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361节
此时的周皇后眼神中满是关切,温柔地看着崇祯和朱慈烺轻声说道:
“陛下,此次祭祖意义重大,务必事事小心。”
崇祯微微点头,沉稳回应道:
“皇后放心,朕自会谨慎行事。”
朱慈烺也是对着周皇后行了一礼。
“母后放心,此次定然不会出错的!”
周皇后这才点了点头。
随后,一行人浩浩荡荡朝着太庙进发。
崇祯和朱慈烺乘坐玉辂,由神烈山门进入太庙,随行的卤簿仪仗极为壮观。
三千锦衣卫手持长戟,整齐列队,犹如一棵棵苍松傲立,眼神坚定而锐利,仿若能洞悉一切潜在危险。
并且在这一天,京城中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探子全体出动。
他们如同隐匿于暗处的幽灵,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不断穿梭巡视。
有的探子扮作卖货小贩,推着小车,一边高声吆喝,一边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周遭动静。
有的探子佯装成闲逛路人,看似悠闲自在,实则目光如炬,密切留意着每一个角落的情况。
就连腾骧五卫和部分京营也充作护卫,紧紧守护在崇祯和朱慈烺周围。
他们神情紧绷,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敢有丝毫懈怠。
毕竟此前皇帝刚刚遭遇过刺杀,由不得他们不紧张!
万一这次要是再出什么意外的话,那么他们也不用活了!
不过当然,这在朱慈烺看来其实是有些多此一举了。
毕竟别人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他还能不清楚吗?
不过这些话他可没法告诉别人,所以也就懒得计较这些事了。
第218章 大明皇家银行?这是什么东西?
抵达太庙之后,已然差不多是午时了。
一系列繁复且庄重的流程随即便有条不紊地展开了。
首当其冲的便是迎神仪式。
太庙之中,香烟袅袅升腾,仿若轻纱曼妙,悠悠弥漫在整个空间,将太庙笼罩在一片神秘而庄重的氛围里。
钟鼓之声悠扬鸣响,那声音雄浑而深沉,在太庙的每一处角落悠悠回荡。
崇祯与朱慈烺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神情肃穆地缓缓朝着祭台前行。
就连朱慈烺这会儿也是一脸的认真,毕竟祭祖这种仪式确实不能有丝毫马虎。
紧接着是三献礼,也就是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
初献礼、亚献礼没什么好说的,基本上都是依照惯例进行的。
但是到了终献礼环节的时候,画面就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这个时候,孔有德、鳌拜、岳托三人被士兵们押解着走上前来。
毫无疑问,这三人就是终献礼的祭品了!
此时此刻,只见这三人的模样狼狈不堪,个个都披头散发,发丝凌乱地散落在脸上,几乎将大半面容遮蔽。
曾经的威风凛凛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面容的憔悴与神情的萎靡。
他们眼神空洞,仿若灵魂已被抽离,绝望之色溢于言表。
士兵们几乎是拖着他们来到祭坛的。
本来一开始的时候,朱慈烺其实是打算将他们在太庙前凌迟处死的。
不过这种事情他不能一个人做主,而是和崇祯以及礼部的官员商量了一下。
然而,崇祯和礼部的官员们却基于礼仪规制,坚决反对这一做法。
朱慈烺虽然满心不情愿,但眼看着所有人都反对,他也就只能妥协了。
于是乎,凌迟处死就被改成了斩首!
