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04节
还想着自己解决,再这么耽误下去,叛军真可能再打下来把他撕碎了。
第705章 公说公有理
未时过,潘筠和钱老爷这才从县衙里出来,妙真妙和也回来了,俩人默默地站到潘筠身后,和她一起把钱老爷送回钱宅。
钱老爷打量她们一眼,叹息一声:“你们都长大了……”
潘筠抬头,眼中闪过金色流光,钱宅的气在她眼前便无所遁形。
和头两年看到的欣欣向荣相比,这一次看到的气虽盛,却死气沉沉,大有坠渊之相。
潘筠抿了抿嘴,问钱老爷:“钱大郎呢?”
“你说大鸿啊,”钱老爷苦笑:“短短半年,蔡县令要修桥铺路、要清点田地、要免役钱、要赈灾、要安民,已经上门五次,每次都收了钱离开的,我家实在熬不住了,前几天我就让他躲出去,我则借口生病,闭门谢客。”
他道:“这次要不是你请托,我是不会来县衙的。”
潘筠听了抱歉不已:“叛军入城,您家可还好?”
“还好,就舍了些钱财,”钱老爷顿了顿后道:“领队的那个王小井,他以前跟在你们身边见过我,为我说了很多好话。”
潘筠连忙问道:“以您的眼光看,他怎么样?”
钱老爷叹息一声:“很讲义气,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就是太年轻,易冲动!”
若不冲动,也做不出反叛的事来。
钱老爷看着她道:“你想让他俯首,那得为首的那人同意才行。”
“您知道匪首吗?”
“听说叫宋大林,是个矿头,”钱老爷道:“他们开的那个矿啊,原来是私矿,开采的白银给上边的东家,矿头偷藏一些,再分给矿工,加上那些人是偷开矿产,也怕矿工们闹腾,工钱就给得足。”
潘筠颔首:“猜出来了,不然王小井也不会因为缺钱就去做矿工。”
肯定是因为做矿工的收益还不错。
“结果朝廷派了官员下来,查到了这座私矿,直接接收矿产,为了提高效率,他们日夜不停的让矿工干活,工钱按律来定,直接被降了三分之一,监工再以各种理由克扣一些,每人每月发到手上的钱不抵之前的一半。
加上有监工在,矿头也偷藏不了,连私利都没了,矿工们自然不愿。”
潘筠:“监工不许他们离开吗?”
“是啊,”钱老爷叹息道:“监工若许矿工离开,这场叛乱可能都起不来,毕竟,平民最擅长的就是忍耐!”
“走不脱,又挣不到钱,大家本就怨气深重,这个时候江南大风大雨,他们也受了灾,矿洞差点被水淹了,监工却无视危险,一定要他们下洞……福建宁化叛乱的消息一传过来,他们矿场就也全都乱了。”钱老爷道:“所以,就算没有宋大林和王小井,也会有吴大林和张小井,这场叛乱,避无可避。”
潘筠沉默不语。
钱老爷温声道:“你已经把被连坐的人救出来了,这就足够了,我看叛军的事太复杂,他们背后未必没有前矿主和那些官员的挑拨离间,不然,怎么能朝廷前脚复矿,后脚矿工就造反了呢?”
巧了不是,皇帝也是这么想的。
看着江南递上来的一封封战报,皇帝气得将折子都摔到地上:“气煞我也,气煞我也!朕要复开银矿,矿工就造反!朕要是复查军田军饷,军队是不是也要反!?”
陈循微微皱眉,上前一步道:“陛下,江南矿工聚集造反并非银矿而已,从宁化叛军的组成来看,既有银矿矿工,亦有铜矿、铁矿的矿工,甚至还有江南剿丝、染布的工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工钱低,受屈多年,并非复开银矿的问题,依臣看,这是患不均。”
皇帝没吭声,但脸色很不好看。
王振一直留意他的神色,见状当即冷哼一声道:“陈大人的意思是,陛下亏待了他们,所以他们造反?”
