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357节

  然后走一路挟裹一路,用江南的金银财宝土地和美人,一路不要钱的赏赐下去,让各种嗜血的人渣都到军队中来,把普通老实的百姓当猪牛羊。

  让江南的百姓看到兴唐的旗帜,就跟看到一百多年前满清八旗兵的旗帜一样,吓得魂不附体,不敢反抗。

  再切断漕运,让山河四省的底层百姓全家饿的奄奄一息,使得满清在北面的统治区域跟地狱差不多,彻底丧失与莫子布掰手腕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拿下江南,才能短时间断绝满清的生机。

  但这是咱们真正愿意看到的吗?这么干了,莫子布是穿越回来改变历史的,还是回来把自己老祖宗杀光的?

  如果没有这样以江南为赏赐的操作,就不提满清还有没有战斗力,兴唐军最下面的士兵一个月拿你三四两银子,你一句话就要他们几千人在海上漂泊一千五六百公里,然后去完全陌生,不知道敌方实力的地方出生入死。

  资本家也没这么压榨的吧,士兵们不会觉得你是要派他们去送死吗?

  这是乾隆时期,不是五十年后人口大爆炸到大家都活不下去的时代,跟明末就差的更远了。

  乾隆时期还没到王朝末期,不能完全按照王朝末期乱世的行事规则来玩的。

  老虎写书呢,一直在尽量写实一点的,当然这是网络小说,我们可以把难度降低到六成,甚至打对折,但不能把难度降低到百分之二十吧。

  一个能厚着脸自称盛世的时期,管他吃糠喝稀还是怎么的,百姓还是勉强能活命的。

  而江南又是全天下最富裕的地区,百姓生活水平更高,你一两万人想直接就拿下,是不是太有点不把江南人当回事了。

  他们就是再不能打,江浙沪和半个安徽,也有七千多万人呢。

  以一两万兵,统治七千万人,这不是去打地盘,是奔着侮辱人去的,大家都是汉人怎么了?我们七千万江南人,凭什么让你两万老广来统治?

  哪怕就是二战法兰西老巴黎正白旗,也不会跪的这么快。

  所以在此时来说,莫子布不在灵魂和思想上触动他们,唤醒他们的民族意识,用一个开放的姿态去接纳愿意驱逐鞑虏的开明派,团结可以团结的,打击顽固不化和罪不可恕的,这江南怎么拿得下。

  人是要生存的,绝大部分人的要求,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每天的生存必需物资能得到保障。

  当人家这一切暂时还能得到满足的时候,指望一个反清复明就天下响应,那是绝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一通胡言乱语,可能有点不冷静还有些暴论,有些的不合理的地方,老虎也在反思。

  有人说活该老虎这订阅起不来,说实话,老虎也很想写那种偷听心声,那种建一所大学就搞定天下人思想,口号喊出来,振臂一呼就千万人抛家舍业百分百忠心给你干,手下士兵跟阿斯塔特一样嗷嗷能打还不知疲倦的书。

