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剑走偏锋的大明

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06节

  若潘洪女真的如薛韶和两个锦衣卫所言那么厉害,那王振忌惮之下不敢对潘洪动手,只敢把人排挤出京城倒正常了。

  潘洪女还会玄术,那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害人不留迹。

  难怪有根基的薛瑄又被赶出京城,薛韶也被流放到江南,按上铡刀,而无根无基的潘洪只是被排挤到风沙大的地方,却没有性命之忧。

  原来如此!

第708章 反其道而行

  提到潘筠,皇帝也头疼,而且是生理性头疼。

  他忍不住揉了揉额角。

  薛韶垂眸,他就是知道,所以才不提潘筠的名字,留给陈留涛和曲知行提出。

  陈留涛和曲知行不知内里,对视一眼,齐齐低下头去。

  皇帝呼出一口气,手指烦躁的点了点桌面:“是她呀~~”

  王振脸上的神色早就收敛得干干净净,他脚步轻挪,悄悄退下,不多会儿捧了一杯茶上来换下皇帝面前冷掉的茶碗。

  皇帝随手接过抿了一口,温度不高不低刚刚好,他心情略平稳了些,干脆略过潘筠,仔细问起银矿的位置、所属的势力来。

  陈留涛便拿出一张他们绘制的地图奉上,至于倭国的势力问题,他们也打探了不少,但最了解的,一定是薛韶。

  薛韶诧异的看了他们一眼,而后垂下眼眸回答这个问题。

  他回答得越细,百官的心就越激荡,也更为复杂。

  回完,工匠也一脸兴奋的捧着一盆水来回话。

  盆里是被砸碎淘洗过的矿石,断面可瞥见灰白色的银,工匠道:“这是小的见过的含银量最大的一块银了,只须稍一炼制便可出银。”

  皇帝站起来,兴奋地盯着水盆看。

  他忍不住兴奋在台阶上走了两圈,高兴地问薛韶:“薛卿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薛韶道:“臣认为当封禁沿海,不许百姓踏足海域,同时严禁官兵出海,避免与海寇勾结,强令潘筠留在倭国的人撤回,不许再插手倭国事宜。”

  皇帝身形一僵,扭头瞪他:“你说什么?”

  薛韶一脸严肃:“陛下,我大明乃礼仪之邦,绝不做强盗之举!”

  皇帝:……

  已经准备了一肚子话要把薛韶按死的王振沉默了一瞬后道:“薛御史,此言差矣……”

  王骥:“什么强盗之举,薛御史,你是不是掉海里淹胡涂了,倭寇都杀到家门口来了,我大明当问罪之!”

  曹鼐:“倭国名日本,乃我中原赐名,是我大明藩属国,臣对君,当恭敬,但自正统四年始,日本多次犯上作乱,当诛!”

  王文一脸义正言辞,拱手道:“陛下,臣请训练水师,以期出兵倭国问罪。”

  这一刻,不论是文官,还是武官,是王振党羽,还是清流一派,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打!

  他们岂会怕区区倭国?

  就连本来想反对的部分礼部官员也忍着愧疚道:“对,我泱泱大国,岂能被一岛国一而再,再而三的欺上门来?”

  这一刻,百官统一战线对抗薛韶。

  薛韶沉着脸道:“前朝兵力雄厚之时曾出兵倭国,但未到达海岸便遇大风,全军几乎覆灭,这次江南的大风大雨,也是由海上大风引起。”

  “还未出战便怯战,文官就是文官,怂货!”

  文官们表示不服:“这是薛韶个人的想法,与我等何干?我们是同意出兵的,不过,薛御史所虑也有道理,出兵若遇到大风怎么办?”

  “问钦天监不就行了?”

  “再不济也可以问天师府的张真人。”

  薛韶又道:“但我大明出兵远攻,后勤困难,粮草供应不及,怕是难以久战。便是战争平息,也难以控制地方。”

  杨溥摸着胡子悠悠地道:“以倭治倭即可,历朝历代,中原都启用少数民族治理少数民族地区,故,南蛮治理南蛮,北胡治理北胡。”

  倭国,于大明来说,再多一个民族罢了。

  百官深以为然,觉得还是杨首辅老谋深算。

  百官之中,唯有于谦快速的看了薛韶一眼,出列道:“陛下,太祖皇帝当年就是因为东南沿海受倭寇侵扰,这才封海禁关,而今我大明国力上升,四海升平,已有余力对抗倭寇,当开海禁,宣扬国威,使四海咸服。”

  薛韶呼出一口气,终于提到正经事了。

  一听要开海禁,百官沉默一半。

  于谦继续道:“若开海禁,使商民往来于两地,不仅可以压制海上匪寇,还能为我大明军队远征提供粮草补给。”

  曹鼐眼中闪过惊人的光彩,当即出列:“臣附议!当开海禁!”

  接二连三有官员站出来,纷纷道:“臣附议,当开海禁!”