陈循连忙道:“臣非此意,只是矿工们的工钱的确被压得很低,民间物价上涨,仅靠那点工钱难以养家,所以……”
“休得胡言!”王振厉声道:“朝廷官员、天下各工各业的俸禄、工钱都是太祖皇帝亲自核算过的,发下去的钱只有多,没有少的。只要勤勉,节俭,没有说不够养家的!
若有,那定是那群刁民懒惰,家中豪奢。若说他们这群叛党不是别有用心之人挑拨,我绝不相信,不然,他们怎么早不造反,晚不造反,偏偏朝廷复开银矿时造反?”
正想说提高一下各级工人的工资以安民来解决反叛问题的陈循顿时被噎住,只能先和王振争议,这群矿工造反背后到底有没有邪恶势力。
曹鼐听得火大,直接嚷道:“此时追究这个有何用?是平叛还是招安,须快快拿个主意,今日军报,邓茂七已攻下八座城,江西广信府也有响应,那玉山县就曾被矿工攻破,再吵下去,江南就要丢出去一半了。”
王文:“治病须找到病因,连病因都不找,怎么治?”
曹鼐就反问回去:“那你说,病因是什么?”
王文当即出列:“陛下,臣请招江南巡察御史回京问询,他是御史,当知道根由。”
曹鼐冷笑:“说起这个,陛下,臣弹劾江南巡察御史失职,江南叛乱军报都上了五遍了,御史的折子却到现在都没递上,此失职一;二,江南风灾水患,具体情况如何,各州府、县各有言辞,以致朝廷不知江南情况……”
曹鼐说完,又扫了沉静的王文一眼,冷着脸道:“臣还要弹劾御史大夫王文,其手下御史失职至此,他却不曾及时派人前往江南查探详情……”
陈循:“陛下,江南巡察御史至今没有消息,臣忧心他是不是在江南遇害了。”
曹鼐蹙眉,扭头问道:“江南巡察御史是谁?”
陈循无奈的道:“是前大理寺少卿薛瑄之侄薛韶。”
“哦,”曹鼐瞬间安静了,年初的时候他出差去了,回来的时候薛潘平反案都过了,他只是后来听说了个大概,他皱眉道:“那的确有可能遇害了。”
皇帝:“……”
他没有,锦衣卫已经把人押回来了。
念头才闪过,云晏出列道:“陛下,薛韶在外求见。”
皇帝脸色一冷,扫了一眼整个大殿,沉声道:“宣!”
第706章 吃软不吃硬
薛韶是昨晚到的京城外,早上城门一开他就进城了,然后立即到驿站梳洗,换上官袍,带上自己一路上写好的折子便入宫求见。
皇帝还算勤勉,今日开大朝会。
薛韶站到殿外等着侍卫进去通报的时候,正好听到他们在吵江南矿工造反一事。
追因吗?
薛韶苦笑一声,皇帝要是看过他五月中上奏的折子,那就应该知道原因。
江南的矿工、剿丝工和染布工都极苦,且工钱极低。
剿丝工和染布工还罢,他们由商人、士绅雇佣,他们反抗时可以罢工,可以与商人、士绅斗争,最多演变成械斗。
惟有矿工,私矿的问题轻一些,一来,矿主会恩威并施,不敢太过强硬,以免与矿工起冲突;
二来,民间矿主管理没那么严格,矿工们可以浑水摸鱼,日子会好过点,尚且可以得过且过。
但朝廷管辖下的矿场不一样,严苛、工钱低、工时长,这些问题不仅出现在江南矿场,其他地方也有这样的问题。
当然,亦有管理官员仁爱体恤,将矿场管理得很好的官员,但……极其少。
薛韶在江南巡察时便曾到过浙江和福建的几座矿产,当时他便从矿工们脸上看到麻木,麻木之下又隐藏着愤怒和怨恨。
只是情绪被他们压在心底,没有爆发出来。
当时他便看得心惊,觉得长此以往,官逼民反,怕是难以平息。
所以五月下旬,他特意上了一封奏疏,一是请求皇帝提高矿工待遇,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并缩短下矿时长;
二是清查矿上的官员、监工虐待矿工,监守自盗等问题;
三是请求皇帝派兵巡视矿场,以威慑心怀不轨之人……
他没来得及听回音就出海去了倭国。
很显然,皇帝也未把那封折子放在心上,不然不会时隔一个月,还要在朝堂上吵,矿工们造反的原因。
薛韶想,邓茂七一个杀过人的农民,就认识一个矿场的人,初始手下只有八百人而已,是怎么短短半月便发展到三万多人,连下五座城池的?
