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义非唐 第823节
高进达主动提起逃卒的事情,并且不等刘继隆开口,便主动说道:
“河陇出身的兵卒,大多都忍受过疾苦,鲜少有逃卒。”
“不过剑南道、山南西道和京畿道招募的兵卒,许多都无法接受调任,更不要说出关征战了。”
“眼下仅仅只是调任,每个月都有二百多名逃卒,若是真的东征,恐怕逃卒还会更多。”
“臣建议,东征兵马,应该还是挑选河陇弟兄最好。”
高进达没有什么私心,实在是诸道兵卒的逃军风气太盛,刹都刹不住。
相比较他的担心,刘继隆反倒不觉得有什么,甚至主动为高进达宽解道:
“自古以来,逃卒之事屡禁不绝,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我军二十六万,每月逃卒不过二百余名,这并不算多,毕竟诸道兵卒心性不够坚韧,若非我军开办扫盲,这个逃卒数量或许还要翻五六倍。”
“眼下逃卒只不过每月二百余,吾已经十分满意了。”
刘继隆这话还真不是假话,毕竟他前世看过不少逃军的档案,清楚知道逃军这种事情是无法杜绝的。
别说他麾下这支简单扫盲的军队,便是现代军队在战场上的逃军数量都不少。
二战结束后,许多军队甚至会出现一年逃亡两三万人的情况。
毕竟争斗跟战争完全是两回事,除非像河陇老卒那种,有过数十年如一日的压迫和不断争斗的经历,不然逃亡是很正常的。
“唉……”
高进达显然还是乐观不起来,刘继隆见状轻笑,随后对高进达说道:
“这些事情,你不必太过烦扰,倒不如好好竖起耳朵,听着吾接下来的安排。”
高进达闻言打起精神,专心道:“请您示下……”
见他如此精神,刘继隆主动说道:“吐蕃虽说内乱,且吾亦觉得没卢丹增无法再恢复吐蕃强盛,但必要的手段还是要施展的。”
“殿下想怎么做?”高进达沉着询问,刘继隆则是趁机看向车外。
高进达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远处佛塔高耸,铜铃摇晃……
“想要剪除吐蕃人的血性,用佛法来影响他们是最好的。”
刘继隆缓缓开口,接着不等高进达话音落下,刘继隆便继续说道:
“吾想请敦煌的悟真大德来到长安,与他详细讨论如何在吐蕃弘扬佛法。”
悟真,这是刘继隆前世今生中,为数不多佩服的大德高僧。
选择他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品德高尚,更主要的还是因为敦煌僧人在整个吐蕃和西域都颇具影响力。
如果能扶持没卢丹增统一吐蕃,同时派遣悟真和敦煌及关西五道的僧人一同前往吐蕃传播佛法,那无疑能彻底从文化和宗教上将吐蕃弱化。
如今关西五道有大小佛寺数百座,僧人两万余人。
刘继隆没有动他们,不是他对僧人多么尊敬,而是他需要这些人去西域和吐蕃发光发热。
大食的宗教,已经在河中地区扎根百年,葱岭以西的许多佛国和中立国,眼下都受到了影响。
刘继隆可不准备让大食的宗教继续东扩,形成千百年后的那番局面。
道士他不太敢用,毕竟道士自古不是好相与的,从汉末黄巾起义和五斗米教开始,他们隔三差五就带头造反。
更何况李唐虽然尊道,但道统在中晚唐确实发展的不行,让他们去西域和吐蕃与大食教统争斗,还真不一定能成。
相比较之下,佛教能在后世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传法这点上,还是有可取之处的。
只要自己能把中原的僧人都赶到西域和吐蕃去,汉人在西域和吐蕃的影响力就会不断扩大,这有助于日后刘继隆掌控吐蕃和西域。
至于这些僧人愿不愿意去,那就由不得他们了。
“若是殿下您邀请,悟真大德必然会赶赴,但传法吐蕃……这能行吗?”
高进达自然知道佛法在吐蕃有多盛行,要不然也不会让吐蕃贵族连续两次“禁佛”。
但正是因为吐蕃贵族两次禁佛,所以他觉得这些贵族对于佛法已经有了防范,刘继隆的想法不一定能成功。
对此,刘继隆虽然不知道他的想法,但他自己却很有自信。
“没卢丹增需要我们的扶持才能结束吐蕃的混乱,而且他也需要人来支持他,宣传他的正统性。”
“逻些城的那些人是不会承认没卢丹增的,但悟真大德他们不同。”
“他们在奴隶中颇具声望,只要有没卢丹增的支持,大批的奴隶都会尊崇他们。”
“兵马加上佛法,吾不信逻些城的那群人能掀起什么浪花。”
刘继隆这话把高进达的担心给塞回了肚子里,毕竟“拳头加道理”的组合,他也是第一次见。
如果按照刘继隆说得来,那些两次试图禁佛的贵族,还真掀不起什么浪花。
想到这里,高进达擦了擦额头不知何时冒出来的冷汗:“此事还需要借殿下手书一用。”
“已经备好了。”刘继隆桌上拿起了一封手书。
高进达接过手书,硬着头皮说道:“臣也只能试一试,希望殿下不要抱有期望。”
刘继隆闻言嘴角上扬,收回手摸了摸自己的八字胡:“此事绝不会出问题,放心吧。”
在二人决定以兵马加佛法来影响高原和西域的时候,马车也渐行渐远,最后转入了宣阳坊内……
第459章 命在旦夕
“放!”
