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785节
“昔年吾与陇右陈瑛辩论,他所说许多言论,吾深以为然。”
“古往今来多少豪强庶族起义失败,皆因循规蹈矩,无法从抢天下的身份转为坐天下的身份。”
“如今吾要坐天下,便不能一直靠劫掠来养活兵马,如我们在湖南那般耕战,才是我军能长久走下去的根本。”
“要治理地方,你我不行,也不够,所以只能靠那些世家子弟。”
“故此攻入洛阳后,劫掠府库与商贾,对于世家豪强和庶族官吏则不可劫掠,知否?”
他侧目看向二人,二人虽然不解,但也听得出黄巢说的有道理,纵使再怎么不甘心,却还是选择了作揖领命。
黄巢见状颔首,对林言下令道:“我军死伤不少,但也俘获了不少甲胄。”
“如今朱温丢失了营盘,好在守住了颍阳,为我军撤退留出了路来。”
“若是攻下洛阳后,无法与刘继隆争锋,我们立即撤往申州,甲胄务必尽数带上。”
“是!”二人不假思索应下,显然也清楚甲胄的重要性。
见他们应下,黄巢这才拍拍二人:“去准备吧,还有两个多时辰就要拔军前往洛阳了。”
在他的招呼下,二人恭敬离开了此地,开始调集兵马,强征百姓为民夫为大军运粮。
两个多时辰后,黄巢如期开拔,四万多大军挺进东畿,留下朱存及五千多兵卒驻守轩辕关。
得知黄巢大军挺进,于琮急调伊阙关兵马回防洛阳,杨复光得知消息也率领麾下忠武、宣武九千余兵马赶赴洛阳,只留下杨玄冀和一万多兵马继续驻守伊阙城、伊阙关。
由于距离更近,杨复光与李昌符及时撤入了洛阳城内。
正月十四日,黄巢率军四万,民勇民夫十余万将洛阳包围,而此时洛阳城内有百姓三十余万,兵卒不足两万。
黄巢身穿银甲黄袍,勒马伊水西岸,远眺洛阳城,眼底闪过别样的光芒。
“叔父,这就是东都洛阳?果然雄伟富庶……”
初见洛阳城,除了昔年科举路上,多次见过洛阳城的黄巢外,其余人尽皆感受到了一种不知如何描述的感觉。
古朴沧桑的气息席卷而来,这座被洛水从中穿过的东都洛阳城,哪怕已经经历过安史之乱的毁坏,可如今依旧是大唐名列前茅的大都市。
当然,它更重要的身份还是此刻大唐的国都,而这座国都,已经被黄巢率兵包围了。
“吾当年说过,只要给吾机会,吾一定会证明自己不比那些进士及第的世家子弟差。”
黄巢调转马头,在诸将面前自言自语,又好像在发表感言。
他胸中有豪气在激荡,仿佛能将整座洛阳城都夷为平地。
他举起马鞭指向洛阳城,目光却看向身后诸将。
“如今那些自以为是的进士官员,以及昔年主考吾的庸碌之辈,尽皆被吾大军包围城中,谁言庶族平民不通文章便不是丈夫?”
“攻破此城,让他们好好瞧瞧,瞧瞧尔等,瞧瞧什么才是真正的丈夫!”
第446章 伺机而动
“耙——”
正月下旬,本该回暖时节,此刻却无比寒冷。
关中大地,无数农民在地头翻地,等待回暖后育苗播种。
汉军收税较高,但比起此前唐廷治下,却宽容了不少。
粮食够吃,也无官吏兵卒骚扰,日子相较关东,可谓太平。
除此之外,汉军从不征发徭役,而免去徭役的这种做法,直接让百姓省去了许多麻烦事。
唐朝的徭役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每年二十天天的正役,从事修路、筑城、运输等公共工程。
一种是地方官府临时征发的劳役,如修缮官署、治河等,时间灵活但易被滥用。
尽管制度设计合理,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正役虽然名义只有二十天,但往返路程并不算入其中,故此百姓服正役的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三个月。
不仅如此,由于正役由衙门官吏通知,故此必要的打点是不可避免的。
倘若不提前打点,得罪了官吏,被安排在了农忙时节去服役,那将导致田地荒废,威胁家庭生计。
除此之外,地方官吏常超额征发,中唐后杂徭甚至成为常态,远超正役负担。
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描写,其实就是自中唐以来,大唐百姓被徭役逼得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状。
刘继隆到来后,将所有徭役废除,改为征募。
尽管工价不高,但却不影响百姓,而城里和狭乡的平民也因此有了其他收入。
“你们啊,好好珍惜当下吧。”
“耶耶我年轻时候,衙门每个月要征发四五个月的劳役,哪来时间为自己开垦荒地啊。”
“如今汉王准许我们开垦荒地,还发良田给我们生活,放在曾经,那都是梦里才敢想的事情……”
长安城西十余里外的某处官道旁,杵着锄头的五旬老农与儿孙交代着曾经的不容易。
在他面朝的田间,则是有四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人正埋头翻地。
少年人听到老农这番话,纷纷开口道:“不就是服役嘛,我等又不是没有服过。”
“耶耶您放心吧,等今年农忙结束,我们就去西边开荒去,争取每人开一亩荒地!”
