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307节
吴时仕听到这话,睁开眼睛看着邓陈常,又看了看儿子吴时任和潘辉益,叹息着说道:
“我这两个儿子,于文学一道上,虽不敢称古来大家,但也是道中之人了,但只可惜其他方面,还如未醒事的孩童一般。”
说罢,他走到邓陈常身边,轻声说道:“我听说你颇为喜欢阿任的婢女紫竹,老夫做主了,日后就让紫竹在你身边做个添香的红袖吧。”
“父亲!”吴时任着急的叫了一声,他与邓陈常虽然是同学也算是好友,但并不算得非常亲近。
数月前,他带着婢女与邓陈常等同年聚会,邓陈常家贫用不起婢女又十分眼馋,向他索要紫竹,吴时任当然舍不得,于是当场就拒绝了。
结果没想到,父亲竟然要在此时把紫竹送给邓陈常。
不过吴时任做梦都想不到,历史上就是他拒绝并小小羞辱了邓陈常后,此人立下毒誓要混出一片天地,他从北河跑到嘉定,投靠了还被西山军打的满街跑的阮小强阮褔映。
十年之后,邓陈常以阮朝开国功臣的身份回到了北河,把吴时任和潘辉益押到河内文庙,当众鞭笞他们投靠西山朝之罪,并为泄愤,亲手活活把吴时任给打死了。
而这个时空,吴时任老奸巨猾的父亲吴时仕,敏锐察觉到了邓陈常身上不同于吴时任、潘辉益这种文人的一面,立刻开始消除隐患了。
邓陈常听到吴时仕这么说,顿时也有些不好意思了,他把手一拱,“小子前月无状,酒后索要至宝,还请午峰先生见谅。”
吴时仕摆了摆手,“我不是在见责与你,年少爱慕颜色,算的了什么毛病,此乃自然之道。
不过,老夫这个婢女可不能白送给你,小子,你来说说,这莫大王为何霸气?”
邓陈常听了这话,心里好受多了,他咳嗽一声,把声音放低了说道:
“这兴唐大王行事,晚辈琢磨已久,这绝不是一个胡乱出招的人,恰恰是个喜欢谋定而后动,没有万全把握,轻易不会出手的少年老贼。
他难道不知这南国脱离中原已经七八百年了吗?昔日大明强盛之时都做不到的事,他难道不知道有多难吗?
我看他就是知道有多难,所以才这么做!”
吴时任和潘辉益两文学家、史学家眨巴了两下眼睛,一副我还是没听懂的表情。
吴时仕则脸色更加沉默如水,哆嗦两下指着邓陈常说道:“继续,继续说下去。”
“晚辈思虑过昔日大明如此强大之时,本朝太祖大王为何还能成功,无它,只有四个字,‘畏首畏尾’而已。
想要剿灭,却不舍得下杀手,怕激起逆反而民变,于是只能小心翼翼,缓缓图之,结果就是越姑息,事情闹得越大。
如果当时大明有太祖大王那份狠心,顺我者生逆我者亡,杀的人头滚滚,十个太祖大王也被按下去了。
这仁德莫大王,看起来就已经吸取了这教训。”
说着,邓陈常摊开一副地图,指着南边给三人看,“午峰先生,达轩兄、谦受兄你们看。
仁德莫大王如今全有广南之地,已经收服了顺化的高门。
嘉定更是他明香人之地盘,为数不多的京人高门也早已投靠。
其南的暹罗王郑信,不单是莫昭的岳父,甚至暹罗国的建立,都有莫昭的极大功劳。
所以综合来看,莫昭已经拥有了顺化、嘉定、暹罗三块富庶之地,数百万百姓,其他安戴、嘉西等地,也早已不是蛮荒,单是产粮,就不在北河之下。
这使得他有了足够的资本,钱粮辎重和兵源都不缺,所以他才不会学大明那样贸然进兵占据,而是会把整个北河当成战场。
他现在这么公开发檄文,就是在挑选同道,让那些不肯跟他一道归于中原的人跳出来,然后在进军北河的时候,把他们找出来,全部处死。
这样,就没人能反对交趾归国了。”
我草!吴时任和潘辉益这时候才明白事情到了何种地步。
潘辉益喃喃的说道:“北河可有五百万民啊,这莫大王能杀得了这么多,这么多人都反对他的话,他还能进北河?”
