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245节

  同时,在东门护城河的源头,海军战舰也掩护着大量的民夫作业。

  他们一边把来水的源头堵住,一边从两侧挖开许多小沟渠,将护城河里面的水排向香水河。

  黄五福身着便装,亲自来观察兴唐军的进攻,看到那位拥有大量水师战舰的莫五还是在用传统的方式攻城,心里顿时安稳了一点。

  黄廷宝则有些焦虑,他看着黄五福说道:“阿爸,按照这个速度,南贼最多只需要十五天就能填平护城河,并且在城外垒出足够的土山。

  那样的话,南贼爆破兵就可以轻易炸开城墙,并且火炮能居高临下炮击城内。

  我们恐怕很难在顺化城内与他们巷战,这毕竟是他们的地方。”

  黄五福看了黄廷宝一眼,他这养子勇则勇矣,也能聚拢人才,但是谋略和眼光上还是差了很多。

  是以黄五福摇了摇头解释道:“战场不会在这里,顺化得失根本无关紧要,就是现在吃下的阮氏领土完全吐出去,也不是不可以。”

  黄廷宝有些懵,“阿爸,占领顺化,灭亡阮氏,可是多少代府僚国主、大王都没能完成的壮举,怎么能轻易放弃呢!”

  黄五福脸色暗沉,看着远处不停呼号进攻的兴唐军摇了摇头,“什么功绩伟业,什么富土良田,守不住就什么也不是。

  南贼实力不容小觑,不大量杀伤他们,将来一定会成为比顺化阮氏还要难以对付的敌人。”

  说着,黄五福带着众将退回指挥所,在草纸上写写算算了起来。

  “我观南贼这十日用兵,累计出动民夫最少三万人,大小火炮百门以上,战舰三十余艘,行伍旗号十七杆,兵卒也有万人上下,主力应该是尽在此处了。”

  阮有整却摇了摇头,不是特别赞成黄五福的判断。

  “南贼此次出兵,水陆预计战兵万人,回良按两倍算,约两万人。

  民夫大约与此数相当或者略高,总计应该不到七万人,要是再多,莫五的军粮,就该接济不上了。

  由此观之,南贼应该是分立俩营,一主一辅,但何处是主力,目前仍然不能下定论,因为南贼可以用偏师充填大量民夫装作主力。”

  阮有整这么说的原因,乃是因为黄五福的作战计划是先让兴唐军顿兵于顺化坚城之下。

  等到为了攻坚师老兵疲之后,再让郑森亲率的主力南下,以养精蓄锐的精兵,打莫子布的精疲力尽之兵。

  而此时的顺化城中,黄五福所带的三万五千大军,因为军粮的原因,遣回北河五千,为了剿灭黎维密,又让黄廷体带走了一万五千。

  留在顺化的,只有一万五千人,只凭这些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击败莫子布的,所以必须要与郑森的大军夹击才行。

  那么这样一来,就必须要弄清城外的兴唐军是不是主力。

  不然他们在这跟兴唐军的偏师玩砸核桃的游戏,然后让郑森所率的郑军主力被兴唐军主力逮住,那就胜负难料了。

  是以听到阮有整的判断,掌握着骑兵的丁锡壤就站出来说道:

  “南贼有一支数百人的精骑,一直遮蔽着东面近海区域,我们的哨骑无法靠近。

  少量的哨探只能远远看到确实有南贼的营寨,但无法靠近侦查。”

  黄五福皱起了眉头,这就是放纵士兵劫掠后的最大后遗症,郑军亮出屠刀之后,顺化南北的人心完全扭转。

  这导致与郑军合作的人大幅度减少,而郑军是北人,无论是装束还是口音,都跟广南有所区别,根本无法通过兴唐军的盘查。

  是以就是哨探,也只能远远看上一眼,无法靠近。

  思考半晌之后,黄五福把手一摆,看着黄廷宝说道:“只看填平护城河的速度和火炮数目,城外南贼应当是主力。

  不过为防南贼使诈,还需要试探一下,才好确认,

  阿宝,你带五千精兵尝试出门驱赶一下,分数天多与南贼交战,不求战果,但一定要试出南贼军的战力。”

