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372节

  又说如今贼寇李自成兵临开封,他决心死守城池,若城破,则以身殉国。

  只是他不忍心周王一脉就此断绝,故而让世子逃离开封,前往京城。

  祈求崇祯看在他以死报国的份上,留世子及其他宗室子弟一条性命。

  就算把他们关在凤阳一声,他也算是死而无怨了!

  看着手中的这份血书,崇祯不由得也是回想了有关于周王的事情。

  事实上明末的这位周王朱恭枵在历史上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和那些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同,朱恭枵可是相当有血性的。

  早在前几年,李自成就曾经数次攻打过开封。

  那时候的开封城,可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城里的粮草眼瞅着就要没了,军饷也早就发不出来了。

  当时朝廷又忙于对抗建奴,导致也无法支援开封。

  可就在这危急时刻,周王朱恭枵跟别的那些王爷表现得完全不一样。

  他心里清楚,开封城要是破了,自己全家都必死无疑,家中的那些金银财宝,也就都成了李自成的东西。

  于是他马上下令,从王府的库房里拿出好几万两银子和数十万石的粮食。

  然后让人把银子抬到城墙上,亲自去犒劳守城的士兵。

  守城士兵们看到那白花花的银子,眼睛里一下子就有了斗志。

  不光这样,周王还特意让人到处张贴了布告。

  布告上写明无论何人只要愿意帮忙守城,就可获得赏银,谁要是能把农民军打退,他还会向朝廷推荐给他升官。

  这一通忙活下来,效果自然也是立竿见影。

  守城的军民看着那白花花的银子和藩王的承诺,一下子就像干柴遇到火,士气瞬间暴增,最终还真的击退了李自成的数十万大军!

  当时崇祯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还特意下旨夸赞了周王的行为。

  只是没想到周王最终还是死在了开封!

  想到此处,崇祯心中又是一阵感慨,既有对老周王忠义之举的赞赏,又有对局势的无奈。

  血书随后被递给朱慈烺,朱慈烺接过之后仔细查看了一遍,心中也是不由得也是有些佩服起了这位周王的深谋远虑。

  倘若没有这封血书,眼前这群宗室子弟都将背上无诏进京的重罪。

  可如今,老周王用这封血书,为他们争取到了一线生机。

  要知道在见到血书之前,崇祯心中早已有了决断。

  那就是挑选几个带头的宗室杀一儆百,然后将其余人等全部剥夺爵位,统统关进凤阳高墙内,让他们在那里度过余生。

  如此一来,既能警示其他宗室藩王,又能彰显朝廷律法的威严。

  可如今,这封血书的出现,让他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时间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是好。

  要是不放过他们吧?

  崇祯自己心里过意不去,毕竟老周王这也算是以身殉国了,临了只想为家人求一条生路,这要是不答应岂不是显得他很无情?

  要是答应吧,好像也不行!

  往后那些藩王要是都这么干,那藩王无诏不得入京的规矩岂不是成了放屁?

  就在这时,朱慈烺见崇祯面露难色,心中也大概知道他在纠结什么。

  随即朱慈烺直接开口说道:

  “行了,你们擅自进京之事,父皇和本宫都已了解。”

  “即便事出有因,也不能改变你们违背祖制的事实。”

  “至于如何处罚,本宫还需与父皇仔细商议一番再做决定。”

  “你们暂且先在京城住下,待商议完毕,父皇和本宫自会再行召见。”

  周王世子和其他宗室子弟听到这话,心中的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他们原本以为,最坏的结果便是身首异处或是被终身囚禁在凤阳的高墙之下,结果没想到居然能住在京城。

  而且看皇帝和太子的样子,似乎没打算对他们从重处罚,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幸运。

  紧接着,他们也顾不上这话崇祯到底认不认了,一个个的纷纷再次下跪,口中高呼道:

  “臣等叩谢陛下,叩谢太子殿下。”

  脑袋撞击地板的声音此起彼伏,在奉天殿内回荡着。

  崇祯这会也懒得计较什么了,因为他还真的没想好该怎么处理眼前这群人,因此只是随意的挥了挥手,示意他们退下。

  这群宗室子弟这才站起身来,然后缓缓退出了奉天殿。

  不过离去之时,不少人心中都在暗自嘀咕。

  因为就刚才殿内的情形,怎么看都觉得太子似乎才是真正能做主之人,一旁的崇祯反倒像是陪衬了。

  不过这个念头只是转瞬而逝,也没有人敢多想。

  毕竟这个想法实在是有点大逆不道了!

