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434节
同时,郑莫赛还是大虞皇帝莫子布和皇后郑诗诗之间的媒人和证婚人。
有了这样可靠的关系,他才能得到郑信的信任,出任禁卫军大将,甚至在郑莫赛去世后,得到郑莫赛的披耶爵位。
是以在吞武里城中,最后悔的就是披耶摩诃杜纳,因为他还真不是通的同谋,他是在死亡的威胁下屈服的。
于是自从北面来的平叛军到达之后,披耶摩诃杜纳就开始被悔恨不断折磨着内心。
他时常想,要是当初没有那么怕死,不说被杀死,哪怕就是奋力抵抗后被俘虏,情况也要比现在好得多。
巨大的压力下,披耶摩诃杜纳的精神都有些恍惚了起来,他越来越把郑信当做他的救命稻草,几乎是十二时辰的贴身看守着。
在通的带领下,披耶尖竹汶很顺利进入了因陀罗摩寺中,兜兜转转两圈,见到了披耶摩诃杜纳。
“杜纳,我需要见到郑王。”通沉声说道。
“你害怕了是吗,通。”披耶摩诃杜纳神经有些不正常似的看着通,脑袋不停左右摇晃。
“是你害了我们所有人,是你害的。我不会让你见到大王的。”
披耶尖竹汶闻言,对城内的格局,有了更深的了解。
平叛大军压境后,虽然来势缓慢,但还是对城内叛军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因为只要平叛大军出现,你不管他来的快还是慢,平叛是一定要平的,大皇帝下了这样的决心,来得慢他们也不过就是多苟延残喘一些年而已。
城内,显然还有一股支持披耶摩诃杜纳的人,说不定就是那些依附于通的父系纳真。
他们现在害怕了,所以死死控制住郑信,当做最后的求饶的底牌。
“那么我不见他,只希望能确认郑王是否还活着。”通做出了让步。
披耶摩诃杜纳闻言,缓缓点了点头,吱呀的开门声传来。
披耶尖竹汶远远看去,因陀罗摩寺大殿,一个身着金色僧袍的人,正双手合十,缓缓的诵经声传来。
这的确是郑王,披耶尖竹汶确定了,虽然面目有些看不清楚,但身形极为相似。
最重要的是,这突然传来的诵经声显然是刻意的,是郑信在表明自己的身份。
“嘿!”披耶尖竹汶大吼一声,摸出一把装填完毕的手铳,“杜纳,你看看我是谁?”
披耶摩诃杜纳抬头仔细一看,脸色顿时大变,只可惜话还没说出口,披耶尖竹汶就开火了。
砰的一声,火光闪烁,烟火升腾,披耶摩诃杜纳的头猛的一甩,人像一根木棍一样,僵直着就倒了下去。
连通都被披耶尖竹汶吓了一跳,周围属于披耶摩诃杜纳的军官和士兵们先是如丧考妣,接着勃然大怒,他们拔出武器就要上来斩杀披耶尖竹汶。
千钧一发之时,披耶尖竹汶扔掉手铳,从衣服中掏出一面红底金日月大旗高高举起,用潮州话大喊道:
“奉万岁诏令,诛杀叛贼杜纳,只问首恶,胁从不管,诸兵将还不速速听我命令,保护郑王。”
这话就像是法咒一样,兵将们立刻就被定住了,他们原本大多就是郑信的禁卫,属于被胁迫叛变的那种。
不知道谁带头的,噗通一声跪下之后,官兵们快速就跪倒了一大片,连披耶摩诃杜纳的亲弟弟銮泰都跪下了。
通这才脸色惨白,他深深看了披耶尖竹汶一眼,招呼也没打,赶紧率着十几个侍卫匆匆离开了。
刚刚反水的銮泰看了披耶尖竹汶一眼,披耶尖竹汶心里也升起了留下通的念头,但他很快把这股冲动压制住了。
“关闭寺门,谁来也不开,护住郑王你们的罪责就能得到赦免了!”
