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走偏锋的大明 第703节
他们绝对相信天师府。
而且,钦天监新监正是王振的人。
“陛下深恶邓茂七,因叛贼久攻不下,朝中已有官员提议招安,我看陛下不是很高兴,正好将此事上报,让陛下得偿所愿,也算是为陛下排忧解难。”王振让监正在大朝会中上报此事。
于是,正逼着佃农们加租的黄老爷又被抓到牢里去了。
黄老爷整个人都懵了。
县令面无表情的宣判他的罪名,罪民黄世坚勾结叛贼邓茂七谋叛,为邓茂七鱼肉乡里,筹措军粮……
黄世坚瞪大双眼:“谁?我,我勾结邓茂七?”
他是邓茂七的敌人啊!
县令面无表情的念完他的罪状,直接判了他秋后处斩。
黄老爷哭天抢地,大声道:“大人冤枉啊,我和邓茂七有仇,乡邻全都知道啊,他还是被我逼得出走的呢,我怎么会和他勾结?”
县令冷冷地注视他,片刻后道:“这是上面拟定的罪状,你说你和邓茂七不是同伙,有人证吗?”
“有,有!全乡邻的人都可以作证,还有邓家的人也可以作证,他们儿子是被我逼走的,他们怨恨我,您拿他们一问便知。”
县令:“本县问过,他们都说,你就是邓茂七的同伙,所谓邓茂七被你逼走一事,不过是你跟邓茂七做的戏。”
黄老爷瞪大双眼。
县令面无表情的从他身边经过,脚步略顿,居高临下的瞥眼看他:“本来,你是有机会活着的,邓茂七谋叛,他的父母兄弟都没事,因为乡邻为他父兄作证,邓茂七忤逆不孝,早年便被邓家除族,早与父母断绝关系。”
黄老爷脑海中瞬间闪过当年那鹤发童颜的老道说的话,他若遵守约定,善待佃农,便能化险为夷……
如果他这段时间没有逼佃农加租,而是借着平安出狱的机会减租赏赐,是不是就有人给自己作证了?
黄老爷被押解进京,死刑已经是板上钉钉,但邓茂七却还在福建兴风作浪,皇帝如鲠在喉。
他气得团团转,问兵部:“陈懋没有军报入京吗?”
“回陛下,陈懋南下后和邓茂七主力对战五次,四赢一输,照此下去,最迟入冬便能平定叛乱。”
皇帝心头好像火烧一般,冷笑道:“区区一贱民叛乱,竟让朝廷先后注入十五万大军,福建、浙江和江西的兵都是吃干饭的吗?”
去平叛的大军多是从这几个地方调的。
兵部低头。
皇帝早就收到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他眯着眼睛打量这些官员,问道:“各地抽调进入福建的士兵真的有十五万之多吗?”
兵部官员低下头,斟酌道:“各地回禀,的确是遵从圣命,抽调了十五万大军。”
皇帝冷笑连连:“最好是,朕不希望平叛一事再起波澜。”
兵部的官员们有些不安,对视一眼后低声道:“陛下,麓川叛乱又起,国库和兵部一下要应对两起大乱有些困难,何不对邓茂七采取怀柔之策,或许招安比武力平叛更好。”
皇帝闻言,认定他们心里有鬼,冷哼道:“去年你们可不是这么说的,当时不是信誓旦旦的发誓,一定可以平定邓茂七之乱,说什么,绝对不能开招安先河,以防后人效仿吗?”
兵部官员认错,表示没想到邓茂七能如此顽固,竟能诱惑这么多百姓和他一起作乱。
“百姓多愚昧,福建距离京师太远,难沐君恩,所以被邓茂七蛊惑,”兵部官员认为他们情有可原,能够被原谅,不必一杆子打死,全部杀死,“他们也是陛下您的子民,何不网开一面,用官位招安邓茂七,他若不羁,总会再犯错,到时再依律惩处。”
皇帝当然不答应。
当得知邓茂七可能事关龙脉时,皇帝便不想见此人,更不想放任此人做大,杀了他,是最好的办法!
兵部官员一退,皇帝便招来锦衣卫,让他们去查福建和江南的屯兵情况:“查一查吃空饷的情况,此次派出的大军是否真的有册子上的十五万。”
锦衣卫领命退下。
皇帝觉得自己已经够心烦的了,没想到还有更心烦的。
没两天,北境也发生了一件事。
北地刚收了春小麦,也先便派四路大军南下攻掠,朝野震惊。
其实也没多震惊,至少于谦就挺平静的。
大明与北胡终有一战,他早就知道。
自仁宗不勤远略,宣宗承之开始,四周枭雄就抓住战略窗口,这些年华北瓦剌脱欢逐渐统一蒙古各部;华南交趾黎利开始攻城掠地;西南麓川蠢蠢欲动不断试探;西北被脱欢渗透;东北奴儿干军纪败坏……
但,此事瞒上不瞒下,不仅皇帝,就连朝中很多文武大臣都对此一无所知。
上次南下,他并不是只赈灾而已。
因为受灾范围太大,其中便涉及到军属和屯兵的军籍。
虽然只是粗略了解,也足够于谦心惊的。
江南富庶之地,然军屯的田竟有不少落入当地驻军将军和豪族手上,更不要说吃空饷的情况了。
江南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其余地方。
于谦自己推导了一下,亦触目惊心。
所以,北胡总有一日会南下攻掠,只是他没想到会这么快,这么巧,正好是在麓川和福建牵扯了大量兵力的时候。
不过不要紧,大明的胜算依旧很大,大同和宣府驻扎的大军都是有经验的老兵,再从京城抽调一些……
于谦想到兵部这两年研发的大炮,他露出笑容,出列正要提议,皇帝突然出声:“朕要御驾亲征!”
