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汉风烈烈起南洋

汉风烈烈起南洋 第676节

  也还亏得坊长就跪在他旁边,摁着他脑袋磕头,还替他说了谢恩。

  “嚯哟,斩首三十一级,还是先登,这得杀了五六十人才能凑齐吧。”刚才那个有见识的街坊又惊讶上了。

  “吴阿大这孩子,小时候蔫蔫的,老子一声吼能吓得他尿裤子,没想到竟然还是个杀神!”

  “起来吧,老鼋,你的好日子可是到了,以后也是吃皇粮,拿陛下赏赐的有功之臣了。”

  坊长带着几分羡慕说道,周围的街坊更是投来了羡慕嫉妒的目光。

  好些个还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半大小子,搞得这些小家伙们在向往的同时,还颇有些心惊胆颤的。

  这日月功臣旗和功臣之家的搞法,一看就知道是莫子布从后世抄袭来的。

  这里面隐含了两个福利,一是功臣之家长者,比如吴老鼋,以后就可以见官不拜了,外人看见这面大旗,那也要尊敬他几分。

  二是四时八节时,会得到一份皇帝从内帑自己出钱赏赐的年节礼物。

  东西不多,就是皇庄里面出产的各种农作物,或者皇帝自己产业中生产的小首饰和布匹等等。

  总价值,每年大约就是接近两银元,换算到后世,大约等于一年有个千把块钱,跟共和国给老人每月给的那一百块钱差不多,也就是个意思。

  呃,不对!

  在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是远远不如后世的。

  这时候的每年两块银元,在大虞进一步统一度量衡之后,差不多能买三石,也就是三百斤(一斤五百克)大米。

  算下来一天七八两,如果不从事重劳动,把这米熬粥喝,加上点自己种的小菜,是可以维持生命的。

  所以坊长才会羡慕的说吴老鼋也吃上皇粮了,这老两口就凭这三石大米,基本就能吊着命了。

  当然,最让人羡慕的,还是那个镇守使的官位,这相当于吴家在汉川有了根基。

  日后吴家人去汉川,到地方就有人教放铳使刀,管理农奴什么的,三两年不拿下一个占地二三千亩,有农奴七八户的庄园,都算是混得差的。

  可以说,只要不运气太差死在过番的海上,扛过最开始三个月的水土不服气,这富贵就到手了。

  有人还在感慨,但已经有人已经行动了,街尾的杨大哥一个箭步冲过来,狠狠捏住了吴阿何的肩膀,有些激动的低声说道:

  “你二哥跟着你爹上船了,三哥在城内纺织厂上工,五弟还小,能去汉川的只有你,是不是?”

  吴阿何点了点头,随着圣旨来的还有哥哥吴达的家书,确实提了让他去汉川,兄弟齐心,做大做强。

  “阿何,带我去汉川,你跟我妹子的事,我同意了,马上成亲!”

  吴阿何猛地一抖,杨大哥此前一直拒绝把妹子嫁给吴阿何,就是嫌弃他们家穷,不然吴阿何也不至于二十一岁了,还是光棍一条。

  “好,杨大哥,一言为定,我带你去汉川,你把妹子嫁给我。”想到朝思暮想的美娇娘马上就属于他了,吴阿何美的鼻涕都要冒泡了。

  而杨大哥看了看吴阿何这傻乎乎的样子,心里长长叹了口气。

  ‘妹妹啊,你就辛苦一下吧,哥哥我实在不想进厂去打铁或者缫丝,等到了汉川立住脚哥一定好好的补偿你。’