  因为确实很爽,也很赚钱,看着别人的热度和销量,老虎时常羡慕的眼睛都红了。

  可尝试写了一下,硬是觉得心里像堵着一样,说不出来的难受,看来老虎是赚不到这个钱了。

  当然,更多的问题,还是在老虎自身,最近的章节,我自己也觉得别扭,这之后,应该还是要继续写实一点的风格。

  老虎窃以为,在乾隆朝反清复明,与其说是驱逐鞑虏跟满清干,还不如说这是一个扭转,重塑整个民族气质的过程。

  满清不难杀死,难的是杀死此时人心里的满清。

  有的书友说兴唐军一慢,满清就要回血了。但他们能怎么回血呢?无非就是抬旗和办团练两种手段。

  这其实是好事啊,不用莫子布鉴别,满清就把人给拉出来了,到时候心怀民族大义,有眼光,识趣的,自然可以团结过来,死硬分子,抗拒时代的,正好把他们消灭。

  一路打下去,慢慢鉴别、瓦解、消灭陈腐的旧东西,为新势力提供舞台,重塑整个东方世界,使华夏不但恢复活力,还要成为整个东方的唯一领袖。

  这应该是一个很伟大的旅程,固然老虎的水平有限,可能很多时候写不出来那种感觉,也有些拧巴,但我尽力去尝试。

  所以还是希望书友们多多跟我提意见,咱们共同写好这本书。

  至于单纯情绪输出,四五十章就要干掉满清统一全国,那只能说咱们确实不在一个频道上。

  书友,我们这是无系统在半个盛世造反,不是在王朝末年参与吃鸡大赛,很多历史上相应的情况,不会出现在此时,更没有红警基地和双穿门。

  老虎只能是好好思考一下,在不能飞速搞定天下的情况下,尽量把爽点写出来。

  今天的更新继续稍晚一点,二合一七千字左右吧,老虎确实要继续理清一下思路。

  再次感谢大家的订阅,没有花钱的不是,不涉及人身攻击的情况下,咱们多多交流,感谢!

第369章 什么八旗天兵无敌,怎敌我上下齐心

  福康安还是太年轻了!

  他长于北地,不太了解南边的情况。

  在黄河以北,甚至是长江以北,靠着满清的残酷镇压,整个北方除了各种以白莲教形式出现的反抗势力,还能勉强在暗处生存以外,就没有其他汉族反抗势力存在的空间。

  其实也不是北方人不知道反抗,而是满清有组织有计划的基本摧毁了北方的宗族系统。

  这导致北方人底层百姓极度缺少团结起来的手段,唯一能聚拢人心的,就只剩下了玩地下宗教,反抗能力自然就被削弱了很多。

  但在南方不一样,越往南,满清统治力越薄弱,宗族势力不但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而且还比明代更加兴盛。

  因为在明代,底层百姓只需要面对来自汉族官吏的压迫,少了旗人这一座压在头上的大山,对宗族的需求就没那么强烈了。

  而在满清,压迫多了一重又无处申冤,自然就更需要找自己血脉亲人作为依靠,宗族于是就开始了大发展。

  这也是过了长江,在清代就很少有白莲教起事的原因,因为白莲教在当地打不过宗族,没等他们开始威胁官府,就被宗族给摁下去了。

  这个变化其实这也是西北快速绿化的罪魁祸首,没了稳定的宗族组织,西北汉人根本无法抵御天方教的一波波侵蚀,很多汉人都成了回回。

  至于太平天国,它实际上不是传统的中国地下宗教闹事,而是以客家人为主的百姓被逼到绝境后的决死抗争。

  所以当福康安带着上万人的队伍,从容自广州撤退,他还觉得决定下的非常果断的时候,气氛就开始不对了。

  他刚出了广州不久,福康安骑在马上,见到远处无数的老广不断出现。

  他们远远看着满清撤退的部队,脸上全是兴奋以极的表情,嘴里还大声喊着福康安听不懂的话语。

  广东巡抚朱珪也在跟着撤离的途中,福康安最初的想法,是在走之前洗劫一波广州城,尽量多带着金银财宝,武器粮食走。

  但朱珪劝阻了他,这家伙虽然是满清舔狗,但人并不坏,甚至还可以说有点正直。

  而且他也知道,要是让福康安洗劫了广州,这一万多人就没机会撤走了。

  你这可是大败之后勉强稳住形势,不是当年八旗南下征服的时候,还敢劫掠本地,不要命了吗?

  “那些南蛮子在说什么?”福康安终于忍不住了,指着远处颇有些肆无忌惮窥视的老广问朱珪,又有些遗憾的叹息了一句。

  “可惜了,咱们走之前应该把佛山的工匠带走,就算带不走,也该全部杀了他们。”

  朱珪人都傻了,佛山可是岭南第一钢铁重镇,光是城里的铁匠和铁匠学徒等就有五六千人,他们连子母炮都会打造,天知道藏了多少武器。

  其余依靠煤铁等手工业生活的人就更多了,起码有两三万丁壮。

  还杀光佛山人,哼,就咱们这点人,真要露出杀光佛山人的想法,绝对走不出广州城。

  心里嘀咕了几句的朱珪正要回答,一个广州驻防正白旗的佐领跑了过来。

  驻防八旗他在广州驻扎了一百多年,还是有些旗人能听懂粤语的。

  这个叫做关德保的佐领抹了抹头上的冷汗,有些尴尬又很焦急的对福康安说道:

  “大人,这汉人在说鞑子确实败了,鞑子确实败了。”

  雾草!