“愚蠢!”岳父吴时仕忍不住骂了一声,“要是北河五百万人都是这样的硬骨头,我们南人早就以南打北,跑到京师当北人的皇帝了。
哪用杀光五百万,杀个十万八万,甚至只要三万五万,就足矣。
而且我看这莫大王,就没急着进北河,他有的是时候慢慢来磨,他已经做好把北河杀的血流成河准备了。”
说罢,吴时仕对着邓陈常一拱手,“贤侄,对于我们这些儒者来说,这可真是死生存亡之秋了。
我当助力贤侄南下一探究竟,若是莫大王确系如此,我等也有个回旋余地。
若是他进不了北河,我吴氏,也会保贤侄一个退路。”
邓陈常哈哈大笑,“世伯之见正合我意,晚辈不日就启程南下,且等我的好消息。”
第318章 南国英雄
“狗贼!”
东京,靖都王府,三十五岁的北河郑主郑森勃然大怒。
他将手中的名贵白瓷茶盏猛地扔到地上,双脚连跺直跺,直到把这茶盏踩成粉末还不解气,嘴里兀自喘着粗气。
“莫氏小儿,我誓不饶你!”
惹得郑森如此破口大骂,是因为莫子布把他给整破防了。
其中的关键,还不是莫子布说他祖上本是大明将领之后,反而认贼作父。
因为莫子布没有说错,郑氏开国之主郑检的祖宗郑可,确实跟大明有关系。
郑家自己说是郑可十八岁时,被镇守清化西京的大明将领看中,收为奴隶,后来又见他英武不凡,担心最后对大明不利,想要杀了他。
于是郑可逃走,转而支持黎利起兵,成为了后黎朝建立的九十三功臣之一。
但实际上,郑可生于1403年,他在1416年只有十三岁的时候,就参加了黎利的隆崖会誓,成为了安南叛军的一员。
这跟郑家自己说的十八岁时被明将看上等等,完全都对不上。
所以实际上,郑可的父亲郑倦死的很早,他四岁的时候,明军就收复了安南,随后派将官到各处驻扎。
郑母虽然是农妇,但姿容艳丽,被驻守清化西京的明将看中,纳为小妾,并把郑可收为了义子。
不过等到长到十一二岁,郑母因病逝世,他的义父明将卷入了太子与汉王朱高煦派系争斗,被牵连下狱送回京师受审,不能继续庇护他了。
而新来的明将根本不待见他这汉王系旧将的义子,对他们百般刁难,郑可于是就带着义父明将收揽的一般安南豪杰少年跑路,转投了黎利。
历史上后黎朝所谓的开国九十三功臣中,起码有两位数的功臣,是郑可这样的出身,或者干脆就是跟郑可一起去投黎利的。
所以说,莫子布骂他郑森祖上认贼作父,狼心狗肺,完全是立得住脚的,郑森也是承认他是汉人之后的。
所以真正让郑森破防的,一是莫子布骂他祖宗郑检是逆天而行的头号罪魁祸首。
尼玛的,这罪魁祸首,明明是你莫家投靠过的阮氏好不?