自然是他们愿意跟着他造反!
薛韶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说了,他跪在大殿上,恭谨的道:“陛下,对于一些人来说,造反是更进一步的踏板,是获得资源、利益的途径,臣不能肯定,邓茂七造反一事背后没有这样的人存在;
但对于底层最普通的百姓而言,他们造反,定是因为他们快要活不下去,他们的家人也要活不下去了!
而这些人才是最多的,邓茂七半月便能拉起三万人,连下五座城池,接下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响应他,打下更多的城池。
事已至此,陛下和诸公就没想过,百姓为何宁愿冒着诛九族的危险跟随邓茂七造反吗?”
皇帝脸色黑透了。
王振怒斥道:“大胆,薛韶你胆大包天,竟敢如此暗讽陛下,来人,将他拖出去!”
“陛下!”薛韶拿出一封折子举过头顶,沉声道:“这是臣一路回京时看到的江南景象,江南风灾水患,摧毁房屋,牲畜死绝,农田被毁,百姓流离失所,从风灾事发至今已二十余日,但朝廷一直不曾派赈济粮草,也未曾派出御史探查……”
“薛韶,你就是江南巡察御史,”王文厉声道:“此事是你失职,结果你现在怪到朝廷和陛下身上,你倒是摘得干净!”
薛韶沉声道:“此事的确是臣失职,臣愿受罚,但,风灾水患发生之时,臣并不在江南,而是跟随江南水师衙门的船只前往倭国剿匪……”
“剿匪是水师衙门的事,与你一个御史何干?”
“此事下官曾上报都察院,御史大夫应当知道臣不在江南,江南风灾水患一出,身为御史大夫就该立即派出新御史前往江南探查详情。”薛韶抬头直视王文,冷冷地道:“下官有罪,但大人,亦有失察、失职之过!”
“你!”
曹鼐踏出一步问道:“你既是江南巡察御史,以你之见,江南的叛军要怎么解决?”
薛韶沉声道:“当以招安为先,陛下,臣愿为使臣,前去招安邓茂七等人。”
“不行!”王振反对道:“陛下,这些刁民惯会得寸进尺,今日招安他们,满足了他们的条件,来日便有人学之,为达目的便造反,只怕将来天下再无宁日。”
王文也这么觉得:“当以雷霆击之,使他们恐惧,再不敢造反。”
皇帝就问道:“诸位爱卿觉得呢?”
大殿上立即分了三派,一派站王振,以武将为主,他们觉得,区区叛民,连武器和兵甲都没有,杀他们不跟砍西瓜一样吗?
实在没必要弹劾,只要给他们一支千人大军,再让地方上的驻军配合便可碾压过去。
一派是站薛韶,这一派以陈循、曹鼐等文官为主。
他们觉得,此时江南正在受灾,与其花费兵力、粮草出兵平叛,不如去招安,省出钱粮来赈济灾民。
再说了,为首的就那几个人,只要给他们几个小官当一当,再提高一些工人们的工资,大家都得到了各自想得的,自然就散了。
说真心话,他们是真觉得矿工们的工资太低,工作时长太长了。
而第三派是中间派,一言不发,各自为政,就低垂着脑袋当自己不存在。
比如浑水摸鱼的尹松。
皇帝是个硬脾气的人,他吃软不吃硬。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