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131节

  他估计还以为缅军不可战胜,听到白象王的命令,就赶紧过来捡便宜。

  王,出动大军干掉他吧,咱们需要一场大胜。”

  郑信哈哈大笑,“子布说的对,咱们正好痛打这个什么也不知道的蠢货,希望他军粮多带点,能帮我们解决一点粮食问题。”

  “大人,如果要打土瓦之军,苏基将军他们就有用处了,还请王让儿臣把他们带在身边。

  战胜曼基玛罗耶之后,还可以将丹那沙林和土瓦都纳入暹罗版图。”

  听到莫子布这么说,郑信惊讶的瞪大了眼睛,他当然知道孟人和高棉人的联系,莫子布也向郑信报告过苏基将军把两个女儿献给他的事实。

  郑信还以为莫子布有把这两个地区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甚至让他们遵从高棉王号令的意图呢。

  “到时候,土瓦的披耶,就让阿松去担任吧。”莫子布继续说道。

  阿松是郑信堂兄的儿子,他的亲侄子。

  郑信沉吟了片刻,笑着说道:“不用,阿松还年轻,难堪大任,给诗诗吧,让土瓦百姓尊她为女王。”

  莫子布笑嘻了,当即单膝跪地,“儿臣谢过王上赏赐。”

  土瓦给诗诗,与给莫子布有一点差别,但差别不大。

  。。。。

  莫子布走后,郑信身边的暹罗贵族乃赛对郑信说道:“昭,披耶安戴的领地是不是有些太大了。”

  郑信没有回答,转头看着身边的通,“你觉得呢,通?”

  通现在,很想把自己弟弟刍知的另一条腿也打折。

  “安戴的封地虽广,但都是不易统治的地盘,披耶又屡立功勋,并无任何不妥。”

第152章 傻里傻气的受害者

  莫子布猜的不错,土瓦领主曼基玛罗耶根本不知道第三次清缅战争的具体。

  他得到的通报是,白象王又在北面大败清王朝的军队,杀死了超过五万名清国士兵,已经将侵略者赶出了国土。

  得益于这些年贡榜王朝飞速崛起的神迹,在一般缅人甚至是官贵族官员眼中,白象王在他永不停歇的征伐中获得一场场胜利,已经是极为稀松平常的事情了。

  所以曼基玛罗耶根本没怀疑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只是对战果有一点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按照曼基玛罗耶的估计,杀死五万肯定是胡说,但杀死一两万,取得大胜还是没问题的。

  按照这种理论,曼基玛罗耶收到白象王让他挺进暹罗地区,侦查暹罗复国军动向的要求之后大为惊喜。

  这个蠢货还以为是白象王看他恭顺,要奖赏他,让他也去暹罗地区劫掠一番呢。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家伙也是个孟人。

  不过他不是抵抗派的孟人而是融合派,主张孟族融合到缅族中去,哪怕是当个二等公民也无所谓。

  历史上孟人从一个大族,到后来只剩下了百来万人的小族,曼基玛罗耶这种人出力很大。

  许多孟人,起码是几百上千万这个数量级的,融入了缅族之中。

  所以,曼基玛罗耶才会以为这是白象王的赏赐,是奖赏他们这些融合派的。

  当然,苏基将军也是融合派,只不过比起曼基玛罗耶这种毫无底线的,苏基将军还是相对警惕一些。

  苏基将军现在也老实了,因为他下面的军官,已经按照孟人的传统,跟莫子布饮了盟誓的酒,在腿上纹下了效忠莫子布的老虎纹饰。

  孟族人很喜欢纹身,纹身对他们来说也有很特殊的意义,比如这种集体纹上一种图案的,就跟日本人流行写效忠书一个意思。

  此外,莫子布在大军出发前,还专门把四千孟人带到昭披耶河边,举行了浴佛节。

  这个节日对于孟人来说,非常重要,或者说对于缅孟傣佤这些西南少数民族,都很重要的。

  孟人被俘虏之后,除了担心生命以外,第二担心的,就是他们不能参加浴佛节。

  而莫子布满足了他们这个愿望,同时专门让河仙金顶寺的高僧赶来,为孟人举行了浴佛节仪式。

  孟族与高棉族语言、文化风俗都相近,有了这个仪式,使得莫子布和这些孟人士兵们建立了初步的信任。

  不过莫子布知道,这些的效果,从来就是个安慰而已。

  只是表明莫子布愿意善待他们,真正要他们听话,还得靠莫子布自身实力。

  此外,莫子布也知道了当初苏基将军派来五六千人还打不过他的原因了。

  因为当时的南大营中,除了少量精锐和骑兵是缅人的以外,其余都是各族征发来的,甚至还有泰奸军队。

  当时莫子布将缅军精锐的火枪兵团和骑兵击溃以后,苏基将军就打不下去了。

  因为孟人的战斗力,远比缅军低,他们只是更擅长操弄舟师而已,苏基将军也是因为这个,才拿到了一方主帅的官职。

  。。。。

  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三月末,郑信率领八千军队,向西进发,准备抵抗土瓦领主曼基玛罗耶的军队。

  莫子布照样作为前锋与陈联、黄真搭档,率军两千五百作为先锋。

  一向跟着莫子布的坤阿拍耶勃底则被郑信带在了身边,作为他的近卫火枪手团。

  此时的郑信集团,仍然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在接纳了大量难民之后,各将统帅的士兵数量都有下降了不少。

  窘迫的军粮供给也使得郑信无法抽调太多军队,因为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平日里不操练,一个士兵每天一斤半米也能活。