。。。。
通的家中,他以极快的速度回家,并找到了他的妹夫陈恩。
“你带着纳克和钦赶紧去因陀罗摩寺,我会让杜丹带五百华人军去那里等你,一定要守住因陀罗摩寺。”
说着,通把着妻子纳克的手,纳克就是历史上的阿玛琳王后,原本时间线上今年这两口子已经决裂,但本时空没有发生那桩让他们决裂的打小三事件。
“我害了你和钦,事情已经不可挽回,但只要郑王能活着,你们就能活,只是要被贬为庶民。
你记住,遇到困难了,一定想办法多用眼泪去郑王和皇后那里恳求。
另外也可以去找太上皇帝,你是孟人出身,太上皇帝身上还有高棉王的头衔,你以他子民的身份去恳求,太上皇帝说不定会心软。”
说一下暹罗的历史
历史上,拉玛一世身边有两支非常重要的华人,都是闽南人,一支是他母亲的杜(戴?段?谭?)氏,一支是他妹夫陈恩家族。
陈恩的女儿苏里延娜后来嫁给了表哥拉玛二世,她的儿子后来成为了泰王拉玛四世,陈恩家族流传到了后世,已经完全泰化,被称作阿育他亚家族。
大概的脉络是这样的,但老虎不敢百分百肯定,甚至连名字都不一定准确。
因为却克里王朝掩埋了许多历史,这两支华人的真实情况,只在同时代外国传教士和冒险家中有零散记载,非常难以捋清,甚至有前后矛盾和姓名发音极其离谱的地方,
由于资料太少,美国人乔治.威廉.斯金纳写的泰国华人社会分析,和出身于印尼的新加坡华裔王庚武老先生的群与国家:东南亚与华人论集,香港学者黄绍伦等书中也是语焉不详。
而且只有英文版,老虎托人带了资料来,但自身英文也不行,靠着翻译器,实在啃不动。
只能说确实有这么两支华人家族围绕着却克里王室,还被视为王室的一员,但细节乃至真实姓名,都很难考证了。
南洋华人早期历史,一直是老虎想写的,把这本书写完写好,也是我的心愿,所以老虎会尽可能贴着边写的。
下本书就不写这段时间的了,你们看的别扭,我写的也别扭。
第442章 一切都结束了
因陀罗摩寺外,枪炮声一阵阵的响起,以至于在正殿中,都能听的清清楚楚。
一切都跟披耶尖竹汶说的一样,当莫天赐公布谁能保护郑信,谁就能获得赦免之后,这些根本就不坚定的暹罗叛乱者,很快就自己乱了起来。
特别是当他们发现通不见了踪影,家眷被送到因陀罗摩寺,并且因陀罗摩寺中还出现了几百本应该被关押起来,主要由华人组成的原吞武里城防军之后。
先是披耶柯叻想率军从吞武里城走出,结果被銮索拉阻止。
这位以城防重要为理由不给他开门,而只想跑路保命的披耶柯叻,当时命令军队砍杀守城的銮索拉手下变民。
没多久城内的披耶讪又和乃乌所在汶纳家族打了起来。
因为披耶讪之所以会叛变,是因为汶纳家族对他许下了承诺,事成之后,会把春武里、罗勇和尖竹汶,也就是泰国东南部全部交给他。
结果,现在连通都跑了,一切美梦全部破灭,披耶讪几乎已经陷入了癫狂之中。
除了他们以外,还有大量的各种势力想要抢走郑信保命,有些干脆就是有私怨,就在这个大兵压境的重压下,直接崩溃了。
“派,这些年我做了很多错事吗?”郑信看着披耶尖竹汶这个他曾经的象奴,很是萧索的问道:
“为什么子布的大军都还没进攻,通这些人都开始内乱了,他们既然这么害怕为什么还要叛乱?”
