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904节

  “回忆开元,河东六十六万户,三百九十万口,而今却不足昔年六成,可悲可叹。”

  他这番话,不免让群臣都暗自感叹起来,不过他们感叹的不是河东道,而是属于河北道的义武镇。

  要知道昔年义武治下足有十余万户,近八十万口百姓,而今竟然只剩二十三万了。

  自安史之乱到如今百年,却依旧没有恢复曾经的人口,这也与唐廷不断抽调河北三镇兵马,加上河北素来不太平导致。

  “如今朝廷治下八道,人口一千七百有余,却不足昔年河北、河南两道人口。”

  “百姓如今额定赋税什二,未有政令而不得征收任何苛捐杂税,凡有发现者绞。”

  刘继隆本以为关东人口不会少,结果现在他都打下大半个天下了,人口却只有一千七百万,其中数十万人口还是刘继隆收复关西数年增长所得。

  按照眼下的情况,河北道顶多能弄出五百万口,甚至连五百万口都没有。

  若是战事僵持,河北道的百姓死伤数量还会增加,而河北道百姓死伤太多,将会严重影响刘继隆后续对东北方向开发的计划。

  不提渤海国,但至少辽东是要收复回来的,燕山北部的奚族和契丹人也需要解决。

  总之刘继隆想做的事情太多了,大唐自安史之乱后,汉人生存空间不断萎缩,他得把萎缩的部分重新滋生回来,甚至要扩大才行。

  这个计划需要很多人口,而刘继隆要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将百姓负担降到最低,这样才能让人口滋生。

  百姓的负担,大部分来源于苛捐杂税,而刘继隆并苛捐杂税入田税,摊丁入亩中,并给地方留足钱粮,这种情况下地方只要不遭遇波及数州的大灾,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甚至有所富余。

  正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还敢设苛捐杂税的官吏,被绞死也是活该的。

  反正关西还有十数万学子等着毕业后当官从吏,刘继隆也不怕牵扯太深。

  若非天下尚未安定,他已经开始严抓严打了……

  “若是无事,便都退下吧,义山留下。”

  “臣(某)告退……”

  刘继隆示意众人退下,高进达等人尽皆离去,只留下了李商隐。

  李商隐留下后,他自觉坐到了左首位,距离刘继隆近些。

  刘继隆看着他虽然五十九岁,却依旧神采奕奕的样子,也不免感叹起来。

  他记得历史上李商隐似乎是四十多岁就抑郁不得志而病死,可如今不仅身居高位,还精神奕奕。

  以他如今状态,恐怕不仅能见到自己开太平,还能见到自己治太平。

  “关西官学,除陇右外,差不多可以都停罢招生了。”

  刘继隆开口便让李商隐惊诧起来,而刘继隆也不避讳,直接拿出桌上关于河东的文册递给了李商隐。

  李商隐起身接过,稍微翻看后便皱起了眉头。

  虽说李商隐早年曾自称李唐宗室,但他家境却并不富裕,五服内亲戚更是少的可怜,所以刘继隆不用回避他。

  “这是河东镇的图籍,河东镇内三百六十余万亩耕地,五成土地被世家豪强瓜分,剩余五成则由上百万口百姓平分。”

  “如此情况,必须得做出改变,世家依仗的,无非就是天子需要他们帮着治理天下,但吾不用。”

  “关西的那些学子数量如此之多,总不能让他们毕业后回乡种地,这天下的官吏之位,便是留给他们的。”

  “朝廷每年耗费数百万贯培养他们,为的就是将来五年,而今也差不多了。”

  “关西除陇右外官学,暂时停罢五年,五年后重新招募学子,然官学不再提供纸笔砚墨及饭食,只免费提供住宿。”

  刘继隆的话,让李商隐明白了他的态度,但明白过后他却不免道:“若要做到公平,陇右也应该如此。”

  “不然届时百姓尽数逃亡陇右,那……”

  李商隐话音说到一半却停了下来,错愕看向刘继隆,似乎明白了什么,不免道:“殿下是准备让百姓都往陇右去?”

  “嗯!”刘继隆颔首应下,说到底他就是在用免费教育来吸引贫苦的百姓。

  这个时代读书,哪怕十分贫苦的情况下,每年也需要二十多贯来支撑,差不多是眼下四十亩地的产出。

  普通百姓,自然读不起,哪怕之后朝廷重开官学,但纸笔砚墨和饭食还是得百姓自己掏钱,每年十贯总是需要的,是十几亩土地的产出。

  学子读书,若是就读小学、大学,那便是十年,所需上百贯。

  若是迁往陇右,便可省下上百贯钱。

  李商隐明显也知道,但他忍不住皱眉道:“只是如此,能吸引到的百姓终归是少数。”

  “嗯。”刘继隆颔首认可,但随即补充道:“但若是日后只要毕业的大学学子,便可参加科举,即便考不上也能担任吏员,走吏员一步步升迁为官员呢?”

  李商隐坐不住了,刘继隆这种手段在当下来看,似乎完全是把官吏的位置当成筹码来吸引百姓。

  以这种思想培养出来的官员,李商隐不敢想他们真的当官后会如何。

  刘继隆看出了他的想法,故此说道:“平民子弟做官从吏是贪,世家豪强子弟做官从吏也是贪。”

  “贪腐之人是杀不尽的,只能做到缝缝补补,等到已经无缝补的时候,大厦将倾也实属应该。”

  能如刘继隆这种豁达讲述自己所创王朝覆灭的人并不多,李商隐看着他忍不住道:“殿下还真是有高祖之风……”

  这个高祖,显然不是李渊。

  对此刘继隆轻笑:“吾自然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正如吾所说,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种办法。”

  “朝廷丢失辽东多少年了?丢失南中、西域又多少年了?”

