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349节

  就连他手下的锦衣卫们亦是如此,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希望朝廷可以重视这件事情早日做出决断。

  只不过当时朱慈烺满脑子都是怎么打赢‘松锦之战’,因此也没有怎么在意这件事情。

  不过现在,该是解决这件事情的时候了!

  而这个时候,骆养性也就有了用武之地。

  毕竟这家伙身上虽有很多毛病,但不可否认,作为锦衣卫都督,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

  所以朱慈烺打算把他派到南京去,让他帮常延龄整顿南京锦衣卫。

  如此一来也算是一种‘废物利用’了。

  既能解决南京锦衣卫的问题,又能告诉那些跟着他之前‘造反’之人一件事情!

  那就是无论你之前犯了多大的错、有多少人想要弄死你,但只要你忠于本宫,那么本宫都会保你一命!

  如此一来,更能让这些人忠心于他!

  而且这件事,派其他人去还真不行,必须骆养性去才行。

  因为骆养性是锦衣卫都督,他有足够的威望压制南京的那些锦衣卫。

  要是换成李若琏,那可就不行了!

  并且朱慈烺暂时也不会撤销骆养性锦衣卫都督的职位,等到他协助常延龄整顿完南京锦衣卫后,再撤了他的职。

  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为将来收拾南京那帮官员和勋贵们提前做好准备。

  毕竟大明到了这个时候,对于南京的掌控力已经很弱了,那边的官员和勋贵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见过皇帝。

  而且别以为党争这种事情只发生在京城,事实上南京那边的党争也十分激烈,大多数的南京官员也卷入其中。

  东林党及其他势力在南京也有争斗。

  同时消极怠政与腐败也极为严重。

  不过朱慈烺暂时没工夫收拾这群家伙,因为目前首要的任务还是先收取士绅们的欠税和推行‘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

  再然后是解决李自成和建奴,最后才会轮到这群家伙。

  不过在这之前,先掌握南京锦衣卫可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等回到东宫,已然是夜深时分了。

  朱慈烺下了轿子,却并未着急回到寝宫,而是突然想到了什么,定定的站在了院内。

  此时宫墙内的灯笼散发着昏黄的光,将朱慈烺的身影拉得修长。

  随后,朱慈烺转过身去,轻轻拍了拍李若琏的肩膀开口说道:

  “明日一早,你便带着本宫的手谕前往北镇抚司,虽说眼下不能即刻让你担任锦衣卫都督,但实际上,整个锦衣卫都归你掌管。”

  “待南京锦衣卫那边的事情妥善处理完毕之后,本宫自会让你成为名副其实的锦衣卫都督。”

  虽说在这之前,李若琏心中便隐隐有了这种猜测,知道骆养性之后,这锦衣卫都督大概就是他的了。

  不过在这之前乾坤未定,他也不敢真有此念头。

  直到眼下亲耳听到朱慈烺说出这番话,他的心中终于算是踏实了。

  毕竟身为锦衣卫,谁不渴望登上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呢?

  下一秒,李若琏满脸激动的跪在地上,高声喊道:

  “臣多谢太子殿下提拔,臣一定不负太子殿下的信任!”

  朱慈烺伸出手将李若琏扶起,脸上依旧带着淡淡的微笑说道:

  “明日到了北镇抚司,首要任务便是将骆养性之前招募的那些鱼目混珠之人尽数裁撤。”

  “本宫想要的不是一帮鱼目混珠的废物,而是一支精锐之师,你明白吗?”

  李若琏身子微微前倾,语气坚定地回应道:

  “太子殿下放心,臣知晓该如何行事,定将北镇抚司整顿得焕然一新,绝不辜负殿下期望。”

  此时的他表情严肃,仿佛在向朱慈烺立誓一般。

  随后朱慈烺微微点头,不再多言,挥了挥手示意李若琏退下。

  李若琏再次拜谢朱慈烺后,这才转身离开了。

  随后,朱慈烺也转身回去了寝宫。

  次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整个紫禁城还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晨雾之中时,一阵悠扬的钟声已然响起。

  又到了上早朝的时候了。

  今天朱慈烺没有旷工,而是依旧作为监国太子出席了这场早朝。

  毕竟崇祯之前刚刚遭遇刺杀,自然是没法来上朝的,所以只能由他这个太子继续监国了。

  待文武百官参拜过朱慈烺后,一旁的王承恩手持圣旨,尖细的声音瞬间传遍整个朝堂。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今天的这第一道圣旨很简单,主要就是针对一些官员的处罚。

  毕竟皇帝遭遇刺杀这么重大的事情,肯定是不能一笔带过的,朝堂上下多少得有个交代。

  不然这也太假了!

