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归义非唐

归义非唐 第967节

  赵英见他已经有了安排,便不再主动说些什么,只是确认他没有吩咐后退出了延光阁。

  在他走后,刘继隆则是琢磨起了朝中的事情。

  豆卢瑑、裴澈等旧臣不过是跳梁小丑,他真正需要担心的,还是自己的那些老兄弟们。

  天下平定后,朝廷必须要改革制度,而可供刘继隆参考的,只有宋元明清。

  元的制度过于混乱,不太适用于如今。

  宋代因为紧邻五代十国,教训过于深刻,去武的风气太重,对武将限制也太重。

  清代的制度倒是不错,但清代制度建立在八旗制度上,刘继隆不可能培养一个八旗来帮助自己巩固中枢权力,因此他能选的只有明代的制度。

  明代的制度,总体又分为朱元璋和朱棣的两套制度,朱元璋的制度明显是强人制度。

  如果皇帝没有朱元璋那种每天理政四百多件事情后,还能回宫造小人,随后睡两个多时辰就起床继续理政的精力,那他这套制度便会有着极大的缺陷。

  要知道与朱元璋做相同事情的李世民只活到了五十岁,而朱元璋活了七十一。

  这种精力强人设计的制度,只有同样是精力强人的皇帝才能玩得转,所以刘继隆并不考虑朱元璋的那种制度,甚至对于朱棣留下的制度,他也并不喜欢。

  他所想的,还是以朱棣时期的明代制度为主体,将问题极大的卫所制、五军都督府和兵部制度,以及藩王、户部财政不集中、官员俸禄折色等问题打上补丁。

  至于内阁和军机处,这两个制度虽然相差很大,但最开始都是类似于顾问机构的制度。

  明初内阁只是皇帝的顾问,没有任何权力,但随着宣德以后的皇帝不喜欢处理政务,加上皇帝开始让六部尚书担任阁臣,这就让内阁官员有了内阁、尚书两重身份,权力自然就大了。

  尤其是宣德以后,内阁拥有了票拟权力,又联合六科掌握封驳权,内阁的权力便大的有些不像回事了。

  同样的,军机处最开始也只是当个皇帝顾问的机构,但从同治向后开始,军机处也就开始渐渐向宰辅机构演化了。

  军机处虽然没有封驳权,但军机大臣在清代后期也常常选择搁置来摆烂,本质上都相差不大。

  说到底就是王朝到了后期,各衙门权柄极重是正常的,制度定的再好,但毕竟人亡政息。

  朱元璋与雍正又怎么想得到,起先只是个类似于顾问的机构,会渐渐发展成为权柄极重,甚至对皇帝反客为主的机构?

  思绪此处,刘继隆提笔将自己所设想的制度一一写在手中文册上,整个延光阁内除了风声,便只剩下了他的落笔声。

  在他构思新朝制度的同时,江北十五万汉军却在高歌猛进。

  陈瑛率先攻入安、郢二州,王式所率军队接连拿下大别山八关,东边的陈靖崇也终于进入舒州境内,长驱直入。

  面对四面都是敌军的局面,只有五万军队的梁缵显得独木难支,他开始收缩军队于黄陂、黄冈、汉阳、皖口。

  在他的全线收缩下,汉军不断追击占领诸州。

  待到十月初,江北八州只剩下梁缵所收缩的这四座城池还在坚守,而他的收缩也渐渐出现了成效。

  由于江北八州百姓早就被高骈迁徙前往了湖南,因此汉军深入八州后,渐渐的开始感觉到了后方粮草转运不顺,只能加大对后方民夫的征募。

  双发一时间僵持起来,而身处江东的高骈却已经趁势拿下了无锡、苏州、湖州,此刻正在与宋威、董昌联军隔着浙江(钱塘江)对峙。

  “这群鼠辈,难道以为退往浙东,吾便拿不下他们了吗?”

