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624节
说罢,他转身大踏步离开。
王小井着急忙慌的冲他们行礼,跑去追宋大林。
于谦他们站在原地许久,看这一方天地恢复宁静,一直躲在村里的村民们探出头来……
他们观察许久,发现叛军真的走了,这才打开房门走出来。
看到村口这么多官,他们没敢靠前,而是在墙角、树后探头探脑。
于谦冲他们招手。
村民们犹豫了片刻,还是走上前去。
于谦扭头对蔡晟道:“蔡县令,你现在还是玉山县县令,此时当安抚乡民。”
蔡县令就上前安抚他们:“行了,行了,叛军都走了,你们没事了,叫上家人赶紧出来。”
村民们没动,有人躲在墙角后面大声问:“出来作甚?”
蔡晟瞪眼:“废话那么多干什么,让你们出来就出来!”
于谦:……
潘筠噗嗤一下笑出声来,见于谦看过来,她立即偏过头去躲避,只是肩膀一耸一耸的,一看就是还在乐。
于谦却没觉得好笑,一股怒火腾的一下从心底升起,为官,若无怜民之心,这个官还能做好吗?
吏部的考核越来越不用心了。
于谦压住怒火上前去,温和的与他们招手:“别怕,我等只是想问问这几日的事,不会伤害你们。”
村民们这才缓步上前。
于谦安抚道:“你们受惊了。”
村民:“还好,也不是那么惊,主要是万老爷家和田老爷家受惊。”
万老爷就捂着青肿的脸哭泣。
于谦连忙安抚他:“万老爷受苦了。”
万老爷就抓着于谦的衣袖大哭起来,心里委屈:刚才您可不这样,还跟他们逼着我发誓……
但话他只敢在心里吐槽,没敢出口。
“大人,我们刚才在屋里听说万老爷发誓,从此以后只收我们五成租子?”
于谦笑着点头:“对,你们要感激万老爷的深明大义。”
村民们低声欢呼起来,纷纷感谢万老爷,对叛军占了他们村好几天的事一点不介怀了。
万老爷生怕他们误会,连忙澄清道:“不是永远,是我活着的时候。”
“万老爷一定长命百岁!”
“长命千岁!”
“长命万岁!”
“别别别……”万老爷摆着手,一脸慌张的去看于谦。
于谦哈哈大笑起来,拍着万老爷的肩膀道:“可见乡民们的喜悦,能得此乐,这世上还有什么不可舍弃?”
万老爷扯了扯嘴角,心中腹诽:说得好听,感情花的不是你的钱……
得知村民们没有受惊,这几日叛军除了抢万老爷和田老爷的钱粮,隔三差五揍一顿万老爷和田老爷外没别的恶事发生,于谦就放下心来,去看望一下田老爷。
田老爷家住在村的另一头,他没万老爷有钱,也是收的七成租子,而且风灾过后,他就高息借钱给村民,再提高粮价把粮食卖给他们,一个月不到,就已经收了两家仅有的三亩田。
没有意外的话,等到明年四五月,新麦收上来,村民们卖了粮食发现填不上借贷的窟窿之后,他就可以收进大量的土地,然后再把土地按照七成租租给他们耕种,他定能超越万老爷成为三湖村第一大地主。
说不定再来几次灾害,他还能超过钱老爷,成为玉山县最大的地主。
但意外出现了。
宋大林带着他的叛军来了。
和时不时想反抗,想作妖的万老爷不一样,田老爷特别的识时务,宋大林一来,他立刻就和家人一起乖乖的待在房间里,只要宋大林不叫,他就绝对不出门。
结果叛军们在搜东西的时候把他一箱子的借条给搜出来了。
王小井识字,算术也不错,对着借条上的利息掐指一算,惊诧:“这是月利啊,也就是说,上个月借一两,下个月就得还一两二钱!”
宋大林不敏感,随口道:“也不算贵。”
王小井:“……还不上要复利,利息也算在内的,这样利滚利,一年之后要还,我算算。”
王小井算到手指打结,没算出来。
但宋大林也看明白了,这是很大一笔钱。
于是宋大林改了想法,当即就把全村的人赶到村口,然后当着大家的面把这些欠条全烧了。
他道:“利息太难算了,你们各家欠了多少钱自己心中有数,明年自己还上借的钱就行,利息,我代田老爷免了。”
黑夜中,当时就有村民小声问:“要是明年也还不上呢?”