  玄武湖,东洋镇藩聚集的东人巷。

  会津顺义王的府邸中,正在开宴席,今天是第一代会津顺义王(松)平容住的成年礼。

  由于上一代会津藩主松平容颂,死的还算忠义,最后也向中华表示了尊敬,所以莫子布待遇会津藩,可是规格很高的。

  不但把会津藩晋封为镇藩中最高等级的顺义王爵,第一代顺义王(松)平容住还是养在宫中的。

  这不,(松)平容住的十二岁成年礼,皇帝还专门派内侍送来了生日贺礼。

  正座上的(松)平容住小脸绷的紧紧的,看起来十分稚嫩,因为按照日本惯例,本来应该十五岁才元服表示成年。中华则是二十岁冠礼。

  但由于(松)平容住身份特殊,为了方便管理会津镇藩,主要是为了方便莫子布调动会津藩兵出东洋作战,所以他特批(松)平容住,十二岁就可以行冠礼表示成年。

  既然是皇帝特许,那么凡是在南京的镇藩之主,也都到场祝贺。

  宴席上,汉川省的消息传来,这些原本的日本大名们,也纷纷议论了起来。

  作为主人的(松)平容住满脸崇拜,他端起酒杯,向着皇宫的方向遥祝。

  “听说汉川省起码有三千万石高,与旧日本几乎相当了,果然只有在陛下这等人间真圣主的领导下,才能如此开疆拓土。”

  (松)平容住五岁起就跟在皇帝身边,且是由无亲生儿子的皇后郑诗诗抚养,对皇帝的崇拜,简直都快溢出来了,完全就是拿皇帝当父亲的。

  他说话之后,其余各藩主和东洋学士们,也纷纷赞同,连往常一些暗含不服的东洋儒生都心悦诚服了。

  比如著名的汉学家柴野栗山,他虽然崇拜汉学,也是汉学大家,但是并不赞同被中华兼并。

  他还到处宣扬,说我崇拜一个人,愿意做他的学生,对他顶礼膜拜,但不一定非要去当那个人的儿子。

  不过自从去泰平省(暹罗)游学,见识到望阁(曼谷)、碧城(碧武里)等地的富饶之后,态度就改变了很多。

  现在听到朝廷根本不出兵,就拿下汉川,缅王也要来南京到寓公之后,那是彻底臣服了。

  不用出手,就相当于得到了一个日本,中华帝国再次给他的臣民和追随者们,展示什么叫做实力。

  “开发这样的鱼米之乡,不能没有我们东洋人参与,我们应该上书陛下,表示愿意自己投钱,去汉川建设。”

  柴野栗山大声说道,此时的日本,经过快十年的恢复,人口又渐渐多了起来,东亚人真的就是好生养,稍微环境合适点,就不用担心人力。

  譬如在日本,现在最底层的农夫,也就是各种豆子混着玉米面再加点红薯能吃饱,逢年过节能整点饭团和刚刚传入的拉面。

  但就是这样的环境,竟然是千年来日本农夫最好过的时代。

  因此这些家伙嗷嗷生,十年间又多了四百多万人,生育率远超神洲大陆的江南等经济较好地区。

  “不错,我们也要积极参与开发汉川,各藩都动员起来吧,只等陛下征召。”

  此时的日本人,得到位于日本之外的土地一般有两条路。

  第一是把最下面的农夫当合同长工卖出去,这些日本人到了当地,下苦力十几年,等到孩子长大,也可以得到自己的土地。

  第二就是各藩组织藩兵,参与中华的对外征伐,战后论功行赏得到土地。

  这种藩兵,一般朝廷只负责给一杆燧发枪和两床被子,其他都基本都是自带,且军饷很低,只有京营军的五分之一,还要干最苦最累的活。

  不过好处就是可以得到土地,各藩从藩主到家老以及下面的武士,都可以借着赏赐土地,把自己不能继承家业的儿子送出去开枝散叶。

  或许是心有灵犀,没过多久,就有内侍来传召,皇帝陛下向东阳镇藩征兵两万,用作西征。

  柴野栗山算了一下,对身边的儿子说道:“本来西征军中已经有东洋藩兵六千五百人了,这次还要征召两万,看来陛下是准备灭掉河中三汗国了。

  那是我们昭武九姓的故地,当年被大食人侵占,国家一直没能收回来,今日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我儿,我要回东洋去,去宣扬大皇帝陛下神威,你跟我一起回去,想办法组织数百精锐武士,我想,河中的富庶之地,朝廷一定也缺人镇守。”

  “哈依,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了,我将为大皇帝陛下和中华帝国,献上炽热的忠心。”