为什么要叛乱,不就是因为他们利益受到了极大损害嘛。
“王没有错。”披耶尖竹汶缓缓摇了摇头,“或者说,最大的问题不在王。
而是在于从一开始,我们的路线就错了,王的身边全是潮汕人,而他们并不足以帮助王治理整个国家。
相反大皇帝,他从一开始就是以建立一个南洋华人互帮互助,消弭隔阂王国为目标,且一直为此努力。
所以,王的潮汕人不足以协助王掌握整个暹罗,同时又因为过于排外,而导致其他族裔,并不愿意为王效命。”
披耶尖竹汶其实说的很委婉了,实际情况就是郑信不善于处理与身边人的关系,缺乏一个帝王的视角。
他既不能对潮汕人说不,无法拒绝最开始那些给他天使轮投资的潮汕大豪商、大家族各种要求。
同时又狠不下心把事情做绝,直接让很多不满的泰人在物理上闭嘴,导致反潮汕的力量,得以不断在通、披耶讪、汶纳家族这样的人身边汇集。
郑信缓缓点了点头,这大半年来,他与之前相比,老了很多,四十五岁的人看起来像六十五岁一样。
他听的出来,披耶尖竹汶是在给他留面子,“派,你也成长了,不再是以前那个打仗就知道往前冲的不要命了。
这暹罗我是治不好了,只是不知道它的未来会如何?”
披耶尖竹汶看着郑信,听出了这位暹罗王心里还有着淡淡的不甘心。
“达信,暹罗的未来,全在大皇帝,但是并不难猜。
泰人与华人混血三百年,原本如同蛮荒的土地,已经成为了富庶的乐园。
纳黎萱大王和郑王您的驱逐缅人复国,都是依靠天朝之力,没有天朝击败缅人,暹罗人的命运,恐怕比孟人,甚至比占婆人还惨。
所以,在这天朝大虞要与泰西诸国争雄的时代,到了天朝为他们的‘投入’获取收益的时候了。
泰人将会变成华人,以后会成为广佬、褔佬、潮佬、客家佬这样的华人分支。
这是谁也没法改变的事了,大皇帝不会允许除了他以外的任何人,染指这里的。”
郑信沉默了,这么说来,泰人和几百年前就下南洋没法追溯祖先姓氏的纳真,将变成汉人的一支。
能追溯祖先以及下南洋时间还短的,将直接回归本来的身份。
既然这里的人完全变成汉人了,就肯定不会让一个王掌握此处,至少也是吞武里等大城市朝廷直辖,其余地方被分给各个封臣。
“通呢,他始终会是个祸害。”郑信轻声问道。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现在已经被逮住了,就算出了意外,大皇帝也不会放过他的。”
说完,披耶尖竹汶看了郑信一眼,真心实意的劝道:“王,去广州吧,和王后他们团圆,只要有皇后在。
不,就算没有皇后,以大皇帝的为人,您也是一辈子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郑信沉默半晌,望着正殿的佛像,听着外面的枪炮声,终于点了点头,嘴里嘟囔道:
“结束了,暹罗国的命运就在此终结吧!”
。。。。
披耶尖竹汶说的没错,通已经被围住了,瞬间涌来的巨大危机,让他失去了平日的冷静与判断能力。
出城时他想过,有可能外面会有平叛军队的拦截,但同时心里又抱着侥幸,他觉得平叛军不一定带了骑兵,也不一定会来的这么及时。
在通的内心深处,他是相信披耶尖竹汶那八真二假的鬼话的。
结果,刚从北门出去不久,通就发现他被一股二十余人的骑兵,给吊住了尾巴。
他安排人去驱逐,去少了根本不管用,这些骑兵有最好的燧发枪,一人配了两把手铳,人少了完全打不过。
去多了这些人就不会跟你作战,而是选择分兵绕道,主打的就是个甩都甩不掉。
等到了吞武里以北十二公里的暖武里城时,连前面都有骑兵迂回过来,天色已晚,通也只能暂时在此休整。
他五百人只有五十匹马,人家两百多人有七百匹马。
这些凶狠的骑兵,不断分兵围追堵截,就跟狩猎大水牛的狼群似的,这让通和他的士兵们极为疲惫。
其实北河中卫指挥使朱文接比通还紧张,他就怕通不在队伍中,因此他手里有四百骑,但跟着这支大部队的只有两百余骑。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