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402节
只要是换作以前,崇祯对这类事情必定斤斤计较,但是如今朝廷国库充盈,他也没那么小气了。
朱慈烺思考片刻之后说道:
“儿臣之前答应过左良玉,若他能杀了张献忠或李自成,就封他为侯,若能同时杀了两人,就给他封国公。”
“虽说他暂时还没完成这两件事情,但历经如此大捷,封个伯爵应该不为过吧。”
伯爵吗?
崇祯摸着下巴思索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同意了。
“既如此,那就封他个伯爵。”
“若他日后真能杀了张献忠和李自成,封个公爵又何妨?”
朱慈烺继续说道:
“至于汪乔年,他如今是兵部右侍郎,从二品官员,品级上不好再升了,不如加封个太子太保衔,再荫封一子为锦衣卫千户如何?”
“除此之外,士兵的抚恤和犒赏也不能落下。”
“这是近年来明军对贼寇造成的最大的一次重创,如今恐怕天下官兵都在等待着朝廷的反应。”
“若此次不能妥善抚恤、奖励军队,恐怕会让将士们寒心,更别提为国尽忠了。”
崇祯听后心中又是一阵无奈。
因为这话分明是在指责他以前没好好抚恤军队。
可以前朝廷没钱没粮的,他拿什么抚恤军队啊?
想到这儿,崇祯就有些不开心了,随后他摆了摆手道:
“行了行了,这种事情你不用跟朕商量,你自己做决定就好。”
“反正朕说了也没什么用。”
朱慈烺听到这话觉得有些好笑,不过也就不再多说些什么了。
而且他心中已有了盘算。
这次的抚恤,还是按照之前拟定的标准执行。
那就是普通士兵战死者,每人抚恤一百两银子,军官战死者,三百两起步。
此外,所有参战且存活下来的士兵,每人犒赏三十两银子。
这些银子无需从京城运送,直接从各省的税收中调拨即可。
朱慈烺虽然打算明年对李自成和张献忠动手,但其实准备工作早已展开了。
他之前就已经下令,调动了河南周边的几个省份的兵力。
也就是陕西、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几个省份的兵力,让他们初步形成包围之势。
确保张献忠和李自成只能再河南一带闹腾!
并在当地囤粮、屯兵、屯钱,为明年的即将到来的大战做好准备。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朱慈烺想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然后在明年一举击败张献忠和李自成!
第234章 皇帝不可以修仙,但崇祯可以!
除此之外,朱慈烺觉得对左良玉的赏赐似乎有些不够,所以他决定再给左良玉一个惊喜。
那就是封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为锦衣卫千户,并且在东宫任职。
不过左良玉的儿子没什么本事,所以这个职位只是个虚职,旨在表达对左良玉的表彰和信任。
好让他更加死心塌地地为朝廷卖命。
毕竟从眼下的情况来看,左良玉还是很有价值的!
另外这次朱慈烺打算用正常的流程下达圣旨。
也就是先把这两封捷报和自己对左良玉和汪乔年的封赏送到内阁。
然后由内阁大臣们根据旨意讨论结果,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贴在奏章上再呈上来,这一过程称为“票拟”。
然后朱慈烺对内阁票拟的内容进行审阅,用红笔进行批示,同意则照票拟执行,不同意则可提出修改意见或直接驳回重拟。
这一过程成为批红。
批红是皇帝决策的关键环节,体现了皇权的最终决定权。
经过批红后的旨意,会由专门的官员进行抄写,形成正式的诏书或谕旨。
抄写完成后,会有专人进行校对,确保内容准确无误,最后加盖皇帝的玉玺,就可以颁发与执行了。
而朱慈烺之所以要这么做,无非是想让一切恢复到正常的流程罢了。
崇祯以前很讨厌这样的流程,因为他下达的圣旨大多数都会被内阁驳回,这让崇祯觉得很没面子。
不过当然,归根结底还是崇祯无法掌控内阁的缘故。
但是现在嘛.
这种事情是不存在的!
