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92节

  类似山丹的军镇,民生不说疾苦,但肯定不如普通的城池富庶。

  可这种刻板的印象,却在此地被打破。

  走在山丹街道上,张淮深可以感受到山丹百姓对刘继隆的尊敬与崇拜。

  刘继隆的政绩他都知道,毕竟刘继隆每个月都会写文书送往张掖,告诉自己他干了什么事。

  只不过在此之前,张淮深只当刘继隆夸大其词罢了。

  如今看来,刘继隆不仅没有夸大其词,反而有些过于谦虚了。

  对此,刘继隆也是十分自豪。

  他毕竟是后世人,尽管来到的地方是大唐,可他还是尽可能的向后世靠拢。

  不管是军队的军纪,还是民生的治理,他都是严格要求自己与麾下将领。

  在过去的七个多月时间里,他们帮助山丹百姓解决了许多难题。

  房屋的修葺,土壑的挖掘,水车、堤坝的修建,河道的修理,道路的整平……

  尽管这一切事情,都是刘继隆发动山丹军民一件件干的,可刘继隆也没让百姓白干。

  在秋收之前,百姓们干活的工价是大口每月七斗粮,小口每月五斗粮。

  秋收之后,尽管百姓有了自己的粮食与耕地,但衙门带百姓干活,依旧发放口粮,并没有以徭役的名义征发他们。

  尽管工价从每月七斗降低至每月三斗,但这也是一笔不俗的外快,况且干的都是利民的事情,山丹百姓也乐得干活。

  如今最艰苦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接下来就是按部就班的发展,等待山丹财政“收大于支”后,便可以发兵东征了。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跟着张淮深走入了衙门内。

  张淮深走到正厅主位坐下,刘继隆坐在次位,而下首左右则是各自坐下李仪中、陈靖崇等将领。

  崔恕站在刘继隆身旁,准备随时回答刘继隆、张淮深的问题。

  瞧着眼前这井井有条的山丹县衙,张淮深不由想到了自己那勾心斗角的甘州衙门,忍不住感叹道:

  “将你视作良将,反倒是委屈你了。”

  张淮深这话把刘继隆弄得有些不知所措,小心翼翼道:“刺史,我在这干得挺好的……”

  “嗯?”张淮深看向刘继隆,见他一脸小心翼翼,反应过来后立马笑道:

  “我只是觉得你理政有一手,并未有调离你的意思。”

  “那就好……”刘继隆舒缓一口气,随后笑着为张淮深倒茶:

  “刺史,这是山丹的炒茶,您尝尝。”

  “嗯”张淮深应了一声,随后端起茶杯看了一眼那绿色的茶水,没有犹豫的饮下。

  他细细品味,不由点头称赞:“虽说苦涩,但入口回甘,十分解腻。”

  “我让崔恕装了五百斤,等刺史您返回山丹的时候带回去分诸位上官尝尝。”

  刘继隆笑着为他斟茶,张淮深颔首后打量了眼衙门正厅的布局,接着说道:

  “此次你东略有功,我会为你记功的。”

  “此外,你既然东略成功,想来也大概了解了些凉州的实力吧,如何?”

  张淮深自然不会简单为了打秋风就来山丹,毕竟张掖那边可是一堆事情需要他处理。

  他来山丹的真正目的,主要还是了解凉州的情况,为日后东进做准备。

  见他这么说,刘继隆也将番和、嘉麟的情况道出,同时推测道:“我估计凉州五城的披甲番兵最少有七千人,其余的轻兵不低于三万。”

  “凉州的乞利本是尚摩陵,他自会昌元年担任凉州乞利本开始,便未曾参与河陇、河湟的争斗,平日里顶多就是驱逐驱逐嗢末人。”

  “以末将所了解的凉州耕地情况,最少不低于五十万亩。”

  “在过往十年时间里,凉州既然没有经历大的战事,那存粮一定不会少,因此对于凉州五城只能强攻,不可围城。”

  在了解了凉州的基本情况后,刘继隆也大概知道了为什么历史上张淮深会在打凉州打了那么多年。

  分裂的凉州能坚持那么多年,主要靠的就是境内的大量番人,以及储备多年的粮草。

  这两项加在一起,可以说是把地利与人和都凑足了,而天时对于守城一方来说并不算最重要的。

  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的情况下,以少打多还能将凉州打下来,也足以说明张淮深的水平。

  “你说的有道理,不过凉州兵力如此,强攻之下要想收复,恐怕难如登天……”

  张淮深沉声回应刘继隆的情报,刘继隆闻言也颔首道:

  “我军底蕴浅薄,若要开战,最起码需要五千甲兵,所调动民夫更是不可少于两万。”

  “两万五千人,每个月的口粮便需要两千余石,若是算上拉车的挽马、耕牛,最少又是一千多石豆料。”

  “如果不能速战速决,后续消耗的粮食还将更多,仅凭甘州恐怕拿不出那么多粮食。”

  “因此我的看法是尽可能的在山丹开辟荒田,同时提前两年运输粮食来山丹储备。”

