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81节
“去长安不用厮杀,也没有那么多事情叨扰,明明是去享福的,你不用担心我。”
他把前往长安为质说得满是好处,可张议潮与张淮溶又怎么不知道为质的下场呢。
张议潭若是前往长安为质,那除了皇帝准许,他恐怕在余生都不得离开长安城范围一步。
即便死后,恐怕也难以运回故土安葬,只能埋骨他乡。
对于乡土情结极重的汉人而言,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这样结局的,更何况张议潭还要在庙堂上为河西据理力争。
哪怕他说得再如何轻松,张议潮心里始终沉甸甸的。
“好了,过几日你还要出征伊州,我便不打扰你了,你嫂嫂还等着我回去吃饭,便不留下了。”
张议潭洒脱起身,解释过后便作揖离去了。
张淮溶见状连忙跟上,走到门口才对张议潮作揖,而后离去。
瞧着他们的背影,张议潮只觉得十分疲惫,但一想到张淮深和刘继隆这些为了东归而战的年轻人,他便又觉得自己这点疲惫不算什么。
“不过半百罢了,今生还未见到长安城,何敢言累啊……”
他起身向内院走去,笑声爽朗,背影也渐渐洒脱起来。
半个月后,他如当日正厅所说般率军西征,即便敦煌已经飘雪,却无法阻止他收复伊州的决心。
刘继隆得知他出兵伊州时,却已经是十一月中旬了。
“一个月才将消息传回,这速度确实有些慢了,估计节度使都已经收复伊州了。”
山丹城外,刘继隆轻声笑着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
准确来说,他手上的并不是泥土,而是堆肥粪便与草木灰搅拌后的农家肥。
“果毅,这东西真的和牛马粪便的效果一样吗?”
崔恕皱着眉询问,面前则是占地数亩的农肥堆积地。
这些农肥堆高近七尺,不远处还有人将生粪运来,倒在地上铺开,气味难闻。
“自然可以用,明年你们就知道了。”
刘继隆笑着回应,同时不忘交代道:“这堆肥的地方你们要选好,要选在地势低洼的地方,避免生粪水渗透土中,污染地势低洼的耕地。”
“另外这些生粪变干后要和树根、树桩一起烧毁,在焚烧的过程中能把一些害虫杀死,千万不能偷懒而不处理。”
“这生粪不处理好,到时候春耕播撒便很容易祸害庄稼。”
“呕——”
刘继隆话音落下,风向突然改变,不远处的粪车吹来阵阵恶臭,崔恕这等豪强子弟哪里闻过这味道,当下便弓着身子将早饭都吐了个干净。
刘继隆倒是没吐,毕竟他前十六年当牧奴时干的恶心差事太多了。
他只是有些惋惜的看着那滩呕吐物,啧啧道:“就这么吐出来太可惜了,把它混进农肥里吧。”
“啊?”崔恕还来不及漱口擦嘴便听到这话,不免有些无语。
只可惜面前站着的人是刘继隆,他也不敢说什么。
前些日子族中传来消息,让他好好跟着刘继隆在山丹做事,显然是看中了刘继隆的潜力。
这并不奇怪,就连崔恕都早早猜到了刘继隆不会止步于小小果毅都尉之职。
光是刘继隆这些日子针对山丹军的训练,他就能猜到刘继隆接下来的目标是哪里。
“对了,李仪中何时抵达山丹?”
刘继隆转身向土道走去,崔恕连忙跟上并回应:“已经到了张掖,听说要休整半个月,估计要等月末才能到。”
“城内的院子已经为他打扫出来了,军营也已经扩建,足够容纳八百人常驻训练。”
闻言,刘继隆十分高兴,并不担心李仪中能从自己手中抢走山丹的控制权。
“嗯,等他来了,祁连城和龙首山的兵卒就能调回了。”
“眼下距离开春还有四个半月,得好好整训兵马才行。”
“仓库之中的粮食你要盯好,千万不能出了岔子,尤其要防范好水汽。”
刘继隆絮絮叨叨的交代着,崔恕则是不厌其烦的将他所说内容记下,同时汇报起军营的事情。
“果毅,军营的扫盲队人数太少了,不如请张掖调些直白过来?”
