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430节
那就是朝廷会不会为了解决百姓无地可种的问题,直接强行抢夺他们手中的土地?
真要是这样的话,那他们可就要骂娘了.
崇祯也意识到了问题的棘手性,他本就是个爱面子、重声誉的人,人家既然都已依法交税,他又怎能光明正大地去抢夺土地?
若真如此,大明怕是瞬间就会陷入大乱之中。
想到此处,崇祯下意识地将目光转向朱慈烺,期望从朱慈烺那里得到解决之道。
眼看着崇祯突然看向了朱慈烺,其他大臣的目光也都看向了朱慈烺,似乎在等待他的回答。
事实上,朱慈烺也早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想到了解决的办法。
咳咳
只见朱慈烺先是轻咳几声清了清嗓子,而后这才不紧不慢地说道:
“关于此事,本宫其实早已考虑周全。”
“解决之道也并不复杂,可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由朝廷出面,购置士绅豪强手中那些合法持有的土地,之后再将这些土地转售给普通百姓。”
“当然,本宫也知道普通百姓手头拮据,恐无足够银钱购置土地。”
“但这无妨,因为大明皇家银行可借银两给他们,助其完成土地购置。”
“至于利息,届时视具体情形而定,如果有必要的话利息可予免除,百姓仅需偿还本金便可。”
“举例而言,若一亩地售价为十两银子,一个百姓想要购置十亩土地,共计一百两银子。”
“那么大明皇家银行可以借给这个百姓这一百两银子用于购买土地,而这个百姓可分十年乃至二十年还清这笔银子。”
“倘若遭遇大灾之年,那么这期间的银子就会免除。”
“总归一句话,朝廷即便亏钱,也绝不能损害百姓分毫利益。”
众人听闻此言,纷纷点头,脸上满是赞同之色,同时暗自松了一口气。
毕竟买他们的土地总比抢他们的土地好的多了!
第247章 虽然宗室子弟确实都是废物,但这话你不能说出来啊!
突然就在这时,倪元璐忍不住开口问道:
“殿下,那另一方面又该如何着手?”
不得不说,朱慈烺说的第一个办法确实很好,但倪元璐总觉得第二个办法应该会更好。
朱慈烺抬手示意倪元璐稍安勿躁,随后这才继续说道:
“其二,究其根本,那些士绅豪强之所以死死霸占土地,无非是因为如今粮价高昂,有利可图罢了。”
“但倘若粮价不再那般高昂,他们自会逐渐舍弃手中多余土地。”
内阁大臣范景文听到这话,忍不住插话道:
“太子殿下,您这话固然在理,可究竟要如何才能让粮价降下来呢?”
“要知道大明的粮价已持续上涨数十年了,从未有过回落之势。”
朱慈烺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的笑容道:
“范阁老说的没错,不过本宫自有办法,那便是持续从海外大量购买粮食。”
“想必诸位都已有所耳闻,今年郑家已经从海外运回了一批粮食,且今年入冬之前,还会有一批粮食运回大明。”
“虽说这两批粮食不算太多,难以对当下粮价造成显著冲击,但从明年起,朝廷定会加大采购力度。”
“今年运一千万石,明年便运两千万石,甚至三千万石,直至大明粮价彻底稳定下来。”
朱慈烺心中十分清楚,即便目前已经有了红薯和土豆,但因其口感始终不及大米和白面,且部分地区也不适宜种植,所以至少在未来十年至二十年内,大明还是会缺粮的。
故而每年从海外大量运送粮食至大明,便成了至关重要之事。
况且如今朝廷财库充盈,也并不在乎些许钱财损耗,哪怕因此亏钱也无妨,反正一切都是为了少饿死一些百姓。
伴随着朱慈烺把话说完,现场又是一阵沉默。
众人似乎都在思索着这个计策是否可行。
虽然从海外大量购买便宜的粮食确实可以缓解国内的饥荒和抑制粮价上涨,可是粮食要是太多了也不是一件好事啊!
毕竟谷贱伤农!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貌似不是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因为现在大名很多百姓连饭都吃不饱,还谈什么谷贱伤农?
还是先喂饱百姓再说吧!
大不了等到粮食的价钱稳定下来之后,再取消从海外运粮的行动也就是了。
这样想着,朱慈烺的这一计策自然赢得在场众人一致支持。
“太子殿下圣明,老臣佩服!”