  在黄五福看来,要确定城外的兴唐军是不是主力,直接与之作战,打上一打,才是最好的办法。

  是精兵还是偏师,一打就知道了。

  兴唐军大营,黄五福的操作,实际上已经被莫子布以及他的参谋军官们给大概猜到了,而莫子布也确实在做局欺骗黄五福。

  中校参谋长莫正存拿着厚厚一叠的分析报告,正对着参会的将军们侃侃而谈。

  参谋之职,自唐末设立后一直都有,而莫子布此次从法兰西得到了大量基层军官,不但帮他搭建起了兴唐军的框架,更有大量专业近代化军官,为莫子布搭建起了成熟的参谋体系。

  当然,中国古代的参谋体系也是非常成熟的,哪怕就是清军中,参谋、赞画、文书等也是一应俱全。

  只是莫子布这草台班子无法搭建起中式的参谋体系,所以就干脆用法兰西式的。

  “我们搜寻了近一百年来南北之战的资料,普遍显示阮氏广南国能出动的兵力,在一万五千到三万五千之间,征发的民夫应该约大于此数。

  因此目前布置在顺化城外的军队是合理的,黄五福一定会把他们当成主力。”

  莫正存说着,指了指顺化西北的香茶县,“而目前收到的情报显示,郑主的大军算上民夫不少于八万人正在向南。

  虽然他们同样有骑兵遮蔽,但顺化百姓心向我们,许多人主动在北郑大军靠近前,就南下为我们通报情况。

  因此,参谋司判断,郑军会走香茶县,然后通过天姥古道进入顺化,或者在香茶县停留,等到我军疲惫了再进攻。”

  整个越南的地形呈长条状,未被开发之前,很多地方算不上好,比如顺化周围就是如此。

  此时顺化的东北面,是巨大的谭江潟湖,后世虽然被改造的不错,还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

  但是在此时,谭江潟湖还是半咸水区,涨潮时倒灌形成巨大湖泊,退潮时成为近海的沼泽淤泥地,周边道路狭窄,不适合大军通过。

  西北是延绵高山,只有通向顺化城西天姥寺的天姥山要低矮一些,因此修建有古道,是历来进入顺化的主要道路。

  这郑军只要不是傻子,就肯定会选择走天姥古道。

  陈联笑着说道:“黄五福虽然是北河宿将,但他并不知道我军全部实力,是以按此前阮氏来计算,顺化城下这三万多人就必定是主力了。”

  陈光耀也笑了,接口说道:“但实际上,我们兴唐幕府背后有嘉定千万富庶之田,暹罗也多产米粮,我们还有大海船帮助运输,因此根本不缺粮食。

  别说目前这十二万人的规模,就是再多五万,也能养得起。”

  莫子布也眯着眼睛笑了起来,这就将是黄五福和北郑将会失败的最大原因。

  因为黄五福等久在北河,根本不知道嘉定现在已经开发的很不错了,粮食产量已经远超以往。

  他们更难以想象莫子布之前对郑信做出了多么大的支持,立下多么大的功劳。

  莫子布和郑信之间,绝不是简单的翁婿关系,所以郑信一定会倾尽全力帮助莫子布。

  所以表面看,莫子布只不过是广南阮氏最后的武装力量,但实际上,除了精兵基本在黄五福的估计范围之内以外,其余都远远超出了黄五福的预计。

  可以这么说,在后勤方面,莫子布远不是一个广南军阀的规模,而是整个南方最精华的汉人势力,暹罗郑氏和嘉定明香人在支持莫子布。

  黄五福按照以前广南的实力来估算莫子布,认为他最多能承受七万人的动员规模。

  但实际上莫子布动员了十二万人,且在暹罗大米不断无偿被运来的情况下,莫子布甚至还可以再养五万人。

  而有了充足的人力以后,莫子布足足在顺化城外摆了四万人,其中包括精锐的武定团,以及唐山镇的客家第二团,一共五千战兵和回良人辅兵。

  同时,城外的三万五六千民夫中,真正作为民夫使用的只有两万人上下,其余都是假扮的士兵,用以欺骗黄五福。

  “好,任务基本完成,我猜黄五福应该想要出城亲自检验一下我军成色了。

  各团抽调一个连去到顺化城外,归陈成山指挥,等到完成任务之后,立刻归队。

  各团千总注意,明日停止操练修整队伍,准备开拔往香茶县,我们占住县城堵住郑军,先打郑森,再打黄五福。”