  待众人离去之后,奉天殿内再度恢复寂静。

  不过崇祯和朱慈烺都会离开,很明显是这样再商量一下这件事情。

  哎!

  只见崇祯眉头紧锁,又是重重地叹了口气,脸上满是疲惫与无奈。

  朱慈烺则是看向崇祯问道:

  “父皇,对于如何处置这些宗室子弟,你可有想法?”

  崇祯摇了摇头,苦着一张脸说道:

  “若没有这封血书,朕定当严惩不贷,杀几个带头的,再把其余人都关起来也就是了。”

  “可如今有了这血书,朕实在是难以抉择啊。”

  说罢,又长叹一声。

  “朕这皇帝,当得真是艰难。”

  朱慈烺没有说话,而是一脸的若有所思,片刻后再次开口问道:

  “父王,你登基之后,可曾给宗室子弟发放过俸禄?”

  崇祯听到这话,一张老脸顿时就红了。

  本来按照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朝廷每年都要给宗室子弟发放俸禄,这也正是民间“全民养猪”说法的由来。

  以往各朝皇帝皆遵循此例,按时给宗室子弟发放俸禄。

  只是后来宗室人口暴增、再加上国家财政吃紧,从万历年间起,发放的俸禄便削减至三成左右。

  到了又过了十几年,更是只剩下两成。

  等到崇祯即位后,起初还偶尔发放一两成,可到了如今,已经有四五年未曾给宗室发放过任何俸禄了。

  毕竟,当下朝廷财政捉襟见肘,就连军饷都难以筹措,百官俸禄也时常拖欠,哪里还有余钱顾及宗室?

  想到此处,崇祯有些尴尬地说道:

  “大明之前的财政状况你也清楚,朕那个时候连军饷都拿不出来,哪还有钱给宗室发俸禄?”

  “大约从四五年前起,朕就没有给他们发过俸禄了!”

  果然如此!

  朱慈烺闻言,并不感到意外,因为这一切皆在他的预料之中。

  毕竟他穿越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崇祯穷的都要尿血了,哪里还顾得上这帮八竿子打不着的穷亲戚?

  然而就在这时,崇祯似乎突然想到了什么,猛地睁大了眼睛,然后急切地说道:

  “等等.你该不会是想给这些宗室发放俸禄吧?”

  “朕劝你千万不要这么做!这帮宗室不值得国家拿钱养着他们!”

  “有这些钱,用来招募军队,对抗建奴和李自成不是更好吗?”

  朱慈烺看着崇祯那紧张的模样,不禁觉得有些好笑,忙解释道:

  “父皇放心,儿臣并无此意。”

  “即便儿臣有再多钱财,也不会浪费在那些无所事事的宗室子弟身上。”

  崇祯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的神情也缓和了许多。

  紧接着,朱慈烺转头看向一旁的王承恩说道:

  “王公公,劳烦你去查一下,目前宗室人口究竟有多少,要详细准确的数目。”

  王承恩连忙躬身应道:

  “太子殿下稍候,奴婢这就去办。”

  说完这话,王承恩便匆匆退下了。

  崇祯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疑惑,既然不是要给宗室发放俸禄,那查他们的人数又有何用?

  不过,见朱慈烺似乎没兴趣回答这个问题,崇祯也就懒得问了。

  没过多久,王承恩抱着一叠厚厚的文书匆匆返回。

  大明设有专门管理宗室事务的机构,名为宗人府,宗人府每年都会进行宗室子弟的人口普查,数据未必百分百准确,但大致相差无几。

  而那些未被记录在册的人,朝廷并不承认其宗室身份,自然也不能算作宗室子弟。

  只见王承恩从最上面取出一本册子,恭恭敬敬地递给朱慈烺说道:

  “回太子殿下,奴婢方才查过了,目前大明宗室在册人数约有十三万。”

  十三万吗?

  朱慈烺听到这个数字,心中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因为根据后世资料记载,明末时期宗室人口理论上应达到二十万之多。

  不过,那些数据或许包含了所有宗室,而真正在册的人数远没有那么多。

首节 上一节 372/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