只要几位内阁大臣的脑子没出毛病,他们绝对不敢驳回圣旨。
果然和朱慈烺猜想的差不多,在收到王承恩送来的捷报和奏折之后,内阁经过短暂的商议,然后就直接全体通过了。
一开始的时候,内阁的几位大臣们其实有些不太相信左良玉能立下如此功劳。
毕竟他们之前也听说过不少关于左良玉的事情,知道这家伙向来是个骄兵悍将,而且已经有军阀的趋势了。
结果没想到,莫名其妙地左良玉突然就成了大明在河南的擎天之柱,还立下了如此大功,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他们怀疑左良玉可能又是在虚报功劳,试图骗取朝廷的封赏!
不过等看过汪乔年的捷报之后,他们就知道这件事情大概率是真的了。
毕竟他们虽然不了解左良玉,但却很了解汪乔年,知道汪乔年绝对不会和左良玉同流合污。
而这也就是说这种事情是真的,左良玉真的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
所以内阁大臣们也就没有再和朱慈烺唱反调,而是直接就同意了朱慈烺的决策。
毕竟真要说起来的话,他们对于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贼寇也是恨之入骨。
因为这些家伙每到一个地方,无论是当地的乡绅、官员还是宗室,全部都会被屠戮殆尽。
这几乎相当于和整个国家的所有阶级开战了!
也包括他们这些官员。
这大概也是原本历史上大明的士绅集团不愿意帮李自成,而是愿意帮建奴入住中原的原因了。
就这样,当天中午的时候,一切就已准备妥当,圣旨随即直接发往了河南和安徽。
给河南的圣旨是关于封赏的,给安徽的圣旨是调拨粮草银子的。
除此之外,大明日报接下来几天的头条也都是这件事情。
总而言之,就是要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两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朝廷有绝对的能力击败贼寇,让整个天下重归安宁。
第二件事情,朝廷绝对不会亏待每一个为国尽忠的臣子!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又是三天过去了。
在这几天里,已经有距离京城较近的宗室藩王带着宗室子弟陆陆续续进京了。
少的几百人、多的上千人。
不过朱慈烺并没有选择接见他们,而是打算等到其他的宗室全部进京之后,再统一接见。
然后又吩咐朱聿键好好安置他们,亲王、郡王之类的直接在京城安置,其他的则安置在城外的新城中。
新城虽然还没有完全修建好,但好歹还是能保证住在这里的宗室子弟基本的生活条件,所以也出不了什么乱子。
这一天,朱慈烺刚下朝正打算回东宫的时候,突然李若琏匆匆来报:
“太子殿下,武当山掌教到了!”
听到这话,朱慈烺先是一怔,随即笑了起来。
之前在辽东的时候,朱慈烺和崇祯‘坦白了’身份,当时他曾答应过崇祯,等回到京城之后,要教崇祯修仙。
当然,说是修仙也不确切,准确来说其实是教崇祯一套可以强身健体的功法而已。
不过回京的时候‘遭遇’了刺杀,然后又是收取欠税、以及宗室子弟进京这些事情,所以就耽搁了。
大概在十天之前他才想起了这件事,然后就吩咐锦衣卫查查京城周边,看有没有什么比较有名的道观或者道士。
结果一番查下来,他多少有些失望。
虽然京城附近确实有很多道观,里面也住了很多道士,不过这些道士无一例外都是没什么本事的,或者更直白的说就是些混日子的。
朱慈烺再三考虑之后,最终决定把当代的武当山掌教给请下山来。
这么做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让他陪着崇祯消遣一下,没事教崇祯打打太极拳什么的,也算是给崇祯找点事儿做,这样崇祯也就不会去插手国家大事了。
就算是他非要较崇祯修仙,那也没关系!
怎么说呢?
虽然皇帝一般不能修仙,但崇祯很明显是个例外。
崇祯要是修仙的话,对大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至于第二个目的,自然就是关于宗教的问题了。
要知道现如今,天主教在大明的发展可是非常兴盛的。
每到礼拜天的时候,都会有大量的官员前去天主教堂参与弥撒,这是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仪式之一。
虽然大明并没有礼拜天的说法,但那些传教士还是根据时间推算出了具体的日期。
而且参与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很多的朝中大臣,甚至包括毕懋康、宋应星等人。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