“那就后年,大后年,有生之年!”宋大林不在意的挥手道:“反正你们有就还,没有就算了,你们良心不痛就行,反正我看田老爷的良心是不痛的。”
田老爷:……
这一把火烧下去,村民们嘴上不说,心里对叛军的抵触情绪降到最低,甚至还隐隐有些欢迎。
尤其是宋大林抢了两地主家的粮食后还偷偷的接济了村里的孤寡和已经断炊的人家。
村民们即便不怎么出门,消息也是灵通的,一开始的担忧害怕慢慢消去,双方相安无事起来。
所以村民们说他们没受惊是真的,他们是真没受惊,受惊的是田老爷和万老爷。
第732章 生机勃勃
回县城时,他们骑马就很慢,只是坐在马上小跑。
妙和走出老远才想起来,“啊呀”一声惊叫道:“小师叔,忘了叫田老爷也发誓了,种他地的人岂不是要一直交七成的租子?”
潘筠轻笑道:“他若要求七成的租子,村民们不佃他的地就是了。”
于谦温和的解释道:“只要万家收五成的租子,同村住着的田老爷就只能收这么多,两个屠户,一个肉卖五文一斤,一个七文一斤,你买谁的?”
妙和眼珠子一转,反驳道:“若五文钱的屠户没那么多肉卖呢?其他人买不上怎么办?”
于谦笑道:“百姓自有办法,或少买,让更多的人买到;或轮着买,今日你买,明日我买;或者,干脆就不吃这块肉。”
潘筠道:“田老爷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不会让自己的地荒下来的,也幸而他的田地不及万老爷,不然还真的得让他补个誓言。”
于谦轻咳一声道:“不可强逼他人,且,子不语怪力乱神……”
潘筠只当没听见。
妙和也立刻放空自己,一脸呆滞的仰望天空。
等他们回到县衙,夕阳也西下了。
陆续有锦衣卫、士兵和衙役回来,潘筠只当没看见他们注视于谦的目光,和于谦抱拳告辞。
“蔡县令,我大师兄可以回三清山了吧?”
蔡晟早没心思拘着王费隐了,不耐烦的挥手。
潘筠就乐孜孜的回去找王费隐:“大师兄,我们可以回家了!”
于谦注视着她走进义院,这才偏头看向等候在一旁的人。
锦衣卫和士兵衙役们依次上前禀报:“东一路共走过七十八人,分了十二队,听他们的议论和口音,应该是同村或者邻村。”
“东三路走过一百零九人,分了十五波,走过之后有岔路,又各自分开,看样子,的确是回乡去了,没有重聚的迹象。”
“西二路走过六十二人,分了十四波……”
于谦微微点头,扭头看,见潘筠他们正大包小包的把东西搬到牛车上。
蔡晟一转头,最先看到的却是一直找不到踪影的王家人,他瞪大了双眼,指着王家人惊呼:“这是……”
于谦按下他的手臂,警告道:“蔡县令,王小井现在是良民了。”
蔡晟郁闷不已:“大人,我对那天一点记忆也没有,我不知怎么喝醉了,现在看来,此事和潘筠脱不开干系。”
于谦早几天就猜到了,在发现吴师爷很精明能干之后,联想到被养在义院后院的王家人时。
不过,殊途同归吧。
王家人若还在蔡晟手上,蔡晟一定不舍得拿出全副身家去打通知府,竭力促成这一次招安。
人啊,只有没有退路的时候才敢奋力一战。
于谦交代了一下县尉,让他这段时间留意一下宋大林和王小井的动向:“要确定他们没有再起叛乱之心。”
县尉恭敬的应下。
潘筠他们已经把东西都搬到牛车上,绳子一甩,来回绑了两圈,她就拎起王小妹和小十一放上去。
下面是她买给王家人的被褥,好几床呢,软乎乎的,王小妹和小十一坐在上面还抬起小屁股蹦了蹦,高兴不已:“爷爷,奶奶,快上来。”
王老丈冲她挥了挥手,笑得眼角都是皱纹:“扶着妹妹坐好,可别摔下来。”
王费隐自然不能让他们这么大年纪走回去,就让王老丈去赶车,把俩人扶到车辕上坐着。
他们则有一个算一个,全跟在牛车后面走。
义院本就是荒废的宅院,王费隐一走,大门就关起来。
他回头看了一眼,叹息道:“在这住了这么久,还挺舍不得的。”
潘筠:“您是舍不得这里自由的空气吧?”
不错,被关在县城的这段日子于王费隐来说是自由的。
王费隐背着手仰头走在前面,嘀嘀咕咕:“我就喜欢热闹怎么了?”
蔡晟他们都进去了,只于谦还站在县衙门口,目送他们走远。
潘筠回头看了他一眼,冲他微微点头。
于谦回以颔首。
等人走远,于谦这才收回目光。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