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299节

  表皮被蒸得微微起皱,带着一种质朴的质感,同时散发着土豆特有的清香。

  再看旁边的蒸红薯,红薯表皮泛着微微的光泽,像是被一层薄薄的糖衣包裹着,显得格外诱人。

  薛国观满脸笑意,热情地招呼道:

  “诸位,这两种作物成熟之后,我就派人特意弄了一些过来。”

  “大家先尝尝,然后再讨论接下来的事情。”

  说完,薛国观也不顾及自己内阁首辅的身份,直接拿起一个土豆就啃了起来。

  看到这一幕,其他人都面面相觑,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

  原因无他,实在是这吃相太过于不雅观了,试问哪个内阁首辅能如此不顾形象,拿起东西就往嘴里塞呢?

  不过一旁的李邦华可不在意这点,他早已被好奇心驱使,也有样学样,伸手拿起一个红薯就啃了起来。

  入口的瞬间,香甜的味道瞬间在口腔中弥漫开来,甜度恰到好处,不会过于甜腻,是那种自然的甘甜,伴随着丝丝缕缕的薯香,简直让人回味无穷,

  那浓郁的香甜味道瞬间征服了他的味蕾。

  李邦华忍不住大声赞叹道:

  “真没想到这东西居然如此甘甜,实在是令人惊喜!”

  其他人听到这话,也都按捺不住内心的好奇,纷纷放下了平日里的矜持,也顾不上什么礼仪了,纷纷伸手拿起一个吃了起来。

  土豆和红薯两种不同的食物,各有各的独特味道,一时间让众人惊叹不已,屋内充满了此起彼伏的赞叹声。

  等到各自吃完,众人还有些意犹未尽。

  内阁大臣范景文满脸感慨,不禁长叹一声说道:

  “哎!真没想到大明居然会有这样神奇的作物,要是早些把这些东西推广开来,大明哪里还会有灾荒,百姓也不用受那么多苦了。”

  这句话仿佛说到了众人的心坎里,得到了在场其他人的一致认同。

  毕竟他们刚才都已经亲身尝过味道了,这东西虽然味道有些清淡,但确实可以当作食物食用的。

  再说了,如今百姓穷得都快饿死了,能有口吃的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哪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

  关键是这玩意儿产量实在太高了,种上一亩地,说不定就够一家人吃了。

  只是在保存方面可能需要多下些功夫,比如如何防潮、防虫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紧接着,不等其他人再次开口说些什么,户部尚书倪元璐就直接站了出来,神色坚定地说道:

  “诸位,这第三件事情我看就不用再过多商量了,从今日开始,户部就会全力以赴在全国各地推广这种农作物。”

  “除了保证辽东地区的种子供给之外,所有的种子都由户部统一管理,然后推广到全国各处。”

  众人听到这话,也都纷纷点头同意。

  就这样,圣旨要求的事情,毫无阻碍地顺利通过了内阁的决议。

  整个过程仅仅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这般高效,着实令人惊叹。

  这是因为这些大臣平日里或许因立场、观念等因素存在些矛盾。

  可一旦涉及关乎天下百姓生死存亡的大事,他们内心深处那份对家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便会被瞬间点燃,毫不犹豫地摒弃之前的成见,全心全意的为国家办事。

  不得不说,此时的内阁和六部,还是相当团结的!

  当然,这其中多半是朱慈烺的功劳。

  要不是他之前杀了不少官员,内阁和六部未必会有眼下的团结

  事情讨论完毕,就在李邦华和倪元璐准备起身告辞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内阁大臣张志发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重要事情,皱了皱眉头问道:

  “对了,陛下和太子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回来?”

  “这都出去快一个月了,如今辽东这场仗打赢了,总该尽快回来了吧。”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关切与忧虑,毕竟皇帝和太子都在外面不回来,这始终不是个事儿啊!

  哪怕有一个人回来也好啊!

  薛国观听到这话,随即便摇了摇头说道:

  “这件事情圣旨中倒是没有提及,不过应该快了吧?”

  其他人听到这话,相互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无奈,随后也没再说什么。

  毕竟这两位要是不愿意回来的话,他们这些做臣子的还真没办法。

  与其操心这种事情,还不如好好的处理朝政,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为太子和陛下分忧。

  片刻之后,李邦华和倪元璐起身告辞,内阁几位大臣又开始处理起了公务。

  不过胜利的喜悦依旧不断在京城蔓延着,而且很快就会蔓延到整个大明!

  毕竟如此大胜,内阁肯定是要昭告天下的。

  到时候整个天下都会知道这件事情!

