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964节

  他们将炮车固定,并在炮车左右固定铁钎,以绳索栓住铁钎与炮车,并在炮车车轮后方弄出木楔与土壑,以此抵消火炮在发射后的后坐力,防止火炮侧翻。

  随着这一切准备做完,其余民夫也运来了一车车发射药与铁炮弹。

  每门火炮背后有六名兵卒和六名民夫,民夫负责搬运炮弹与发射药,而炮兵则是负责校准、试射、清理炮膛、填充发射药及炮弹等等专业知识。

  这些炮兵经过半年多的操训,已经十分合格,因此当火炮固定好后,他们立即开始检查起了火炮。

  他们先是用木块将火炮的炮口一点点的垫起,校准无误后才开始填装发射药与炮弹。

  确认无误后,装填手用推药杆将发射药推至炮膛底部压实,再将布包塞入其中,继续压实后再将铁炮弹轻推进入其中,确认无误后用干草压紧炮弹。

  发射手见状,立马用通针戳破发射药的药包,插上引线后准备好火把。

  “哔哔——”

  随着阵地上五十门火炮准备就绪,王建也忍不住翻身下马,令人将马匹牵走后才按耐着激动道:“吹哨。”

  “哔哔——”

  当刺耳的哨声再度传来,并且大纛下的令旗也下达开火军令后,负责指挥着五百多炮兵的火炮校尉这才麾下手中令旗。

  时刻观察的炮手见状,毫不犹豫将火把下压。

  “轰隆!!”

  瞬息间,五十门火炮齐齐沿着土壑后退数尺,压断十余根木楔的同时,两侧固定炮身的绳子也绷紧发出令人牙酸的声音。

  这并非是众人所关注的重点,只因为在火炮发出沉闷的炮声后,五十枚五斤重的铁炮弹在瞬息间跨过四百步的距离,亦或者打穿城楼,亦或者狠狠打碎城墙上的石条。

  “嘭——”

  “蹲下!蹲下!!”

  “投石机,躲避投石!”

  城楼的木屑激射,引得精神紧绷的守军纷纷炸锅,接二连三的依靠女墙坐下或蜷缩一团。

  片刻后,当他们不再听到任何声音,这才有人小心翼翼冒头,并见到了正在为火炮归位的汉军将士。

  “这又是什么妖术?”

  面对汉军的火炮,不明所以的守将已经将其定义为妖术。

  “都将,弟兄们在城内发现了这个!”

  忽的,有人火急火燎跑来,身后的兵卒手中还用布袋装着一个将布袋烫得不断冒烟的滚烫铁球。

  “直娘贼,他们就是用这个玩意打的城墙?败家的关西狗!”

  看着足以锻造四五把横刀的铁炮弹,牙将只觉得有些牙酸,但很快他就不再觉得牙酸了。

  “轰隆隆——”

  “蹲下!!”

  不到半盏茶的时间,汉军再度发起了炮击,而这次的炮击与上次相当。

  五十枚炮弹,瞬息间便有十余枚击中了武龙城西南侧的一段城墙,余下炮弹不是射入城内,便是打错了方向。

  即便如此,十余枚铁炮弹还是将这段城墙打的落下不少碎石,城墙石条龟裂无数。

  王建观察了下城墙的情况,发现以当下的速度,最多三五天就能攻破这座城。

  要知道这是夯土包砖的城墙,可不是中原那些夯土城墙可比的。

  以往汉军需要用将士们的性命来掩护盾车和工兵爆破,如今都不用靠近城墙就能攻破城墙,进步之大,令许多将领都惊叹连连。

  王建只庆幸自己投奔刘继隆足够早,凭借此等存在,所谓天险也不过如此。

  黔中道虽广袤,收复亦不需要太长时间,难怪自家殿下会有如此气魄在北征结束后开始南征。

  “继续,定射十二轮,直到炮管打不了才能停!”

  王建忍不住继续吩咐起来,但如今根本不用他吩咐,将领们早已指挥起来,以半盏茶发射一轮,每轮命中两成炮弹左右的命中率开始不断强攻。

  如此战争方式,令守城的黔中守军叫苦不迭。

  期间他们也试图用投石机和绞车弩反击,却根本打不到汉军的阵地,只能被动挨打。

  “快,派快马送信给鲁使君,将叛军妖法告知鲁使君!!”

  守将大呼,继而便有快马持军令出东城门,往夷州疾驰而去。

  不仅如此,随着时间推移,当城墙上的裂纹越来越多,武龙城的守军也渐渐慌张了起来,连续派出多匹快马往夷州而去。

  与此同时,坐镇夷州绥阳城的鲁褥月正在沙盘面前观摩沙盘,左右许多将领交头接耳讨论,而鲁褥月却道:

  “以南州、戎州军报来看,这叛军所用手段,依旧与曾经无二,根本无法攻破我军外围城池,更莫要说逼近绥阳了。”

  “某观刘继隆刚愎,竟以五万兵马来强攻某这铜墙铁壁,不知要死伤多少将士,才能拿下外围州县?哈哈哈哈……”

  鲁褥月的笑声感染了四周众将,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在他们爽快大笑的时候,一名列校却火急火燎的冲入衙门之中,不等鲁褥月训斥便见列校躬身呈出军报。

  “黔州急报!”

  得知送抵的竟是急报,鲁褥月皱眉示意身旁都将上前,接过后转呈给自己。

  待他打开捷报,原本脸上的疑惑渐渐变为凝重,最后干脆攥紧急报。

  “混账,这叛军果然有其它手段,竟如此狡诈!”

  “敕令,让王本坚守武龙,除非迫不得已,不然不得后撤!”