  浙江西岸,高骈观望着浙江东岸的联军军营,再看向浙江江面那大大小小数十艘战船,面色沉思,似乎在想着破敌之法。

  在他寻思的同时,高钦火急火燎的赶来,顾不得高骈此刻在沉思,连忙道:“阿耶,西边急报!”

  他递出三份急报,分别来自鲁褥月、梁缵、蔡袭三人。

  “叛军连续攻占我军黔中、思州,如今两军对峙于费州境内。”

  “江北八州已经失陷大半,仅剩四座要城还在手中。”

  “南蛮入寇安南,蔡袭请援。”

  三份急报,分别来自不同方向,高骈皱着眉将它们尽数看完,随后才整理了一番思绪,继而吩咐道:

  “敕令鲁褥月,若是费州、夷州均坚守不住,那便立即早早迁徙百姓南下矩州。”

  “敕令俞公楚,以其率军二万驰往黔东诸州驻守,莫要让叛军入寇湖南。”

  “敕令梁缵,若杀伤敌军甚众,则事不可为而渡江撤往湖南,驰往黔东驻守。”

  “敕令高杰,以水师接应梁缵,随后封锁长江,逼刘继隆水师现身!”

  刘继隆的水师迟迟不曾现身,这让高骈有些摸不准,尤其是鲁褥月和梁缵的军报中所提到的叛军妖术。

  他可以断定,如果那种妖术真的类似于投石机那样,能使铁球命中城墙,那肯定也能命中舟船。

  想到这里,高骈继续看向高钦:“敕令给高杰,令他告知水师诸军,小心防范梁郎军报之中所提到的那种妖术。”

  “是!”高钦果断应下,随后转身赶回牙帐,将高骈的敕令尽数发往各处。

  在他发出去敕令的同时,高骈则是观望以水师护卫浙江,试图将自己挡在浙江西岸的宋威、董昌所部。

  二人既然已经归顺了刘继隆,那必然会负隅顽抗到底。

  自己麾下的水师都在江夏和皖口,现在没有水师可以来与之来浙江交战。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沿着浙江前往中上游,利用水师只能在下游作战的情况,在上游渡江前往浙东作战了。

  想到此处,高骈对左右吩咐道:“留兵五千在此驻扎,令孙儒率军二万,沿着浙江攻向睦州,等待睦州告破后,便集结兵马进攻浙东余下的杭、越、明三州!”

  “末将领命!”孙儒不假思索应下,眼底却闪过几分盘算。

  半个时辰后,随着孙儒带兵赶往富阳,高骈则是看向身后的将领:“江西的三万新卒都调来了吗?”

  “已经在江东各州驻扎。”将领们的答复让他稍稍心安几分。

  “淮南的李阳春还没动,他手中起码还有一支水师和两三万兵马,不可忽视。”

  “若是他渡江南下,便立马令皖口水师沿江而下。”

  “是!”左右将领各自应下,高骈则满意返回了自己的牙帐。

  在他返回之余,浙江东岸的杨行愍在看见高骈调兵出营,沿着浙江上游而去时,他便暗叹糟糕,于是对身旁的李神福道:

  “传令给睦州的宋使君,高骈以大军沿浙江往睦州而去,令他早做防备。”

  “是!”李神福果断应下,并派快马往睦州赶去。

  高骈本就要想着吃下他们,尤其是如今在得知他们归顺了刘继隆后,吃下他们后再与刘继隆交锋的心思就更重了。

  杨行愍有些叫苦,忍不住转头看向袁袭:“先生,淮南的官军到底什么时候渡江?”