  但要是行军打仗,需求量基本要翻倍,还得配给鱼肉、咸肉、荤油等。

  所以郑信没法出动太多的军队,就这八千人,还是咬着牙上的。

  而此时,土瓦领主曼基玛罗耶也已经到达了暹罗的北碧府。

  北碧府和与之临近的叻武里府,尚有缅军两千余人,曼基玛罗耶率一万两千人到达之后,总兵力差不多有一万五千人左右。

  “曼基玛罗耶这人如何?”莫子布问着身边的苏基。

  这次莫子布把苏基和他儿子德楞,以及孟人精兵军官带上了几十个,就是因为他们熟悉曼基玛罗耶。

  “这是个毫无廉耻的小人,当年沙廉之战他就站在了缅人一边,最擅长的就是溜须拍马。”

  苏基还没回答,他儿子德楞却咬牙切齿的抢答了。

  话音尚未落地,其他跟着的孟人,也是一副愤怒和兴奋夹杂的表情,纷纷开始痛骂。

  “曼基玛罗耶是我们孟人的叛徒,但并不算是什么人物。

  他能当上土瓦领主,主要是因为他们家族乃是土瓦豪强,同时他又毫无底线谄媚白象王的结果。”

  苏基则十分冷静的说道,他不像德楞这些年轻人,没有那么多的善恶观感。

  在他看来曼基玛罗耶的选择无所谓对错,相反至少到目前,还很正确。

  莫子布心里也有底了,只要曼基玛罗耶不是一个英勇善战的领主,那么己方用八千精兵去打一万多缅军,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加快速度行军,天黑前赶到万公村,做好防御准备!”

  。。。。

  万公村距离叻武里城十五公里左右,处于叻武里府最大河流夜公河(湄空河)的水面最狭窄处。

  因为此处河面最狭窄,所以河面架有在暹罗极为少见的石桥两座,远处还有一些小木桥,是夜公河上最重要的交通要道。

  同时,这个村子也是北碧府到叻武里府的必经之路,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莫子布一路强行军赶到万公村的时候,并未发现缅军进驻的迹象,同时,村子里的人也早已逃散一空。

  这在南洋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南洋各族在面对侵略时,最常用的一招就是躲。

  躲到沼泽和雨林深处去,这样侵略者就找不到人,自然就很难盘踞下来。

  他们会在沼泽和雨林中依靠老天爷提供的食物强行消耗对手,直到敌人实在觉得无利可图撤退为止。

  此时不但万公村没了多少人,就是叻武里府也基本没人,缅军是搜刮不到多少物资的。

  同时,土瓦也不是一个特别富裕的府,曼基玛罗耶率一万多人翻山越岭而来,后勤的压力一定不小。

  所以,莫子布判断只要自己守住了万公村,就可以逼迫土瓦军队不得不上来进攻。

  于是,莫子布立刻将带来的少量野战炮部署到了村中几个关键位置,然后放弃了靠近河口的一些地方。

  缅军在夜公河上有一支小型的内河舰队,莫子布则只带了陆军,水师留在了吞武里与郑信的大部分一起来,所以他此时没能力,也没必要去掐住水路。

  忙活了大半个晚上,安排好了明暗哨,莫子布只睡了三四个小时,随后就被黄真给叫醒。

  缅军到了。

  莫子布登上村中寨楼一看,远处铺天盖地的军队已经开始合围村子。

  他们身着黑白两色的服装,看起来相当整齐,视线所及至少有六七千人上下,远处还在源源不断的赶来。

  但只看到了几十头战象,没见到多少火炮。

  “让王无病带四百燧发枪手、一百重火枪手前出列阵。

  武文勇带三百刀盾手掩护让.雅克上卫的炮兵,去试试这些土瓦人的成色。”

  收到莫子布的军令,王无病立刻带领义从团三个连与黄真的两百火枪手出战了。

  武文勇也掩护着四门八磅野战炮分列在燧发枪手左右两侧,做好了掩护和出击的准备。

  土瓦领主曼基玛罗耶是个黑胖子,他坐在一头巨大的偏棕色战象上面,看到王无病等八百余人出村前来挑战,他眉头一皱。

  “不是说万公村没有多大,华军没有多少人吗?他们怎么敢出来挑战我的大军?”

  旁边的几个心腹领主纷纷大笑回答道:“白象王福佑,这是佛祖在庇护主上啊!

  华军不知我土瓦勇士的厉害,如此无知的出城挑战,正是我们解决他们的好时机。”

  曼基玛罗耶听完眉头顿时舒展开来了,他展颜一笑,两腮的黑肥肉都在颤抖。

  “那就太好了,将军们,出动三千人,击垮他们。明日就进兵吞武里,这一次我们要抓五万暹罗奴隶去为我们耕种。”

  阵阵象鸣传来,土瓦军以六头战象为先导,火枪手零散的散布在战象两侧,火枪手的后面,就是大量拿着单刀的肉搏兵。

  这些家伙还在几百米远,就开始不断发出各种吼叫为自己打气,战象也在这个狂热气氛下被感染了。

  象奴把用精白米蔗糖制作的饭团不断喂给战象的同时,它们也兴奋的发出了阵阵嘶鸣。

  看起来.,看起来不像是人在进攻,是特么一群动物在发冲击。

  土瓦人没有多少燧发枪,以他们可怜的财政能力也不大玩得起。

  自从孟人失去了沙廉、仰光、勃固和毛淡棉之后,就一直处于穷困中。

首节 上一节 131/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