  尽管还有十几座城池在前面阻挡汉军前进的步伐,但鲁褥月已经隐隐察觉到了不安。

  他走回主位坐下,继而提笔写下奏表,对都将吩咐道:“派快马三百里加急,务必要以最快的速度将奏表送抵高王手中!”

  “是!”都将连忙应下,随后火急火燎走出衙门。

  原本众将以为此事就此结束,却不想在后续五天时间里,五龙城连续不断送来三十余封急报。

  鲁褥月的心情也随着急报的不断送抵而低沉,直到第六日得知五龙城告破,都将王本已经率军四千六百余人撤往信宁后,他才决定派兵驰援王本。

  在他驰援王本的同时,两份奏表却分别送往了江陵、江东。

  最先得到捷报的,无疑是身处江陵的刘继隆。

  “好!”

  二十二日,得到王建捷报,并从捷报中看到己方火炮威力后,刘继隆对于收复黔中的最后一点担忧也彻底消失。

  赵英见到刘继隆如此高兴,当即对他作揖道:“王尚书奏表殿下,诸军于八月二十七日各路进发,围剿江北八州叛军。”

  “江陵耿都督将率军二万进攻汉川、汉阳,夺取沔州后,将高骈所部逼回江南的江夏。”

  “不过江夏有叛军三万水师,届时恐怕水师会以投石机来阻碍我军攻城。”

  “更何况,如今军中只有水师和王建、王尚书这三部有火炮,其余各部并无火炮,届时强攻恐怕死伤不少……”

  赵英在担忧前线弟兄的死伤,刘继隆却让他放宽心:“王式既然知道火炮乃攻坚利器,自然不可能用弟兄们性命去填补。”

  “诸部皆为偏师,唯他所部为主力,此事不必担忧,江北八州已然是我军囊中之物。”

  面对十五万大军的包围,除非高骈也能拉出几个类似杨行愍、葛从周、张归霸、李神福等将领出来,不然他就只能亲自坐镇江北才能勉强延缓江北八州失陷时间。

  江北八州被收复,对于刘继隆与王式而言,都只是时间问题。

  只要前线不断胜利,后方那些流言蜚语,顷刻便能弹压。

  只是在此之前,刘继隆还得做第二手准备。

  “敕令李阳春,若高骈率军撤往江西、湖南而去,立即率军渡江,节制江东、两浙兵马后,伺机夺回江东、两浙失地。”

  “两面开花后,再走中路将其一分为二,吾倒要看看高千里能否分身节制三处战场。”

  高骈将江南经营的不错,但也仅仅是不错,他麾下并没有几个能拿得出手的将领。

  刘继隆倒是要看看,等江南多面起火的时候,高骈准备怎么应对。

  在他期待的同时,江北各部汉军已经调动完毕,直到八月二十七日到来,十五万大军、三十万民夫顿时朝着江北八州进攻而去。

  四十五万军民的行军队伍,宛若一条条长龙,横行无忌的在淮南大地上冲撞起来。

  光州、申州、舒州、随州、郢州……

  一时间,诸州告急,坐镇江北的梁缵只能在被大别山包围的麻城指挥各部。

  他首先舍弃了光州和申州这两个难以坚守,且被大别山分割包围的城池,并将兵马撤回到大别山的阴山、穆陵、白沙、黄岘、礼山、平靖等八座经他重点加固的关隘。

  不仅如此,他将水师一分为二,一部前往淮南支援皖口,一部留驻江夏,驰援江北的汉阳。

  王式所部五万大军收复光州、申州,挺进大别山开始以火炮强攻八关。

  火炮的威力,令后方指挥的梁缵始料未及,大别山八关本是他以为最为坚固,最不用担心的防线,如今却突然变得岌岌可危起来。

  梁缵只能一边派快马将这些消息通禀高骈,一边亲自带兵北上坚守八关。

  在他苦苦支撑的同时,江东的战事也自然以高骈的高歌猛进为主。

  润州、常州先后为高骈所破,杨行愍手中已经没有太多兵马,只能坚守无锡,利用无锡水网来对抗高骈。

  正因如此,当西边的急报不断送来的时候,高骈却只是看完了所有捷报,随后埋头攻打无锡。

  “轰隆隆——”

  九月初二,面对无锡方向升腾起来的扬尘,高骈却依旧沉着直视战场,而他身后的高钦、王重任等人却脸色阴晴不变,各怀心事。

  从正午到黄昏,直到又是一日攻城未曾见到效果,王重任这才壮着胆子上前对高骈作揖道:

  “高王,西边黔中与江北不断传来急报,我军却迟迟无法拿下江东全境,是否要撤兵先守住黔中和江北?”

  王重任这番话,也是众人的心里话。

  只是面对他们这番话,高骈却侧目看向他们,冷眼道:“江东两浙只剩五州未曾攻下,现如今撤退,意欲何为?”

  “更何况,江北本就是吾消耗刘继隆兵力的战场,他虽又获新的妖术,难道我军就不能效仿?”

  “观梁郎、鲁郎所言,那物不过便是昔年叛军用于守成之物,汝等也都见过。”

  “吾早就料到刘继隆能如此迅速攻占河北诸镇,必然有新的攻坚破城之物,他有此物,难道我军没有吗?”

  “准备沙袋守城,以烟火对付他们,让他们也尝尝烟火的威力。”

  “只需要再给吾两个月时间,吾便能收复五州,与刘继隆决战长江!”

  高骈是铁了心要先安内再攘外,不然在他与刘继隆对峙时,宋威、杨行愍这群人绝对会袭扰自己后方,甚至接应淮南的李阳春南下,对自己东西两面开花。

首节 上一节 964/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