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758节

  想到这里,刘继隆起身拍了拍手中灰尘,对安破胡交代道:“你先坐下,若是腹中饥饿便先吃饭。”

  他话音落后,又派人去寻来高进达等人,直到半个时辰后高进达、崔恕、韩正可及李频、李衮师等人到来,他才将事情前因后果讲了个清楚。

  当他说完后,众人脸色骤变,而他也继续说道:

  “夏收已经开始,谁也不知道这场蝗灾什么时候开始,若是开始,这蝗冲又将飞往何处?”

  “不管是飞至关中还是三川,对我军都十分不利。”

  “即便已经开始夏收,但蝗虫无孔不入,若是污染了粮食,这粮食便不能再让人吃。”

  “你们都想想办法,现在应该怎么做?”

  刘继隆忍不住来回渡步,高进达等人也眉头紧皱。

  “将涂滩所有蝗虫虫卵抛入黄河中如何?”

  “这样倒是可行,不过这些虫卵若是被冲到下游,继而重新孵化,届时还是要化作蝗灾。”

  “不如现在直接派人掘土,将那片涂滩挖个干净,用大火焚毁。”

  “不如用石脂直接焚毁……”

  几人各抒己见,刘继隆听后也让安破胡提笔记下。

  这件事发生在安破胡驻兵的地方,没有谁比他亲自处理更方便。

  眼见安破胡记下,刘继隆也交代道:“传吾令,各州县官员,尽皆派出白直沿河巡查,若是发现蝗虫虫卵,尽皆铲平焚毁,速度要快。”

  “是!!”

  高进达等人作揖应下,先后离开了汉王府,而安破胡吃了顿饭后,便快马返回了华阴,发动近万兵马铲平涂滩。

  往后几日,同州各县沿黄河处的涂滩,发现了不少蝗虫卵,各县官吏得到授意后,立马雇佣百姓铲平这些涂滩,并将虫卵尽数焚毁。

  至五月中旬,同州境内再也没有发现任何蝗虫虫卵的迹象,但旱情却发展的越来越严重。

  关中虽然水文纵横,但两个半月不下雨,还是让水位下降了不少,刘继隆心里也隐隐有些不安。

  似乎每个王朝末年,都会爆发或多或少的灾害。

  从三月开始的旱灾,再到五月的蝗虫卵和地震,刘继隆心里焦虑,时不时还会亲自带领官员前往黄河河岸,检查涂滩中是否还有蝗虫卵。

  尽管没有发现,但亲力亲为的举动让他安心不少。

  只是相较于他,此时身处东都的李漼却夜夜笙歌,根本不知道黄河涂滩有蝗虫卵的事情。

  时间走入六月,躺在殿内榻上的李漼手里还握着酒壶。

  睡梦中,他梦到了自家阿耶,梦到他指责自己没有守好这个天下。

  李漼十分委屈,但又觉得鼻子痒痒的,耳边传来嘈杂声。

  当他睡意朦胧的睁开眼睛后,出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只黄褐色的大蝗虫。

  “额啊!!”

  李漼被吓了一跳,挥手打飞蝗虫的同时,连滚带爬的摔下卧榻,耳边的声音也愈发清晰。

  “蝗虫!闹蝗灾了!!”

  “保护陛下!保护陛下!!”

  整个贞观殿内外喧杂,田允如上次那般裹着毯子冲入贞观殿内,并迅速关上了门窗。

  “陛下!殿外闹蝗灾了,请陛下随奴婢在此躲避!!”

  田允连忙跪在地上,而李漼这时才后知后觉道:“闹蝗灾?!”

  他目光向四周探索,很快看到了那只接近他指头大小的蝗虫。

  除此之外,殿内还有十几只蝗虫飞来飞去,而殿内的几名宦官正在追着拍打他们。

  门窗上不断传来微小却密集的撞击声,李漼脸色铁青,似乎想到了上次蝗灾的事情。

  “传旨给南衙,迅速将蝗虫扑杀,不得使它们霍乱乡野!!”

  李漼亡羊补牢般的下旨,可这次蝗灾的规模比之上次都不差,宫人们根本出不了贞观殿。

  直到两个时辰后,随着天色渐渐亮起,那细微密集的撞击声才渐渐消失,而田允也大着胆子推开了殿门。

  但见殿外密密麻麻躺着一地的蝗虫,李漼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象,下意识扶着门窗将昨夜的酒水呕吐殆尽。

  田允守在身旁,适时递出绸缎。

  李漼擦了擦嘴便随手丢在地上,而这时贞观殿外也出现了数十道身影。

  他们快走而来,见到李漼后,纷纷踩着蝗虫尸体登上贞观殿:“上千万岁……”

  “千万岁?”李漼冷哼,眉头紧锁的指着那一地蝗虫尸体道:

  “朕想问问诸位,东都何以会爆发如此大的蝗灾?!”

  “这……”

  路岩、于琮等人错愕,面面相觑后,只能由路岩硬着头皮道:“陛下,臣已经派人出城探索,相信很快就会有结果。”

  “蝗灾飞往何处了?”李漼黑着脸询问,路岩不知如何回答,还是于琮连忙解释道:

  “回陛下,兵卒禀告,蝗灾往关东飞去……”

  闻言,李漼只觉得自己鼻息灼热粗重,忍不住发泄起来。

  “关东……又是关东!为何不往关中飞去!!”