  “除此之外,军事上率精骑侵扰凉州,尽可能削弱他们的轻兵和甲兵。”

  “如果能在野外消灭他们,那攻城时就能减少许多麻烦。”

  “我军前几次收复五州,主要得益于城内外军民配合得当。”

  “如今凉州五城番人强而汉人弱,即便城内汉民有心杀敌,却也不是四周番民的对手。”

  “唯有尽可能的削弱番民数量,才能为汉民创造机会。”

  长篇大论说完,刘继隆便歇了一口气,安静等着张淮深给自己回复。

  张淮深沉思片刻,随后才后知后觉的抬头,一脸古怪道:“你说了半天,无非就是想让我把鄯州汉人留在你这里,同时多运些粮食过来。”

  “额……”刘继隆有些尴尬,但还是解释道:

  “从张掖前往最近的番和城需要三百四十里,而从山丹前往番和城只需要二百里。”

  “平日里这一百四十里还不觉得有什么,可若到了战事僵持的时候,这一百四十里便是民夫三四日的脚程。”

  “不说这三四日的脚程,单说民夫在这三四日所消耗的粮食也不是一个小数目。”

  “因此……其实……额……山丹是最好的选择。”

  刘继隆这番话是实事求是,张淮深也知道,但他心里总觉得自己被刘继隆算计了。

  只是相比较自己吃瘪,他更在意能否收复凉州,打通河西走廊。

  “罢了……”

  张淮深站了起来,对崔恕吩咐道:“寻间休息的院子给我。”

  话音落下,他再看向刘继隆:“说好的一万羊群我带走,军马和鄯州百姓就给你留下吧。”

  “今年秋收之后,若是各州皆是丰年,我会让人运粮前来的。”

  “谢刺……”刘继隆大喜过望,只是不等他感激,却见张淮深打断道:

  “别急着道谢,我也有要求。”

  “刺史请说。”刘继隆拱手作揖,十分乖顺。

  张淮深瞥了一眼他,末了才道:“明年这个时候,山丹的耕地和牧群若是没有增长,你便自己负荆请罪,徒步走去张掖吧!”

  此话说罢,张淮深向外走去,崔恕连忙跟上带路,刘继隆则是拱手作揖,大声感谢。

  “末将……定不辱命!!”

第87章 离心离德

  “叮叮当当……”

  二月十四日上三竿,在离开山丹之前,张淮深在刘继隆的陪伴下,来到了山丹的匠作坊内。

  坊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络绎不绝,对于旁人来说可能十分吵闹,但对于二人来说却十分悦耳。

  科技就是生产力,而在如今这个时代,冶金技术无疑是最重要的科技之一。

  百余年前,李白曾在大唐冶金发达的秋浦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而今的山丹虽然远不如秋浦,但其规模却也不小了。

  刘继隆虽然不懂冶金,但通过集思广益和他的观察,最终还是将山丹的土高炉与鼓风车进行了改造。

  改造的结果就是,原本月产铁料两万斤的匠作坊,如今达到了月产三万五千斤的程度。

  曾经占地两亩的匠作坊得到了扩建,如今面积达到了十二亩,工匠也从原本的三十多人,增加到了如今的八十四人人。

  “你这匠作坊,都快赶上张掖的匠作坊了。”

  望着面前忙碌的场景,张淮深十分满意,而刘继隆也好奇道:

  “张掖人口众多,拉出几百工匠并不困难吧……”

  “嗯?”张淮深瞥了他一眼,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

  “张掖的铁全靠你这边供应,铁料跟不上,有再多的工匠也没用。”

  “这次你东略,竟然没抓些番人回来做矿工,这倒是让我有些遗憾。”

  见他这么说,刘继隆连忙解释道:“鄯州的那六千口汉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抵达,我担心甘州粮食不足,这才没有俘虏番人做奴仆。”

  “况且此次解救的百姓也不少,我准备将老弱妇孺归于耕者,壮丁暂时挖矿、制甲。”

  “等到山丹秋收,仓中粮食充盈,再东略俘虏奴仆挖矿也不迟。”

  刘继隆也舍不得杀死那些番人,可粮食这个问题摆在眼前。

  这个问题不解决,他宁愿花粮食养汉人,也不花粮食养番人。

  番人一旦多了就生乱,而汉人变多,只会让山丹更加稳定。

  “我知道。”张淮深表示理解,同时他不免看向制甲的工匠,抬起下巴询问道:

  “你这制甲的工匠就有六十多人了,一年下来恐怕能制甲六百。”

  “张掖那边虽然从你这里拿走了八九万斤铁,可大部分都用来打造农具,只有少量用于制甲。”

  “敦煌将甘州的兵额提高到了二十五团,张掖那边早已开始募兵训练,但还有一千二百多人没有甲胄穿戴。”

  “除此之外,肃州、瓜州、沙州、伊州也有三千多兵卒没有甲胄,近三万百姓还没有用上铁质的农具。”

  “今年秋收之前,我希望你能东略些番人做矿工,把铁料的产量往上抬一抬。”

首节 上一节 92/716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