  不过片刻,朝中大半官员都站了出来,文武皆有。

  其中有深知其中利害关系,却还是站出来的文官武将,也有一脸懵懂,一心只想去打倭国的武将。

  他们呆呆地想着,只要能去打倭国,能报仇,能抢银矿,管他们要开什么呢。

  蒋贵就跟着兴奋地蹦出来了,他还喊得特别大声,惹得王骥回头狠狠瞪了他一眼。

  蒋贵一呆,见老将军瞪着他,他立刻老实的把脑袋缩回去,不吭声了。

  皇帝热切的心却一凉,沉默着没说话,半晌后道:“此事过后再议。”

  于谦皱眉,上前一步大声喊道:“陛下!”

  一声陛下,皇帝心头火腾的一下起来,大声回道:“朕说了,此事过后再议,退下!”

  王振立即喊退朝。

  皇帝甩着袖子走了。

  蒋贵等个别武将一脸懵逼,一散朝就赶紧去追王骥。

  王骥虽然已经六十六了,却龙行虎步,走得极快。

  他腾腾走到一僻静处,在宫墙前停下,蒋贵等人冲上来,勉强刹住脚,一脸欲言又止的看着他。

  王骥手指虚点着他们,恨铁不成钢:“一群蠢货!”

  蒋贵委屈不已:“老将军,陛下一开始分明也愿意打倭国的,但怎么突然就过后再议了?”

  “难道是被薛韶那软脚虾提醒了,真的为了那点子名声?”

  “胡说些什么,倭国不止一次的骚扰我大明,杀我百姓,我们征讨天经地义!”王骥瞪了他们一眼,低声道:“陛下要过后再议,是因为于谦提了开海禁。”

  王骥想到于谦就牙疼:“他是我们兵部的人,这一下,兵部是脱不了干系了。”

  “开就开呗……”蒋贵剩下的话堵在嗓子眼里,不吭声了。

  王骥道:“你知道大明的海贸是谁在做吗?你知道开了海贸,最亏的是谁吗?”

  几位傻乎乎的武将问:“谁啊?”

  王骥就指了指天上。

第709章 知己

  海贸,在大明有另一个名称,叫朝贡贸易。

  那是皇帝的钱袋子,也是宗室的钱袋子。

  大明的海贸,公开的、走私的全算在内,宗室和功勋占八成,剩下的两成才是地方豪族和海匪们。

  “海禁若开,宗室可打不过商人,”王骥道:“大明的商人会从海上带回来更多、更好、也更便宜的舶来品。”

  蒋贵不以为然:“他们能带回来,难道宗室带不回来?少赚一些就是了。”

  王骥瞥了他一眼道:“你去买东西,是喜欢到谦卑有礼讲诚信的店家去买?还是去趾高气扬,高人一等又蛮横的店家去买?”

  “那当然是……”蒋贵一顿,想起那些皇室王爷和权勋家的生意铺子来,不吭声了。

  王骥道:“他们的身份摆在那儿,真开了海禁,他们不是少赚,怕是要直接没得赚。且,谁愿意少赚钱?”

  蒋贵:“那怎么办?倭国不打了,银矿不要了?”

  “打还是要打的,银矿也不能不要,”王骥慢悠悠地道:“但怎么打,怎么要,却要慢慢思量。”

  蒋贵着急:“不能慢啊,万一倭国也发现银矿了怎么办?”

  王骥挑眉,悠悠地道:“何尝不是一种办法呢?”

  蒋贵一脸懵:“啥?”

  刘聚一把将他脑袋推开,挤到王骥面前:“老将军,江南这场仗要怎么办?”

  “该怎么打就怎么打,打仗还需我教你吗?”王骥道:“速战速决,尽早打下来,好腾出手来待战。”

  刘聚明白了:“我一定速战速决!”

  刘聚当即去点兵,第二天就和陈荣、张楷起程南下。

  于谦领了赈济的活儿,从出大殿就开始催着户部准备钱粮,然后疾步去追薛韶。

  薛韶周边空着八丈宽的位置,走着路大家都努力避让他,生怕跟他扯上一丁点关系。

  于谦疾步朝他走去,一把扯住他的袖子,在他回头时爽朗的笑道:“薛御史走得也太快了,我才和陈尚书说两句话,一回头你便不见了。”

  薛韶惊讶的看他,目光扫过周遭的官员。

  于谦毫不在意,拉着他的袖子道:“我即将南下赈灾,你对江南灾情了解,我来请教一番。”

  薛韶也的确有许多事想和赈灾官员交代。

  及时的讯息,可以让赈灾事半功倍。

  “于大人若不嫌弃,不如到驿站一叙。”

  于谦一口应下,和薛韶同去驿站。

  出皇城时,于谦回头看了一眼官员不断的大道:“趋利避害虽是人之常情,却难免令人伤心。”

  薛韶也回头看了一眼,倒没伤心,而是道:“不怪他们,家叔只是不愿与王掌印亲近便引来滔天大祸,至今未销,避害是不得以为之。但愿不失本心即可。”

  于谦想起方才大殿中,满朝文武算是众志一心,心中稍霁,笑道:“你倒是豁得出去,知道提议打倭国取矿必有酸儒反对,便自己做了迂腐的酸儒。”

首节 上一节 606/711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