  面对他的这个问题,于琮等人纷纷低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对于讲究天命的这个时代,蝗灾两次肆虐河淮,这对大唐和李漼的威严,毫无疑问是十分严重的打击。

  加上这两年北方大旱,以及今年地龙翻身等事情,民间甚至流传“李唐将亡,刘氏复兴”的言论。

  李漼自然也知晓这些流言,所以他才会愤怒发泄。

  这样的流言,自然是因为朝廷数次失利于叛军所致,而天灾不断,仿佛也说明了他李漼治理天下不当。

  坐在金台上,李漼脑中想起了昨夜所梦。

  梦中,他阿耶说他没能守好天下,这是否是在说他将失去天下?

  “不!不可能……”

  李漼额头慢慢渗出冷汗,双拳紧握,心中矢口否认。

  “这天下是朕的,是朕的……”

第437章 三王逐鹿

  “丢网子!快!”

  “直娘贼,救我!!”

  “紧闭门窗!女子与孩子都躲家里……”

  六月初二,当东都爆发蝗灾并席卷河南而去的时候,长安也并不太平。

  此次蝗灾似乎是从潼关以东的陕洛地区爆发,所以即便刘继隆派人将关西涂滩的虫卵清理了个七七八八,但陕州地界的蝗灾,还是不可避免的影响到了关中。

  遮天蔽日的蝗灾席卷而来,但好在汉王府早早下达了各州县准备防蝗的工具,并让百姓加高窗沿,将窗户钉上木板,以此更易紧闭门窗。

  当蝗虫席卷而来时,女人孩子们在家紧闭门窗,而男人们则是带着捕蝗工具,在大街小巷上捕捉蝗虫。

  细网抛出后,轻松便能捕捉到几十上百只拇指大小的蝗虫。

  还有人用竹编的竹篓挂在木棍上,在空中不断挥舞,如此也能捕捉到十几只蝗虫。

  蝗灾自潼关以东爆发,随后向同州、长安席卷而去。

  起初它们的数量确实很多,但随着各州县及乡村百姓的不断捕捉,他们的数量越来越少。

  在他们抵达长安后,也不过稍微密集些,再无法形成遮天蔽日的那种场景了。

  六月初十,涌入关中的蝗灾彻底结束,但关中的损失也不小……

  “华阴、河西、渭南、奉先、长安、咸阳、万年等二十二县受灾,作物绝收七成,诸县乞请殿下蠲免。”

  汉王府内,高进达禀报着关中蝗灾所造成的后果,堂内群臣则是纷纷紧锁眉头,可见蝗灾带给了关中多大麻烦。

  高进达诵读完毕,坐在主位的刘继隆这才缓缓开口道:“这二十二县的登籍造册都完成了吧,大概有多少百姓受灾?”

  “算上长安和万年,约九十四万……”

  高进达躬身回应,而这句话令众人倒吸了口凉气,但好在高进达继续补充道:

  “受灾百姓虽多,但许多百姓都熬过了夏收,以今年夏收田赋税额来反推,这二十二县九十四万百姓手中,最少有三百万石夏麦。”

  “臣以为,对于受灾百姓,只需要蠲免今年秋税,并调集其他地方粮食,稳住当地粮价即可。”

  “水部修葺关中诸渠,每日给民夫发粮三斤,三斤粮食足够一家五口吃一顿。”

  “只要水部开始对受灾的这二十二县修葺水利,那这些受灾的百姓就能有活路,也不需要朝廷赈济。”

  高进达提出的这个建议,实际上就是以工代赈。

  只要衙门有钱有粮,以工代赈的效果通常都不错。

  刘继隆听后颔首,随即对高进达说道:“蠲免二十二县百姓的秋税,同时对家里贫苦的百姓发放社仓粮食。”

  “这社仓本就是为了应急赈灾所用,如今百姓遭了灾害,吾自不能不管,不然与隋高祖有何区别?”

  社仓、义仓虽称呼不一样,但性质大致相同,都是从百姓手中收取粮食,储存当地粮仓,用于百姓遭受灾害时赈灾所用。

  不一样的是,有的皇帝是真的把社仓粮食用来赈灾了,而有的皇帝在收粮时候说的冠冕堂皇,真需要放粮的时候就磨磨蹭蹭了。

  隋高祖杨坚便属于后者,饥荒爆发之初不管不顾,等到他放粮的时候,百姓已经饿死七七八八了。

  虽说杨坚继承北周并改进了不少制度,但在对于百姓这点上,老杨家的人还是一脉相传的苛刻。

  刘继隆把杨坚拿出来当典型树立,也是为了给百姓信心。

  毕竟晚唐制度败坏,官吏更是贪墨成性,许多义仓社仓的粮食都被官吏转手倒卖,以至灾年无粮,所以大唐百姓对于社仓制度很不看好。

  借助这个机会,汉王府也能开仓放粮,让百姓看看他们交上去的“防灾粮”在遇到灾年时,是真的能派上用场。

  只有这样,才能让百姓更加信服,更加支持汉军。

  对于他的这番言论,高进达等人自然是十分支持的。

首节 上一节 758/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