帮着后黎朝复国的最大功臣,特么是你那后妃阮氏玉琇的祖宗阮淦,不是老子祖上郑检。
二来,莫子布竟然亲自给他写了一封信,只有短短几十个字,其中称‘足下何德,可称为森?不若自去一林,改做郑木可也。’
这是骂他不配跟国姓成功叫一个名字啊,而且郑森还打听到了,莫子布把他长子的乳名,就叫做阿森。
去你妈的,郑森一想到这个,顿时就恶心的浑身难受,恨不得莫子布就在他跟前如这白瓷一般立成齑粉。
“主公勿忧,依臣看来,莫昭狂妄自大,取死不远矣。”
看到郑森如此失态,参从阮儼一边暗示内侍把地上打扫干净,一边走到郑森身边劝说道。
由于北河郑主实际上是霸府,是以这霸府下的幕僚长参从,就是国家的首辅,陪从则是阁臣。
阮儼知道,郑森此时看似是因为莫子布的话而破防,但实际上是心里害怕。
要知道自从顺州一战,郑森亲率数万大军被莫子布数千精兵突袭之后,三府军精兵几乎一朝丧尽,到现在也没恢复。
此时不单郑森这个主公怕莫子布北伐,下面的兵将也怕的很。
但事已至此,阮儼还是准备先给郑森把气打足,要是他这主公都觉得必败无疑,还怎么指望下边人有胆略和心气与莫贼决战呢。
“我南国,自吴先主破南汉以来,就不与中原一统,迄今已有八百年,八百年来,民心所向便是如此。
如今莫昭竟然发明教,教令天下,如尨之狺狺狂吠,使得南国之人都见识到了他的真面目,如此倒行逆施,安能不败。”
尨,指的是一种毛很长的狗,一般也代指营养不良的丧家之犬。阮老头还挺有文化。
“对!”郑森猛地点了点头,他本来最怕的,就是莫子布继续借用阮氏的名头,还是来找他打郑阮之战。
那样的话,就不是什么道统、路线之争,而单纯就是他和莫子布的恩怨,下面人会不会出力,甚至名义上对他早就非常不满的后黎朝景兴大王黎维祧,都有可能暗中使坏。
但是现在,这莫贼不但骂了他,连后黎朝的法统都一道给干翻了,还说黎朝太祖大王黎利是茹毛饮血,往来于泥淖之中,进出于林木之间的野人,就差没说是树林里的猕猴了。
打击面如此之广,简直就是在给自己递刀子。
想到这,郑森突然又觉得,这莫子布如此不智,把北河五百万人往自己身边推,又没什么好怕的了。
畏惧之心稍微减弱,郑森立刻开始细细读起了莫子布的教令北河军民檄文,俄尔轻蔑一笑。
“把这檄文传遍北河各处,让所有的儒生都要来参与批驳,让他们看看,莫昭这样的北人,是如何看待咱们南人的。
他们都成丧家之犬了,还以为自己是华夏贵胄呢。
哼,我等南人,岂用北人带我们家国归一,就算要归一,他莫昭难道全有北朝吗?没有北朝,还谈什么归一。”
郑森决定了,既然你要打舆论战,搞华夷之辩,那我就帮你加把火,看看你们这些两亡天下的北人,还有什么脸面,能玩出什么花样。
阮儼迟疑了一下,因为他觉得莫子布这道檄文中,很多还是有杀伤力的。
比如莫子布把越南各朝与南汉甚至南北宋这样的放到一起当成割据政权,而把大明视作大唐之后第一个大一统的汉家王朝。
这个提法,不单对北人杀伤力很大,对南人也是一样的,特别是目前在汉地又陆沉的情况下。
遥想上一次天倾,兴道王陈国峻发《谕诸裨将檄文》,号召岭南宋军对蒙元反戈一击,列举纪信以身代高祖死,豫让吞炭,申蒯断臂等事迹,以护名教,保汉家为名,可是牵动了好大人心的。
若不是陈朝自身实力孱弱,未必没有北伐的可能。
如今天下二倾,莫贼明香人出身,若是他举起兴道王这样的抗虏大旗,南国英雄难道就没有风闻景从的吗?
阮儼心里清楚,目前北河可不算什么王道乐土,不知道多少有才学的被压制在民间不得寸进,如果这些人被这套说法蛊惑,把莫子布当成了兴道王陈国峻,那就麻烦了。
而且南国的法理道统,都承接自北国,不辩论还好,还能套着一层京人甚至越人的皮,装作和北人不一样,可真要拿出来一条一条的辩论,搞不好要处处是破绽。
可就在阮儼这么一犹豫间,兴奋已极的郑森已经把什么都安排下去了,他还笑着对阮儼说道:
“毅轩先生,今日还早,不如我等一起入宫面见陛下,让他也知道一下莫贼的可恶,若是由朝廷直接下诏批驳莫昭的檄文,当事半功倍也!”
阮儼只能点了点头,他是知道郑森脾气的,兴头上来的话,十头牛都劝不住,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思路把事情干了才行。
不过阮儼还是知道深浅的,他看着身边的参从,也就是次辅阮伯麟说道:
“速去告知黄廷宝、裴世达前来,特别是黄廷宝,一定要让他亲自来,要护住北河基业,光有文的不行,一定还得要武事作为支撑。”
。。。。
接到参从阮儼通知的时候,黄廷宝还在东京东北的京北镇呆着,他在这里等待从广州回来的黄廷惠(阮文惠)。
上次顺化大败之后,靠着阮文惠下狠手杀了广南王孙阮褔旸,黄廷宝得以与千余北河精兵离开顺化,保存了三府军一定的元气。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