  面对他的询问,袁袭也暗自盘算起来,过了片刻后才说道:

  “若是某所想不错,朝廷必然已经在强攻其余各处,逼高骈回防。”

  “若高骈回防,则淮南立马出兵江南,占据江东后多面夹击高骈所部叛军。”

  “眼下高骈执拗讨平我军,我军必须得撑到高骈撑不住才行。”

  袁袭这话令杨行愍有些烦躁,这是源于情报缺失的不自信。

  倘若他知道黔中道岌岌可危,江北八州只剩四座城,那他便不会如此担心了。

  在杨行愍担忧自己处境的同时,与江东隔江对峙的扬州衙门内,李阳春站在沙盘前面不改色,而堂内则是站着刘松、谭凯、邓俨及七八名都尉,二十余名别将。

  别将之中,葛从周、张归霸、张归厚等人十分显眼,只因为他们相较来说十分年轻。

  “殿下让我军等待高骈撤军后再渡江南下,以求两面开花,但这高骈看样子是不讨平宋威、董昌决不会走。”

  “以我军谍子所探明的消息,高骈应该是从江西调遣了数万大军驻守润州、常州来防备我们。”

  “他们的水师驻扎在皖口,距离此地不过六百余里,皖口水师只需要三天时间便能抵达扬州与润州的江段。”

  “三天时间,以我军如今所掌握的舟船,倒是可以将三万大军尽数运往江南,但高骈不撤,我军便要面临与皖口水师争斗,甚至被切断补给的问题。”

  “若是枯坐此地,则恐怕会见证董昌、宋威败亡。”

  “这件事,必须知会殿下。”

  李阳春将他们面临的局面说出,他还没有自信到以三万大军背水一战去和高骈所部的七八万兵马争斗。

  若是胜了还好,可若是败了,他便是朝廷的罪人。

  是坐视董昌、宋威被灭,还是背水一战渡江南下,这个抉择只能由自家殿下来决定。

  这般想着,他便令人派出快马前往了江陵。

  与此同时,洛阳的李商隐也收到了刘继隆的手书,他忐忑不安的将手书打开,但随着手书内容展开,他的表情却从忐忑变得呆滞,最后露出无奈的笑容。

  【与义山书:今日得书,欣庆无已;不睹芝仪,瞬逾载许。】

  【知进达疾笃,忧心如灼;然览义山手札,便知必有宵小构间,使君不安。】

  【某今总戎前线,后事尽委进达与君,纵疑天下,岂疑义山耶?】

  【若复有摇唇鼓舌者,听君捶杀之,勿论其罪。】

  【乾符三年九月初十,牧之再拜。】

  面对字句简短,却处处为自己着想的手书内容,尤其是末了刘继隆对自己的自称,李商隐原本积藏心中的担忧,瞬息间荡然无存。

  “能让殿下如此的,也只有高相和阿耶了。”

  李衮师在旁边羡慕的看完这封手书内容,不由得感叹起来。

  李商隐虽然比较沉稳,但听他这么说,还是不由得显露出几分骄傲。

  “某奏表中并未提及什么,殿下却能看出某之担忧,继而开导。”

  “如此说来,却是某自己有些杞人忧天,小看殿下气量了。”

  李商隐唏嘘说着,李衮师听后却摇摇头:“若非旁人挑拨威胁,阿耶怎会如此?”

  “只是现在有了殿下手书,阿耶也不必再担心那些宵小之了。”

  面对李衮师将张瑛等人说成宵小,李商隐个人并不赞同,反驳道:

  “张郎君等人所言,并非挑拨,只是在提醒于某罢了。”

  “自某入政事堂以来,汝也都看见了,那些旧臣皆来往于此处,无非就是想要某念在宗室关系上,继续扶持大唐罢了。”

  “只是他们也不曾想,若非殿下,某至今恐怕还只是节度衙中微末官吏。”

  “大唐如此待某,某为何还要扶持大唐?就因为区区血脉吗?”

  李商隐知道那些旧臣是什么心思,张瑛所担心的,无非就是李商隐自找麻烦,甚至担心李商隐被策反罢了。

  只是李商隐早就看开了所谓血脉,甚至乐于见到大唐倾覆,改朝换代。

  想到此处,他目光看向李衮师:“户部的图籍文册送上来了吗?”

  “刚刚送到。”李衮师将户部秋税的文册端到了李商隐面前,放下后与他说道:

首节 上一节 967/9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氪金变强?开局攻略甄家!

下一篇:太平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