此时伴随着这三人被压上祭台,一旁的三个刽子也终于拿出了各自那把寒光闪闪的大刀。
没有多余的废话,接收到斩首的命令之后,三把大刀随之高高举起,又迅猛落下。
紧接着,三颗人头瞬间滚落,溅起一地的血污。
这一刻,太庙内刹那间陷入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仿佛被定格一般,屏住了呼吸。
唯有微风轻轻拂过,轻轻吹动着太庙内的旗帜,似是是在向大明的祖先们诉说此次的功绩。
最后是燎祭送神仪式。
熊熊烈火在太庙的空地上燃烧起来,火焰冲天而起,将周围的一切都映照得通红如血。
祭祀用的物品以及那些从辽东带回来的人头一同被投入这炽热的火焰之中。
崇祯凝视着眼前这熊熊燃烧的烈火,一时间感慨万千,思绪如潮涌一般涌上心头。
曾几何时,他从未想过自己竟能有一日因打败建奴而来到太庙向列祖列宗告慰。
这对他而言,无疑是一生之中至高无上的荣耀时刻。
一时间,崇祯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光,嘴唇微微颤抖,似乎正默默地与列祖列宗倾诉着什么。
而朱慈烺站在一旁,心中却是不禁泛起一丝困意,甚至有些昏昏欲睡。
虽然知道这样的仪式必须保持庄重,但不得不说,对他来说还是有些太煎熬了。
不过好在马上就要结束了。
约莫一刻钟之后,这场太庙祭祖终于算是圆满结束了。
之后众人小心翼翼地护送着崇祯和朱慈烺回宫。
而此时此刻,京城的街道上,百姓们纷纷自发地跪地相送。
整个街道一片寂静,唯有队伍整齐行进的脚步声和马车车轮滚动的辘辘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气中缓缓回荡。
总而言之,这场盛大而庄重的祭祖大典不仅是对列祖列宗的一次告慰,更是大明王朝迈向复兴之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又过了几日,移民戍边所需的一应物资均已筹备妥当,城外的灾民们终于可以动身前往辽东了。
这个计划虽然是一个多月前便制定的,可实际实施起来却根本没有那么容易。
毕竟涉及到几十万人的事情,要筹备的物资品类繁多,安排的事项也是多如牛毛。
直到今日,总算是准备周全了。
不过当然,并非所有的灾民都要迁往辽东,像之前协助建造城池、种植红薯土豆、还有挖矿的那些灾民,都可选择留在京城。
毕竟这些人差不多也算是技术工种了,往后还需要用到他们。
然而即便如此,即将迁移的灾民数量仍多达三十余万。
因为知道此事的重要性,所以朱慈烺一大早的就带人来到户部的物资储备地检查。
放眼望去,只见仓库中堆积如山的物资摆放得整整齐齐。
朱慈烺亲自上前,仔细地查看每一样物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最后朱慈烺又详细询问了沿途住宿与食物的安排,在得到满意答复后,心中才稍稍安心了一些。
依照先前商定的方案,但凡愿意奔赴辽东的灾民,每人可获二两银子。
启程前先发下一两,待抵达目的地后再发放余下的一两。
虽说沿途已备好住宿之处与食物,但在出发之际,仍会给每人发放五斤粮食与两套衣物。
户部知道崇祯与朱慈烺对此事高度关注,因此从上到下,每一位官员都丝毫不敢懈怠。
各项政策也是一丝不苟地推行落实,力求将移民戍边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到尽善尽美。
当然,就现在的局势,他们就在想糊弄朱慈烺也糊弄不了。
因为每天,锦衣卫、东厂、西厂都会送上一份关于移民戍边的密折到朱慈烺手里。
在这种情况下,试问谁能糊弄得了他?
查验完毕之后,朱慈烺没有着急回去东宫,而是带着一行人踏上了城墙。
此时,城外几十万灾民毫无遮拦地映入眼帘。
望着眼前这群灾民,一时间朱慈烺心中满是酸涩之感。
他举起手中的望远镜仔细望去,只见一些灾民正相拥而泣,浑浊的眼中满是无奈与悲伤。
也有孩子们在一旁哭泣,稚嫩的声音里透着恐惧与无助。
一些年轻人则满脸愁容,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担忧与迷茫,不知到达辽东之后,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朱慈烺其实心中也明白,强迫这些灾民去辽东并非良策,可目前的情况而言,这实在是无奈之举。
陕西、河南一带近些年来天灾如肆虐,庄稼颗粒无收,大地一片荒芜。
再加上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更是搅得当地不得安宁。
也就是说这些灾民即便返乡,等待他们的也是死路一条。
而朝廷也无力长期供养他们,迁移至辽东便成了唯一的出路。
“太子殿下,莫要悲伤了,这么做也是给灾民们一条活路,想必他们也会感激殿下的!”
身旁的方正化见朱慈烺神色黯然,心中大概明白朱慈烺再想些什么,随后赶忙出言安慰。
哎!
朱慈烺重重地叹了口气,缓缓说道:
“百姓们不愿背井离乡,也是人之常情。”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