  果然,就在莫子布下达命令后不久,双方在例行每日‘攻防演练’的时候,黄廷宝突然率五千余郑军出城。

  陈成山早有预案,甚至还装作应对不及的样子被击退数里。随后陈成山集结军队,与黄廷宝分四天展开了三次小规模交战。

  交战之时,兴唐军各团的认旗基本都出现过,且主力连队的战斗力相当不错。

  黄廷宝出城的五千人在三次交战中,战死两百多,伤者近千,被几度打的需要缩回去整队才能保持战斗力。

  兴唐军则前后出动接近万人,死伤也在千人上下。

  黄五福则每次都亲临城头观看,见兴唐军展现出了他们一贯的铳炮犀利,战斗力在不出动骑兵的情况下略高于自己这方,于是完全放心下来了。

  且被俘虏的民夫,也供认出了好几个团的番号,与黄五福了解到的情况差不多。

  到了这时候,如果有人告诉黄五福,在兴唐军一千人中,只有一百五十战兵,其余全部混搭回良人甚至民夫,黄五福也不会相信了。

  开什么玩笑,一支只有百分之十五主力的军队,怎么可以拥有七成火铳装备和二十多门野战炮,以及大量大口径攻城炮,还能在战斗力上略胜郑军一头。

  这样的军队,在黄五福的认知中,是绝对不会出现的。

  腊月十五,距离春节只有十几天了,黄五福的报告送到了郑森的面前,随后郑军开始加快速度南下。

  而在郑森动身的同时,一封密信也送到了莫子布的案头,莫子布看完之后,立刻就将之烧毁。

  随后他转头看着裴得宣说道:“此战若是得胜,你裴氏居功至伟,未来北河中,裴氏当为第一大族!”

  昨天从上午就开始喝,到下午就基本断片了,醒来已经是半夜,现在二十多岁的年轻一辈太能喝了,喝酒跟喝水一样,甘拜下风。

第260章 抽象的郑森

  虽然已经得到了黄五福的通知,郑主郑森也知道了全盘的作战计划,但郑军的行动速度,仍然非常缓慢。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郑森并没有带大军出击的经验。

  而他受到的帝王学教育,又使郑森相信,统带这样的灭国精兵时,权柄不能操持在他人手里。

  是以,郑森在无法完成指挥大军的情况下,又没有指定一个合格的指挥官,而是要求各军督领、统领都直接听命于他。

  这使得整个郑军完全失去了统合,前中后三军完全各行其是,表明上都在听从郑森的指挥,但实际中却是各玩各的。

  其中作为先锋的前军黄廷体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没怎么做,四处抢劫,祸害躲藏起来的广南百姓却是一把好手。

  郑森严令黄廷体每日行动不得少于四十里,但实际上每日只走了二十多里,至于大军主力就更慢了。

  而中军清化阮潘和山西段阮俶部互相不合,一路上吵吵嚷嚷甚至互相敌视。

  而他们作为外镇镇兵统领,又同时对护卫郑森的三府军不满。

  因为一路而来,由于缺少成熟的供应体系,大军的给养一直是紧巴巴的。

  但护卫郑森的三府军却有极大的特权,粮草一直是优先供给他们,这自然让清化和山西的镇兵们大为不满。

  他们看不上这些自诩帝王羽林的三府军,而三府军,也看不上这些外镇的穷棒子兵,互相之间甚至闹出了小规模的火并。

  之后清化兵和山西兵抢不过三府军,就干脆把要送到前军给养给截留了。

  这边黄廷体还在快乐的带着手下士兵‘打野’呢,烧着杀着,抢着掠着,突然粮草没送上来。

  这还能忍?

  作为黄五福的养次子,黄廷体自小除了他兄长黄廷宝和养父黄五福那是谁也不服,这亏他自然不肯吃。

  于是这位先锋将军根本不管前锋重任,竟然丢下八千大军,带着二三百心腹精锐跑到郑森面前大吵大闹。

  而郑森这个糊涂蛋现在才知道下面已经闹的不可开交了,不过呢,郑森作为国主还是有一定威信的。

  于是在他的调停下,各军督领、统领都找出了‘坏事’的捣乱分子加以严惩,然后大家一起‘和和气气’的吃了一顿酒宴,算是勉强把事情给摆平,把规矩也定了下来。

首节 上一节 245/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