  “这些地方需要人口,但等天下太平后,想要迁徙人口就只能强行迁徙。”

  “强行迁徙的人口,始终会跑的,只有自己心甘情愿过去的人口,才能更好的留在当地。”

  李商隐明白了,刘继隆追求的不是王朝的长治久安,而是收复失地,安定地方。

  “有些事情,开始容易,收尾就难了。”

  李商隐还是想劝劝刘继隆,可刘继隆却摇头道;“若是连疆域都守不住,还谈什么收尾呢?”

  “河西尽做胡儿语的场景,某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某不过是能说官话,便能得到敦煌王(张议潮)的不断拔擢。”

  “那样的场景,某不想再看到了……”

  刘继隆的言论,着实说动了李商隐,毕竟他在凉州数年,凉州起先几年说的都是吐蕃语,这点他十分清楚。

  当时他在凉州办公时,甚至需要翻译才能知道下面人在说什么,可谓艰难。

  明明都是同族,说的语言却不一样,甚至连生活习性和文化都相悖。

  当时李商隐就在想,若是没有刘继隆横空出世,再过几十年,河西恐怕连会说官话的汉人都没有了。

  “即便殿下愿意,可殿下的子孙后代能有殿下的气度和雅量吗?”

  李商隐叹了口气,刘继隆却爽朗笑道;“某只管生前,至于身后事,只需要天下能维系太平就足够了。”

  人亡政消这种事情,刘继隆早就做好准备了。

  他的许多想法都与这个时代相悖,这注定了不可能有太多人理解自己。

  说不定等自己死了没多久,自己的政令就都被罢黜了。

  刘继隆倒也不伤感,只是笑道:“二十年平天下,二十年治太平,希望某能活到古稀之年,希望义山能活到鲐背之年吧。”

  见刘继隆动不动就七十岁九十岁的说辞,李商隐原本还有些伤感的情绪,顿时烟消云散。

  他现在愈发怀疑,刘继隆压根不需要什么族谱证明,单他这个豁达的性格,简直与史书上的刘邦一模一样。

  “此事臣先回去草拟个章程,不过关西的那些官员将领,恐怕会有非议,这点只能由殿下解决了。”

  李商隐给刘继隆提了个醒,刘继隆则是笑呵呵的点头:“放心吧,某自有打算。”

  见状,李商隐便也不再说什么,只是起身朝廷作揖,将文册放回桌上后转身离去。

  在他走后,赵英便从耳房走出,来到刘继隆面前作揖。

  “这段时间,这群人可曾老实?”

  刘继隆侧目看向他,赵英则是恭敬回答:“萧溝、刘瞻等许多官员都相较老实,不过依旧有不少官员在妄图颠覆殿下。”

  “呵呵……”刘继隆忍不住笑了,这群旧臣如果真的有这般手段,历史上也不至于被欺负成那个样子。

  “不必管他们,暂且留着,只需要好好监视便可。”

  “必要时刻,也可以为他们牵线搭桥,让他们与那些地方世家豪强牵扯上。”

  刘继隆话音落下,赵英便猜到了他的意图。

  与其一家家的查抄,倒不如直接弄出个大案,把他们一锅端。

  现在虽然还不是端掉他们的时候,但等刘继隆需要的时候,他们一个都逃不了。

  “对了,将东川水师调往江陵,让耿明准备打造战船。”

  “五千水师还是太少,扩军至两万吧。”

  “此外临州的火炮如何了,是否已经铸造出来了?”

  刘继隆抛出问题,赵英不假思索的点头:“三十门铜炮已经在运往代北的路上,不过火炮沉重,即便有殿下令人制作的炮车,每日也只能行进三十里,最少需要四个月才能运抵代北。”

  由于铸炮技艺不足,倍径和炮壁暂时无法精进,故此火炮沉重,射程也不过四百步。

  饶是如此,威力也比现在的投石机要大多了。

  对于火炮的沉重,刘继隆倒也并没感到意外,毕竟数百年后的明清交际时,明军和清军的火炮,通常都需要耗费行军两三倍的时间才能运抵。

  若是汉军从临州调往代北,起码需要五十天时间,火炮需要四个月也不奇怪。

  “炮壁和倍径的问题,让临州的工匠尽快解决,若是解决不了,那就从十月开始铸造火炮,铸造的火炮都运往江陵,装备水师战船,让水师的水兵熟悉火炮。”

  “是!”

  见赵英应下,刘继隆稍微安了些心,因为他敢对张议潮说三年平定天下的前提就是火炮。

  只要能在江北击破高骈主力,随后再击败高骈的长江水师,整个江南想要平定就不会太难。

  这般想着,刘继隆便让赵英退了下去,堂内只剩下了他翻阅文册的声音。

  在他做好准备的同时,被李阳春打得脱甲割袍的朱温却已经仗着军马马速足够快,直接逃往了沂州的临沂。

  临沂这个地方位于兖州、密州、海中的中心,且有五莲山作为东侧屏障,沂蒙山和尼山山脉为西侧屏障,北边有穆陵关、沐水作为屏障。

  整体除了南边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外,地势可谓十分不错。

  但正因如此,朱温才会急匆匆撤回临沂。

  “直娘贼,现在大势已去,成德若是再不起兵,某兵败后就是他们兵败!”

首节 上一节 904/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