴的模样,着实有些不忍看下去,回头与杨信说道:
“多派人前往梁峁之中招抚百姓,某不相信梁峁之中只有这些百姓。”
“你我昔年也被吐蕃所奴役,理应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如何。”
“吐蕃如此,朝廷也是如此。”
“土地原本属于百姓,而今我们要做的,无非是将原本属于他们的田地还给他们,让他们吃饱穿暖罢了。”
简单一席话,听得城门口的这群百姓忍不住啜泣起来。
对于他们来说,朝廷和吐蕃确实没有什么区别,做的无非都是抢粮推屋舍的事情。
倘若官员有他们面前这位汉王三分怜悯之心,他们如何会被逼入山中,成为野人呢。
领头之人忍不住再度跪下,抬头仰望刘继隆,眼神带着期望。
“汉王,官军会打回来吗?”
他的话吸引了众人注意,百姓们纷纷看向刘继隆。
他们不希望官军打回来,只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官军比胡人还要可怕。
面对他的询问,刘继隆重新将他扶起,安抚着拍了拍他的肩头。
“只要某还活着,你们便只管安心种地,没有人能破坏汝等太平日子……”
第423章 未战先怯
“驾!驾!驾……”
五月下旬,伴随着扬尘高升,马蹄隆隆作响,数百上千的骑兵将陇东梁峁的北部草原探哨清楚,掩护着主力兵马不断向西南进军。
能在河南地如此大张旗鼓行军的,当下也只有刘继隆麾下的汉军兵马了。
五月十二日,曹茂与斛斯光南下收复麟州等县,斛斯光率领两千余精骑及三千多马步兵南下,曹茂率领五千步卒接管诸州县,严防河东方向的唐军袭扰。
十六日,刘继隆与斛斯光会师于银州,沿州留驻六千步卒后,便以七千精骑、二万三千马步兵及两万民夫向萧关靠近。
眼下已经是二十日,大军行军三百里后,已然来到了萧关北部的草原上。
“汉王,前军塘骑来禀,已经与萧关的塘骑碰面了。”
行军队伍中,斛斯光的声音传来,刘继隆闻言策马走出队伍,来到队伍行军道路旁的草地上,远眺着这延绵二三里的行军队伍。
他们大部分都只有二十左右的年纪,其中七成人都是参军不到十个月的新卒。
望着他们,刘继隆忍不住说道:“长江后浪推前浪,他们虽然没有老卒的经验多,但组织起来却比老卒们更为轻松。”
“假以时日,他们也将成为军中的中流砥柱。”
刘继隆不吝赞赏,听到赞赏的不少新卒纷纷挺起胸膛,而斛斯光也策马来到,笑呵呵说道:
“汉王,您与酒都督多年未见,今日见到,会不会说不出话来?”
“呵呵。”刘继隆轻笑:“好朋友即便多年未见,见了面依旧能畅所欲言。”
“叫酒居延准备好肉食,这几日吃军粮吃多了,也该让弟兄们吃吃肉了。”
“是!”斛斯光应下,随后点出几名塘骑,令其前往萧关,令萧关的酒居延准备好丰富酒肉。
得知今日能吃上肉,这几名塘骑顿时精神起来,策马往萧关而去。
在他们走后,刘继隆二人回到队伍之中,继续向萧关赶路行军。
两个时辰后,随着时辰来到傍晚,远处的萧关依稀可见,城外还列阵数千身穿红袄的兵卒。
此前刘继隆进攻萧关时,所搭建的营盘仍旧保留,且在原本的基础上,修筑了夯土包石的丈许营墙。
刘继隆率大军而来,无须扎营,可直接进入营盘休整。
不过在此之前,刘继隆还是带兵来到萧关东门,并见到了年近五旬,仍旧乌发精神的酒居延。
“末将酒居延,参见汉王……”
“起来吧,你知道我不喜欢弟兄们之间太计较礼节。”
刘继隆话音落下,同时翻身下马走到了酒居延面前。
望着酒居延脸上多出的皱纹,刘继隆忍不住感慨时光。
相比较他,酒居延在打量刘继隆时,却觉得刘继隆除了比当年略微成熟,留了八字胡外,其余并无变化,看上去不过二十六七岁。
“斛斯光,你指挥兵马入营,安排弟兄们吃饭休息,某先与这厮入县衙叙旧。”
“末将得令!”
刘继隆对斛斯光交代一番,随后便与酒居延走向了萧关。
酒居延作揖应下,在刘继隆走后指挥兵马进入营盘。
与此同时,刘继隆也在经过萧关河西官兵队列中间的官道时满意颔首。
河西归义军的将士,仍旧如昔年他在河西时那样,虽然粗犷,却很懂礼节。
不过他们大部分都是三十左右,甚至有不少四十岁的兵卒,比起相较来说年轻化的陇右等处兵马,年龄略微大了些。
从这也能看出,河西的情况并没有张淮深所说的那么好,虽然有刘继隆的帮助,汉人重新在河西和西域三州站稳了脚跟,但汉人始终处于式微的一方。
这么想着,刘继隆也靠近了萧关,而萧关相比较去年时,不仅城池向南北扩张了百步距离,城墙也加厚为了夯土包砖的情况。
城内,原本破破烂烂的坊墙和屋舍都被改造过了,就连街道上的道路也重新夯实,十分平整。
刘继隆他们坐上马车,朝着县衙靠近。
沿途不少街巷的百姓都冒出头来观看他们,比起去年时,他们穿着的衣裳干净整洁,人的面色也健康圆润了不少。
不得不说,曹茂将朔方境内治理的十分不错,他主张以旧衣换新布,如此将百姓的旧衣都换走了,而百姓得了新布后,也自然能裁减新的衣裳。
那些旧衣被曹茂命人清洗后,裁减为了擦拭军中器械的粗布。
除此之外,曹茂还大力开垦朔方境内可开垦的土地,并令人在官道两侧植树,为兵马行军遮阴所用。
水利修建和城池修建,曹茂也丝毫不客气,反正花的都是都护府的钱粮。
正因如此,朔方百姓的精神面貌才能焕然一新。
“这萧关不错,比之现在的山丹如何?”
刘继隆询问酒居延,为刘继隆驾车的酒居延则是说道:“山丹还是老样子,未曾有过变化。”
“不过节帅将凉州人口迁徙其他各州后,河西倒是热闹了不少,县与县之间都有乡村了。”
河西各州县距离不短,加上时局混乱,许多乡村在安史之乱后便消失荒废了。
如今乡村重现,足以说明河西人口情况如何。
“河西能有如此局面,与您的支持密不可分。”
酒居延颔首说着,刘继隆听后轻笑,却并未否认。
如今河西三十余万人口,有近三成都是刘继隆发配过去的。
不提别的,单说汉军与唐军作战所获的俘虏,前后便送去了近五万人。
除此之外,三川和各州县的作乱世家及豪强更不用说,连带发配了不少于四万人。
这一前一后就是九万,还别提这些年送去的罪犯和贪腐官吏及其亲族了。
这些人可都是汉人,是河西最缺少的汉人,其中懂文识字的更是不少,都可以供张淮深废物利用。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