“嘭嘭嘭——”
九月中旬,在关西百姓庆贺丰收,刘继隆忙于布局吐蕃的同时。
随着黄巢死磕高邮,压力骤减的康承训开始主动分兵进攻安丰,而王铎也并未让康承训失望,很快便拿下了只有五千人驻守的安丰城。
安丰被拿下后,康承训一边留兵三万继续围攻寿春城内的葛从周,一边派兵试图深入庐州,收复合肥。
后方的急报纷迭而至,使得原本还决心拿下朱温的黄巢,不得不在半个月的强攻后,回撤到了运河西岸。
好在朱温已经遭受重创,短时间无法威胁江都,所以他在留下黄邺和张归厚驻守江都后,当即率兵二万,回援庐州。
“直娘贼的,这黄二郎再不走,某便真的要山穷水尽了!”
战后的高邮城残破不堪,身为主帅的朱温都身上裹满了纱布,更别提其它人了。
他坐在衙门内,语气不忿的看向谢瞳:“朝廷说好调兵驰援,结果某坚守高邮大半个月,连援兵的影子都看不到。”
“直娘贼,这狗脚朝廷办事如此拖沓,也难怪能让黄二郎打入洛阳。”
面对朱温的这番话,谢瞳没有反驳,因为他知道朱温需要发泄,所以他顺着朱温道:
“眼下我军死伤大半,一万两千兵马中,除了海陵和宝应驻扎的四千新卒得以保全,老卒只剩不到三千二百人。”
“若是黄贼继续围攻下去,最多半个月,这高邮城便要陷落。”
“好在天命站在明公这边,如今我军虽然遭受重创,但这半个多月的坚守也不是全无收获。”
“明公以一己之力拖住黄巢数万大军,这份功劳,怎么说也能换个不错的官职。”
谢瞳说罢,当即又继续说道:“此外,我军坚守城池期间,俘获贼军甲胄四千四百余套,算上我军阵殁将士留下的甲胄,稍微修复过后,便有近八千套甲胄可供使用。”
“明公眼下可以部卒死伤过多为由,扩招兵马,编兵二万。”
“二万?”朱温脸上露出思索之色,接着说道:“某麾下只有七千余兵马,其中披甲不过八分。”
“按照先生的意思,某可以再招募一万二千多兵马,补足两万人,但这多余的甲胄只有八千套,二万兵马披甲亦不过七分,倒不如编兵一万三,满甲十分。”
见朱温这么说,谢瞳轻声笑道:“明公所说不假,但我军出了这么多力,朝廷怎么可能袖手旁观。”
“某明日亲自前往朝廷请表,届时必定能为明公讨得好处。”
“好!”听到谢瞳愿意亲自走一趟洛阳,朱温忙不迭应下,心里也不免升起了期待。
只是这份期待没有升起多久,朱温便想到了如今黄巢面临的困境,不由询问道:
“某在这高邮,最少宰了黄二郎麾下近万兵马,不说使他实力大损,但起码也折损了不少。”
“这黄二郎死伤如此,朝廷又调兵继续南下,他会不会挡不住朝廷,败殁于淮南?”
朱温之所以这么询问,倒不是关心黄巢生死,而是担心黄巢死了,朝廷不再倚重自己。
要知道他能得到这么多钱粮,究其原因就是他掌握了扬州段的运河,能坐享其成的从江南物资中抽取钱粮。
若是黄巢败亡,那朝廷肯定不准许自己继续在扬州待着,那他肯定要被调换他处。
没了扬州,他可就享受不到这种钱粮不缺的待遇了。
对于朱温的担忧,谢瞳笑声爽朗:“明公放心,黄贼虽受创,然实力尚在。”
“若只是康承训所率兵马,恐怕没有那么容易讨灭黄贼。”
“某如今最为担心的,还是按兵不动的高骈。”
“高骈?”朱温沉吟,颔首道:“某虽不曾与他交手,然从黄揆、尚让败退岭南、湖南来看,高骈所部必然精锐。”
“这高骈都如此精锐,那屡次击败高骈的刘继隆,岂非难以阻挡?”
朱温的话,赢得了谢瞳的赞赏:“明公说的不错,当今局势,刘继隆确实强横。”
“不仅如此,最主要的还是刘继隆按得住性子,竟然借助旱灾与朝廷和解,洗脱其罪臣嫌疑。”
“不过争雄天下,不仅仅要看一点,而是要看明全部。”
“若是明公只有万余兵马,一州之地,某自然会劝说明公归顺刘继隆、高骈之流。”
“可如今明公屡建大功,只要某前往洛阳操作得当,兴许能为明公讨得好处。”
“明公若有数州之地,数万兵马,那至少也能割据一方。”
“如今高骈老迈,刘继隆虽值壮年,却不如明公年轻。”
“只要明公耐得住性子,说不定也能成就大业……”
原本谢瞳是不看好朱温能成就大业的,但架不住朱温这几个月的表现着实抢眼。
尤其是这次依托高邮小城,竟然挡住了黄巢数万兵马轮番强攻,更是让谢瞳对朱温平添了几分信心。
一时间他突然觉得,这所谓大业似乎也不是触碰不得。
“有先生此言,某心里底气便更足了!”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