  柴野栗山本来跟他父亲一样,不是很赞同被合并,但四处游历后,也被掰了过来。

  没办法,红利太大了,哪怕倭人只是跟着喝口汤,也比他们几千年来获得的收益都大。

  在农业时代,日本真不是什么好地方,随便打下一块地,也都是不输于日本的好地方。

  在会津藩不远处的光州顺治王,小将胡全换的府邸上,动员令早就下达了,听着外面倭人的欢呼,胡全换、洪万达等人带着几分优越感点了点头。

  新罗镇藩与日本的镇藩不同,这里朝廷直辖的地方多,镇藩之主不是胡全换这样的完全就是汉人,就是洪万达这样完全被朝廷扶持起来的。

  因此快十年下来,几乎跟神洲大陆没多少区别了。

  “胡大哥,这次我们一起出五千火铳手吧,大哥您辛苦走一趟,等功成归来,南洋的赐地经营费用,我们这些人给你出了。”

  洪万达满脸的恳求,胡全换只考虑了一下,也就答应了,他就是闲不住,当了镇藩又觉得处处要用钱不宽裕。

  重要的是,高丽火铳手是真好用,这次西征,带上五千人,说不好就能立大功,从镇藩变成亲藩了。

第667章 天下,不再是读书人一家的了

  与民间的欣喜若狂不同,朝堂上对于此事的反应,却很有些耐人寻味。

  阁臣们最开始以为这事是皇帝默许的,毕竟出身皇帝家仆的前首辅大学士,现任内廷枢机大臣林通,都出面按下了缅王的奏章。

  这要是在大明,林通就相当于首辅大学士卸任之后自宫去当了司礼监掌印太监,这样的人出面,你说没有皇帝的默许,谁信啊!

  结果就是,皇帝还真不知道。

  这可就把阁臣们给害惨了,他们间接成了帮凶。

  而且,如今的大虞朝,外朝虽然还掌握着行政权,可是在税收、国防、藩臣等等方面,还是被皇帝控制的内廷挖去了好大一块权力。

  现在,连属于外朝的封疆督抚都走内廷的路子,那这外朝还存在干什么,不如直接大家都去当内廷任职算了。

  真是反了天了!

  所以这些天,阁臣们忙着入宫请罪的时候,也在酝酿着要给陈秋泽好看,哪怕现在你有大功动不了你,后面也要好好收拾。

  甚至有阁臣放言,外朝的文官,不能再让有爵位者担任,然后就被首辅罗芳柏给赶了出去。

  因为罗芳柏他本人,就因拿下嘉庆省的功劳,爵封坤甸伯,他是丞相,也是勋臣。

  不过这事,确实对大虞朝堂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莫子布特意召见罗芳柏,很明确的对他说道:

  “如今之势,外朝如果继续只着眼于神洲大陆,但肯定是会逐渐跟不上时代的。

  长此以往,那么神洲大陆之外的事情,朕就不得不成立另外的衙门全部接手了。

  到时候大虞可能就会变成两个衙门,甚至是三个衙门来行政,朝廷的威望,恐怕要大大降低。

  虽然从短期来看,此事对朕有利,因为我可以控制三个朝廷,轻易调配天下间所有人力物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于国家有大害,甚至会造成国家的分裂。

  此举如同大明朝昔年把藩王圈起来养一样贻害无穷,朕绝不取。

  所以阁臣要做的,就是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让外朝的朝廷,真正成为大虞的朝廷。”

  坐在小凳子上的罗芳柏,算是彻底摸清皇帝的脉络了,原来让他这个曾在南洋开疆拓土的人来担任丞相,还有这么一重意思。

  罗芳柏回头想了想,现在大虞朝也确实存在这种问题,朝廷中枢对于东北、西北、东洋、南洋四个使司确实没多少控制权。

  这三地,实际上更像是皇帝的私人封地。

  西北和东北就算了,要集中力量作战,就必须要在当地有一个说一不二的权臣直接听命于皇帝,这样才能把事情干好。

  东洋也因为有太上皇坐镇,且全是镇藩,朝廷少插手也没啥大问题。

  但是南洋,如今基本体系已经形成,也不需要像太上皇和宁夏郡王李献文这样的强力人物坐镇,确实到了收回中央朝廷手中的时候了。

  这次陈秋泽事件,一部分原因就是外朝不太了解南洋的实际情况,因此无法判断汉川具体情况。

  又因为反正是皇帝在掌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处理显得有些消极,结果导致陈秋泽选择投机取巧。

  “臣明白了,回去一定好好总结,五日后拿出一个基本方案来请陛下过目。”

首节 上一节 676/8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踏尽世家门阀,女帝求我娶她?

下一篇:将北伐进行到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