  但不得不说的是,这次处罚的力度远远超过了文武百官们的想象。

  所有人都被从轻发落了。

  最严重的,也不过是罢官免职,最轻的,甚至仅仅是罚俸而已!

  面对这样的结果,文武百官们暗自松了口气,脸上纷纷露出庆幸之色。

  毕竟这比他们预想的刑罚要轻得多了。

  于是问文武百官们纷纷跪地谢恩,口中高呼道:

  “谢主隆恩!”

  至此,关于崇祯遭遇刺杀的事情就算是到此为止了。

  不过当然,这只是在朝堂上,真想要彻底结束的话,那还得把那些士绅们欠下的税款收上来再说。

  紧接着,不等文武百官们有所反应,王承恩又掏出了第二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近日来深感疲惫,再加上诸事皆有内阁和朝臣处置,因此决定恢复汉朝时期的‘五日一朝’”

  “从今日开始,除特定时日,每五日进行一次早朝,期间若有大事,亦可临时增设朝会,以议国事!

  “钦此!”

  听完了第二道圣旨内容之后,文武百官们先是一愣,随后开始窃窃私语了起来,似乎没有想到崇祯居然会下这么一道圣旨。

  事实上这道圣旨当然不可能是崇祯下的,而是朱慈烺下的!

  崇祯甚至都不知道这回事儿!

  不过这也没关系,因为这是朱慈烺一早就计划好的事情。

  反正要他每天早上四点不到就起来上朝,他是真的做不到!

  真要是这么干上几年,估计他迟早和崇祯一样,三十来岁的年纪就满头白发了,这可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事实上在华夏古代,皇帝们还真不是每天都必须要上朝的。

  秦朝由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事务繁杂,所以上朝较为频繁,不过也没有明确史料表明是每天上朝的。

  汉朝则是规定五日一朝。

  隋朝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这些事情,不过按照隋文帝的勤勉,大概应该是每日上朝的。

  当然,杨广就自不必说了,估摸着一个月能上个五六次就不错了。

  唐朝一般是单日上朝,再加上每个月还会放假,所以一个月大概也就上十天左右。

  元朝因为是异族,所以没有固定上朝的概念,基本上都是根据国家的各种事物安排上朝时间的。

  至于明朝

  好吧!

  明太祖朱元璋确实规定皇帝要每天上朝的。

  这大概是因为他出身贫苦,明白江山来之不易,所以才极为勤政。

  再加上因为害怕宰相压制皇权,所以他又废除了丞相制度,将国家大权独揽,每日都要上朝处理大量政务。

  似乎在他看来,只有通过每天上朝与大臣们沟通,才能及时了解国家的各种情况,以确保大明统治的稳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过当然,这种规定其实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废除了。

  原因是朱棣发明了内阁制度。

  自从内阁制度诞生之后,大明朝的皇帝们就不再坚持每天上朝了。

  其中更是出了嘉靖和万历这两位几十年都不上朝的活祖宗。

  不过因为有内阁制度在,所以国家也基本上没出什么问题。

  直到后来,崇祯当上了皇帝。

  再然后,大明就又恢复到了太祖时期的每日一朝!

  在过去的十四年里,除了生病和某些特定的节日之外,崇祯几乎每天都会上朝。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大明该亡国还是要亡国!

  崇祯的勤勉非但没有拯救大明,反倒是把自己折腾的看起来像一个四五十岁的小老头。

  所以,朱慈烺最终决定把上朝的时间定位五日一朝。

  而且也不用担心朝政无人处理或处理不当,毕竟大明的内阁已经运行了两百多年,早就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并且内阁平时办公的地点就在皇宫之中,而皇帝同样居住在皇宫之中,有什么事情只需要通传一声皇帝就能立刻知晓并做出决断。

  或者皇帝闲来无事,随时都可以去内阁和大臣们商议国事。

  再加上锦衣卫、东厂、西厂遍布天下的耳目,也不用担心会被任何人欺骗。

  总而言之,为了能活得好一点、久一点,朱慈烺觉得这样做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节 上一节 349/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