“我不去开荒,我要是当工人,听说衙门募工,每日有十五枚钱呢!”
“十五枚钱?那能买什么啊……”
“十五枚钱能买的东西不多,可我们又不是去干一天,干两个月不就好几百钱了?能买一石麦子了!”
“这么多,那我也去!”
少年人们热热闹闹的聊着,手上的活计却没停下。
见他们说要去打工,老农也道:“你们以为那工这么好干?”
“我听说农闲去的人多了,没点关系都寻不到活计,你们啊……还是老老实实开荒吧。”
老农的话,宛若一桶凉水,把几个少年人热忱的心给浇灭。
然而这才是现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情,有人情就会有人情关系社会。
因为老农的话,田间安静了下来,少年人们埋头干活,而老农休息了片刻,随后也加入了队伍。
爷孙五人好不容易翻了三亩地,便见远处官道上突然出现了汉军的骑兵,于是纷纷张望而去。
“驾、驾、驾……”
百余名骑兵疾驰而去,没有半点停留。
少年人们脸上流露向往,老农则是沉默着,不多时继续招呼少年人们继续干活。
不过似乎是因为汉军的经过勾起了少年人们心中的热血,他们先后开口道:
“实在不行,等我十八岁就去当兵。”
“没错,听说去军中可以识字,每年能省好几千钱呢。”
“识字算什么,主要还是军饷,我听说汉军普通步卒每个月能拿一千三百钱,骑兵每个月一千八百钱。”
“一个月的军饷,都能买两三石粮食,够吃三四个月了。”
“而且我还听说,汉军每日能吃一顿肉,操练还能吃牛肉。”
“我长这么大,还没吃过牛肉呢。”
他们脸上浮现向往,老农也颔首道:“当兵好,等你们能当兵,估计天下也太平了。”
“我看官军不是汉军对手,要不是去年闹了旱灾和蝗灾,说不定汉王早就打过去了。”
“你们长大后若是真的能当兵,倒也不失为好出路,至少娶个女子安家还是妥当的。”
娶妻生子,这是头等大事,但不管哪个时代,都会有男子受限财力而无法娶妻生子,延续香火。
不过在老农看来,如今汉王均分田地,应该不存在有人无法娶妻生子才对。
在他这么想着的同时,远处官道上,开始陆陆续续出现汉军的行军队伍。
“耶耶!是汉王殿下出征回来了!”
“什么?”
眼尖的少年人们看到了那熟悉的图案,老农错愕看去。
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还记得几个月前汉王殿下南下时的场景。
如今的场景,与当初如出一辙。
“汉王殿下回来了!”
“没错!是汉王殿下!”
“汉王殿下回来了……”
随着刘继隆的大纛出现,官道两旁的百姓纷纷叫唤着靠向官道,伸着头仰望队伍,试图看到刘继隆的身影。
尽管他们不知道谁是那位汉王,但无数百姓都依旧保持着这个姿势。
汉军的队伍开始从他们眼前经过,有人递水,有人递出胡饼,但没有汉军兵卒接下,毕竟这是触犯军令的事情。
汉军的军纪,早已深入这些兵卒的骨髓,只因为每日的扫盲课,不仅让他们明白了旗鼓号令,还让他们知道了军令的内容。
比起文盲,知法者才更惧怕法律,也更善于运用法律。
眼见汉军兵卒不收,这些百姓脸上笑容更加洋溢,只因为他们愈发确定这支队伍是汉王的那支队伍。
这倒不是留在关中的汉军对他们怎么了,只是因为他们鲜少能看到汉军,所以用军纪来判断汉军,成了关中百姓的必修课。
“骨碌碌……”
车轮压过官道,本喜欢骑马的刘继隆,如今也不得不坐在了马车里,只因需要他处理的政务着实太多。
六轮马车内,刘继隆在罗隐的帮助下处理政务,而这其中最为紧要的,除了关中水利的修葺,便是关东正在爆发的战事。
“黄巢居然这么轻易攻破了洛阳关隘,如今还已经围攻洛阳五日有余,奇哉怪哉……”
拿着安破胡送来的奏表,刘继隆是没想到,黄巢竟然那么轻易就攻破了洛阳南三关。
只是他略微思考,一想到被大唐能打些的将领不是在防备自己,就是被自己俘虏关进了临州大狱,他便释怀了。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