  时光匆匆,转眼间又是两天之后。

  朱慈烺远在辽东,依旧每日都在忙碌于战后的诸多事务。

  虽不他暂时不知道京城那边的具体情况,但他大概也能猜到内阁接到圣旨后,应该会迅速行动起来。

  毕竟圣旨所提之事皆是国家大事,而且也都合情合理,内阁肯定不敢故意刁难,必然会尽快实施。

  事实也正如他所料,京城那边正有条不紊地推进着各项事务,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而这两天的时间里,朱慈烺也没闲着。

  虽说辽东尚未完全平定,但总的来说大局已定,战后的重建和论功行赏等事宜也该提上议程了。

  不过战后重建这种事情有洪承畴在,朱慈烺也懒得去管,他只管论功行赏这件事情。

  或者说的再直白一点,其实就是之前提及的封爵之事。

  说起来,这次要封的人还真不少。

  别的暂且不提,但凡参与此次战事的几位总兵,除了那些已战死沙场,被追封为侯爵的以外。

  只要还活着的,此次都将被封为伯爵,以此嘉奖他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和英勇奋战。

第192章 虽然没拿到皇太极的人头,但岳托和鳌拜的人头勉强也可以用!

  而作为此战的首功之人,祖大寿凭借着出色的指挥和勇猛无畏的作战,自然而然地被封为侯爵。

  他的弟弟祖大弼,因为在战事中同样表现不俗,也被封为伯爵。

  祖大弼虽在历史上没有祖大寿那般声名远扬,但实际上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猛将。

  他以骁勇善战著称,作战时喜欢发疯般呼喊,因此人送外号‘祖二疯子’。

  祖大弼一生可谓是征战不断,崇祯年间,明朝内部流寇四起,局势动荡不安。

  祖大弼在洪承畴的带领下,凭借着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的奋力拼杀,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

  基本上每一场战斗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为平定内乱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后来,他又随兄长祖大寿抵抗建奴。

  在与建奴的战斗中,祖大弼表现得极为勇猛,多次单枪匹马与敌人搏斗。

  面对凶悍的建奴,他毫无惧色,凭借着高强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一次次在战场上突出重围,令敌人闻风丧胆。

  此次,他跟着祖大寿突袭建奴的十万大军,同样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是为数不多活下来的将领。

  在那场惊心动魄的突袭战中,祖大弼一马当先,带领着士兵们如猛虎般冲进敌阵,杀得建奴措手不及。

  当然,但凡之前跟随祖大寿突袭建奴大军且活下来的将领,基本上都连升三级以上,赏银最少也有一千两。

  这些丰厚的奖赏,既是对他们战功的肯定,也是朝廷对他们的褒奖。

  至于那些战死的将领,同样也得到了最高规格的抚恤,而且对于他们的奖赏远比活下来的将领还要高得多。

  光是子爵和男爵就封了十来位,由其后代继承。

  不过,这些爵位并非世袭罔替。

  就像朱慈烺之前想好的那样,如果想要世袭爵位,那么他们必须要用军功来换。

  这一举措,既体现了朝廷对功臣的敬重,也激励着他们的后代子孙继续为国家效力。

  此外,之前派往义州城的数名大明夜不收,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一个个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按照之前的承诺,他们不仅连升三级,其中几位更是被封为子爵和男爵,以彰其功绩。

  郑成功在此次战斗中也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封了子爵。

  而张世泽身为未来的英国公,普通爵位对他而言意义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爵位什么的就不用封了。

  不过朱慈烺还是给他加了一个昭武将军的虚职。

  如此一来既能肯定他的贡献,也能让他在军中继续历练,积累更多的经验。

  另外还有诸多在作战中表现突出的将士,也都论功行赏,被追封为子爵或男爵。

  粗略估算一下,辽东这场大战之后,至少要封四个侯爵、七八个伯爵以及三十来个子爵和男爵。

  此外,各种官职封赏更是不计其数。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次的封赏有些太过了,但朱慈烺并不这么认为。

  因为只有他知道,松锦之战是关乎明朝生死存亡的重要战役,所以这些封赏一点也不为过。

  过了一会儿,朱慈烺处理事务有些累了,揉了揉发酸的手腕,便打算出去走走,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

  不多时,朱慈烺来到了城墙上。

  城墙上的风带着一丝清爽,瞬间让人觉得神清气爽。

  朱慈烺先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随后又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这一瞬间,仿佛所有的疲惫都随着这个动作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了这份宁静。

  朱慈烺睁开眼睛转头望去,就看到李若琏正匆匆赶来。

  李若琏的脚步急切,仿佛有什么十万火急的事情。

首节 上一节 299/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