  福康安和朱珪悚然一惊,这尼玛可不是什么好话,听着要上来打一波似的。

  “走,快走,加快速度,退到韶关才准休息。”福康安立刻忘了刚才还在因为没有把佛山人杀光的遗憾,焦急的率领队伍赶紧北撤。

  。。。。

  广州城北七十公里处,清远县。

  福康安马上就会感受到什么叫做宗族势力的恐怖之处了。

  因为此时的清远县,陈姓占据了八成以上,而且祖先全部是从闽北上杭迁过来的客家人。

  虽然分了三四个宗祠,但一笔写不出两个陈,有事的时候,还是非常团结的。

  这地方号称县官的鬼见愁,因为出了衙门,满街满城甚至满山遍野都是姓陈的,全是一个或几个家族,连下面的衙役大多都姓陈。

  在这种地方做官,你要不把陈家有威望的那些族老搞定,保证你今年的税收任务完不成不说,还很可能还因为找不到轿夫,连出衙门都没人给你抬轿子,让你个县太爷穿着官服靠双脚走路,直接社死。

  这玩意在北方,甚至是岭南以北,都是无法想象的。是以这种倒反天罡的存在,让满清在清远县的统治力,极为薄弱。

  “来了,来了,松老爷和文老爷来了!”一阵阵欢呼在清远清新陈氏的宗祠处响起。

  所谓的松老爷就是陈邦彦的重孙子陈松峰,文老爷就是陈子壮的重孙子陈绍文。

  自从大家都知道莫子布推崇岭南三忠,陈绍文的的堂弟陈绍成惊天一刺之后,这两家的后人立刻就成了英雄之后,风云人物。

  “家门!”

  “家门!”

  陈松峰和陈绍文那是一点也不低调啊,两人直接穿着莫子布赏的大明五品文官青袍,带着二十几个身穿鸳鸯战袍的士兵出现了。

  而清远的陈家,虽说是上杭来的客家人,但是他们到广东的时间很早,最早是宋末就来了的,因此他们的客家话有点怪怪的。

  甚至很多陈氏子弟为了融入广府文化圈,基本都不说客家话,而是说粤语了,双方的交流基本没问题。

  “还是咱们汉人的官袍好看啊!就像是祠堂里老祖宗从画里走下来了一样。”

  清溪陈氏的族长看着二陈身上的官服,羡慕的眼睛直冒光。

  陈松峰轻轻一拍手,后面的士兵捧出了一套五品绣白鹇的青袍官服,三套八品绣黄鹂的绿袍官服。

  在场的六个七族老,立刻就被吸引住了眼球,他们贪婪的看着官服,眼神再也挪不开,连外围的子弟呼吸都急促了起来。

  当官,是人都逃不过这个诱惑,更别说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国人。

  “大王有令,清远陈氏若能拦住鞑子,授知州一员,就任广南归仁道,另授田一万亩,山林田地三十万亩。

  再授县丞候补三员,择日择地授官。”

  “归仁好,归仁好,松老爷,我陈嗣德愿意去!”英德大湾陈家的族长立刻跳出来,急不可耐的喊道。

  虽然清远、英德的客家人没怎么下南洋,但他们总归是客家人,还是跟嘉应州的客家人有沟通的,是以知道归仁在何处,日子到底好不好过。

  气候嘛,比广东热一点点,田土嘛,自然也比英德差点。

  可是他陈嗣德全族一万多人在英德大湾,只有不到三万亩地,要是他拿到了这个知州的官衔,去了归仁立刻就有一万亩地,再从三十万亩山林田地中,还能最少开垦个七八万亩。

  这样大湾陈氏这万把人,就有十一二万亩地,还有知州这个土皇帝一般的官职,那是全族鸡犬升天的好机会啊!

  是以,陈嗣德根本没问鞑子有多少人,立刻出来大包大揽。

  “丢,你陈嗣德怎么不撒泡尿看看自己长什么样,我顶,你有那个当五品官老爷的相吗?

  今天以我们清溪陈氏为主,这五品知州和八品县丞,都归我们清溪陈氏了。”

  说着,清溪陈氏的族长,伸过手就要来抢官袍。

  这还得了,其他族长、耆老见了哪能服气,外围的子弟也鼓噪了起来,看样子满清没干,他们先准备干上一架了。

首节 上一节 357/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