于谦的笑容一下就收了回去,顾不得他的策略,连忙表示反对:“不可呀陛下!”
满朝文武和他一起反对的人不在少数,御驾亲征,开什么玩笑。
小皇帝若御驾亲征,到了战场上是听皇帝的还是听将军的?
听皇帝的,他有领军的能力,统战的目光吗?
听将军的,谁能反对皇帝?
皇帝若御驾亲征,十成的胜算也得打成五成,这不是拿将士们的性命开玩笑吗?
小皇帝一脸怀疑的瞪着他们,觉得那么多文武大臣反对他,一定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秘密在隐瞒他。
皇帝道:“父亲以武功御五胡,朕愿效仿之。”
“陛下三思啊,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战场危险,派一大将前往,亦可使陛下威名远扬。”
皇帝却拿定注意一定要御驾亲征。
小皇帝坚持要做的事,王振怎么能不帮他呢?
自从和小皇帝有可能离心之后,王振对他是事事顺从,他要星星,绝对不给他月亮;
皇帝若不知道自己想要星星,还是想要月亮,王振就帮他选择,一定会让他亲口说出喜欢星星,然后再把星星捧到他手里。
第838章 病了
正统十年七月二十三,皇帝决定御驾亲征瓦剌。
消息一出,不论文武百官如何担忧,民间是沸腾欢喜一片。
“早看这群鞑子不顺眼了,听说他们年年都派人去大同抢掠,陛下仁厚,念他们贫困,多有优容,他们却还不知足,竟然还敢大兵南下,这次朝廷终于硬气一些了。”
“哪是朝廷,听说文武百官都不愿意出兵呢,是皇帝据理力争,还要亲征,这才同意出兵的。”
“虎父无犬子,这事还是得看陛下。”
京中百姓的消息比较灵通,御驾亲征的消息刚出,京外还一无所知时,他们就已经热烈的讨论起来了。
潘钰刚进城就听到了议论,他立刻和同僚抱拳告别,飞奔回家。
他的同僚们和他一样,飞快回家。
皇帝要御驾亲征,一定会从京城五军中抽调兵力跟随。
今年春,潘钰参加了武举考试,一举夺得第五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武进士。
都不用他爹花钱,他自己就进了五军营左掖,他们刚集中练兵十五日,今日有假期,大家纷纷回家。
潘钰兴奋的冲进家中,一进门就大喊:“爹,我要跟皇帝御驾亲征!”
正在和潘岳说话的潘洪面无表情的抬头看向他。
潘钰感觉到气氛不对,刹住脚,眨眨眼,小声问道:“怎么了?”
潘洪没好气的道:“你当你爹是王振啊,你想进就进,不想进就不进?”
潘钰摸摸鼻子,凑到潘洪身边:“爹,外面都说文武百官不同意跟瓦剌打仗是吗?也先都打到家门口了,他们竟然还畏畏缩缩,他们想干嘛?”
潘岳啪的一声用书拍了一下他脑袋,沉声道:“别听风就是雨,外头的话听听就好,十成中有一成真都不算谣言。”
潘钰捂住脑袋。
潘洪叹息道:“哪里是文武百官不愿出兵?瓦剌大军南下,我们不得不迎战,大家都不是孬种,谁怕谁?大家反对的是陛下御驾亲征。”
“为何要反对?”潘钰是持支持态度的,他大声道:“陛下御驾亲征,士气高昂,连百姓都沸腾,我回来时,外面都在赞颂陛下呢。”
潘洪摇头叹息:“太危险了,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陛下未有子嗣,怎能以身犯险?”
“又不要陛下冲锋陷阵,前线的事交给我们就好,陛下只要坐镇后方,鼓舞鼓舞将士便能抵千军万马。”
潘岳冷笑:“你是小看陛下,还是高看军中将士?皇帝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你觉得他会乖乖的坐镇后方吗?何况,随陛下亲征的还有王振。”
他点着弟弟的额头恨铁不成钢:“亏你还是学兵法的,你认真想想战场上的事再给我回话,难怪给你武试明明第一,却还只是排在第五名,白瞎了我给你补这么多课。”
潘钰张了张嘴,代入了一下以皇帝和王振的性格上战场,眼睛顿时瞪大:“你,你们是怕皇帝抢过指挥权,指挥不好大军?”
潘岳掀起眼皮看他:“小声些,要是被锦衣卫的暗探听见,别说跟着皇帝御驾亲征,你能不能活命都成问题。”
潘钰立即憋住。
但好难受。
他抓着自己的脸挠了挠,还是没忍住,小声道:“就没人提醒皇帝吗?他才十八岁,从未上过战场,可能也没怎么学过兵法,怎能越过总兵和督军指挥战场呢?这样的大战,当请王骥将军、陈怀将军这样的人做指挥才是。”
潘洪深吸一口气道:“朝中已拟定名单,英国公张辅会随军,除此外,还有禁军井源,新任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泰宁候陈瀛、平乡伯陈怀、内阁大学士曹鼐。”
潘钰兴奋起来,叫道:“那还担忧什么?英国公天下第一,有他随军,再有井驸马等人随从,还怕区区也先?”
潘洪沉默不语。
潘岳道:“前提是皇帝会听英国公的。”
潘钰张了张嘴,没说话。
他就是个小人物,连他爹都不确定的事,他更不敢说确定了。
上一篇:三国:大魏王侯,家父曹丞相
下一篇:亮剑:我在伪军内部当卧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