一个月前,刘继隆便将城内二十余名直白编为扫盲队,让他们对城内常驻的五百兵卒开始扫盲。
直白们都出身豪强,自然知道如何学习官话,其中音韵也都十分了解。
尽管不知道此时的大唐是否还在使用当年的河洛音,但只要把河洛音说好,基本的交流就不成问题。
“我向刺史写过信,但刺史说张掖的直白都不够用,让我暂时等着。”
刘继隆十分无奈,这个年头科举制还没有彻底完善,而且河西的豪强子弟相比较需要管理的人口来说太少,便是张淮深也找不出那么多直白给刘继隆。
张淮深让他暂时等着,其实也就是没有,想要直白只能自己找。
不过就刘继隆的背景,他是找不到什么懂文识字的人了,只能自己训练自己用。
山丹的直白都被他花钱拉拢了,况且他们也是不受本家看重的子弟,跟着他刘继隆更有前途些,所以并不抗拒教书育人的工作。
只是相比较军营里的那五百兵卒,他们更愿意教育懵懂的孩童。
然而刘继隆没有太多时间给他们教育孩童,他需要的是一两年就能用的人。
孩童虽然学得快,但毕竟经历太少,心智不成熟,很容易让人利用。
短期内,刘继隆是不打算教育太多孩童,他要等到兵卒的家属和烈属迁徙山丹后,把这些孩童集合起来,自己亲自教导。
只有这样,他才不会担心这批孩童在教育上受他人影响。
况且山丹的资源不多,培养一个孩童从目不识丁到懂文识字所消耗的资源太多,刘继隆可消耗不起。
军队扫盲只需要让兵卒知道军令含义就行,但孩童却要在日后成为刘继隆治理地方的根本,二者所需资源不可同日而语。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与崔恕返回了山丹城内。
秋收过后,城内两千余百姓都被刘继隆安排了工作。
男人在城外疏通土壑、水渠,检查水车情况,并趁着枯水季高筑堤坝,收集牛羊粪便与野草、树根焚毁堆肥。
女人们则是在城内处理今年所收获的麻杆,制作冬衣。
制作麻布的流程十分麻烦,将麻杆收割后,还需要晒干、浸泡、剥皮、晒麻皮等步骤,然后麻皮撕成线,经过手搓、浸水、煮麻线等工序,才能进行织布。
棉花虽然在一百年前就传入东方,但由于此时的棉花籽多而棉绒少,故此只在西域和海南等地方有部分种植。
由于西域比较动乱,所以并没有人对传入的棉花进行选育,更没有合适棉花的棉纺技术。
正因如此,眼下百姓的冬衣,主要还是麻布填充芦絮来御寒。
只有少量的富贵人家,才能穿的上绢布、绸缎与羊绒、羽绒缝制的棉衣。
当然,河西并不缺羔羊,因此百姓的冬衣是可以填充羊绒的,只是处理羊绒比较费时间罢了。
“城内的冬衣缝制如何了?”
走在空荡荡的街道上,刘继隆对身旁的崔恕发出询问,崔恕也解释起来。
“山丹没有被战事耽搁太久,如今已经缝制八千余件冬衣,估计月末前就能给城内所有百姓缝制三套冬衣。”
“不过张掖那边有政令,我们这边这个月得运四千件冬衣过去。”
“另外,张刺史也令我们给城外的尚婢婢他们送去一千五百余件冬衣,这一前一后便是五千五百多件。”
“这五千五百件里,还有三百件是细麻衣,消耗麻布较多。”
闻言,刘继隆询问道:“这城外麻地有多少,每年产出多少,如今库存多少,还能织多少件衣裳?”
面对询问,崔恕不急不慢的在马背上作揖交代:
“城外麻地有三千二百余亩,每亩麻地每年能收两批麻,每批产出二十余斤麻。”
“今年秋收,府库仅收上来第二批的六万七千余斤麻,若是制作粗麻衣,可制二万件左右。”
“不过按照政令,其中还要制作大约一千四百件细麻衣给张掖和山丹正九品以上的官员,所以粗麻衣顶多能制一万五千件。”
“细麻衣用鹅绒和上好的羊绒,粗麻衣用中下等的羊绒便可。”
崔恕将情况说了个清楚,刘继隆听后颔首道:
“城里用不了那么多冬衣,没人发二件冬衣便可,剩下的倒是可以在正旦(春节)的时候,给每家每户按照人头送一匹麻布,让他们自己制作夏衣。”
“这件事,你替我写文章送往张掖,相信刺史也会同意的。”
刘继隆说罢,崔恕也自然作揖应下。
二人在闲聊中不知不觉来到了衙门门口,熟练翻身下马后往城内走去。
来到正堂的时候,崔恕似乎想起什么,突然对刘继隆作揖道:
“对了果毅,听闻张长史准备在节度使收复伊州后率精骑前往丰州,准备向长安送上十州图籍。”
“张长史?”刘继隆愣了,随后才反应过来崔恕说的是张淮深的父亲张议潭。
面对这条消息,他心里十分不是滋味。
按照历史,张议潭此去便再也回不来了,被他寄予希望的张淮深也将在几十年后落得身首异处,满门不存的凄惨下场。
每每想起这里,刘继隆脑中便不免浮现张淮深那意气风发的身影。
二人相交莫逆,刘继隆自然不会让张淮深落得历史上那般凄惨下场,可张议潭……
刘继隆在心底叹了声气,此时的他虽然已经在河西之中有了份量,但比起沙州的那群豪强,终归是人微言轻。
张议潭这件事他阻止不了也不能阻止,因为张议潭不在长安为质,唐宣宗便不会相信他们。
于情于理,为质长安的人选都应该是张议潭。
“果毅…果毅?”
崔恕见刘继隆久久不说话,不免小声提醒起来。
刘继隆被他的呼唤声叫醒,脸上挂上一抹苦涩:“看来我们又要和回鹘这帮猪犬议和了。”
“嗯,毕竟形势如此,只能拉拢他们。”崔恕也点了点头。
“好了,说说城外的水利吧……”
刘继隆深吸一口气,将话题改换到了别的问题上。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