“殿下真是聪慧果敢,臣自愧不如!”
“大明有殿下,真乃大明之幸,臣代天下百姓谢过殿下!”
一时间,几位大臣反而纷纷对朱慈烺拱手行礼,言语间尽是钦佩之情。
当然,有几个人心里其实还是有些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心里明白,若朝廷真从海外大量运粮,那么大明国内的粮价势必下跌,届时损害的可是他们的利益,毕竟他们可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朱慈烺的这个办法,无疑会导致他们手里的资产大幅缩水。
然而这终究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身为内阁大臣,他们又怎好公然反对?
只能一个个恭维了起来。
户部尚书倪元璐更是信誓旦旦地保证道:
“太子殿下尽管放心,户部必定全力支持郑家从海外运粮一事,无论郑家运来多少粮食,户部定会如实结清货款,绝无拖欠!”
朱慈烺闻言,满意地点了点头。
再看一旁的崇祯,也早已激动得难以自抑,因为崇祯也知道朱慈烺的这些办法要是能够顺利施行的话,那大明百姓可就真有救了。
于是乎接下来的几日,《大明日报》可谓铺天盖地、满是宣扬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好处的内容。
实际上早在几个月前,《大明日报》便简单的宣传了一下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的好处,因此百姓对此多少有些印象。
如今朝廷再度大力宣扬,百姓们瞬间便回想起先前之事。
前后一联系,他们自然领会到其中诸多好处。
毕竟往昔,百姓除缴纳田税外,还需承担高额的人头税、杂役税等等乱七八糟的税收,这就导致大明黑户极多,为的就是逃避这些乱七八糟的税。
但如今,朝廷将这些繁杂税种统统整合进田税,并且一次性收取,绝不再二次征收。
对于那些家境贫寒、没有土地的百姓而言,连田税和人头税都无需再交,这岂不是天大的好事?
毕竟并非所有人都拥有土地。
用更简单的话来说的话,那就是有地者按地交税,无地者彻底免税!
那些居住在京城里、名下没有土地、只靠做点小生意谋生的人们听闻此消息,简直可谓是欣喜若狂。
自家交了几十年的人头税和杂役税,突然说是以后都不用交了,换做是谁谁能不高兴?
有地的百姓们同样十分高兴,因为按照朝廷新规定的税收政策,他们现在要交的税其实比以前少多了,你说他们能不高兴吗?
一时间,京城内外,大街小巷,到处都回荡着百姓的颂扬之声。
不仅如此,朝廷已经下旨,开始劝说京城内的勋贵和官员出售他们名下的土地。
这些土地统一由朝廷收购,然后再转卖给百姓。
朱慈烺这边也没闲着,私下与张世泽打了招呼。
经张世泽一番运作之后,还真有不少勋贵、官员愿意将土地卖给朝廷。
毕竟太子爷都开口了,谁要是没点表示的话,这不是看不起太子爷吗?
一番忙碌下来,朝廷很快便购置了整整三十万亩土地。
这些土地大多数都在京城附近,且大多为肥沃良田,价格自然不菲,平均一亩地高达十五两银子。
如此算来,这三十万亩土地,朝廷足足耗费了四百五十万两白银。
不过这点银子对于如今家底殷实的户部而言,根本不值一提。
毕竟户部账面上实打实存有两亿两白银,简直可谓是财大气粗。
因此户部极为爽快地拨付了这笔款项。
当然,这也并非纯粹支出,毕竟这些土地最终是要售卖给百姓的,所以到时候肯定会回收一部分银子。
而且为防止百姓故意借贷购置土地,户部经慎重考虑,最终决定收取少量利息。
如此一来,既能确保百姓有能力偿还欠款,又能避免百姓盲目借贷。
总的来说,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这一日,下朝之后朱慈烺回到东宫,原本正在书房里专注于翻看一份奏折,却不知怎的,脑海中突然就想到了那些之前进京的藩王和宗室子弟的。
此前一来政务繁忙,诸事缠身,二来其他藩王和宗室尚未全部进京,所以朱慈烺也一直没有搭理他们。
虽说如此,但是这些藩王和宗室子弟的基本生活还是安排的十分妥当,每日的饮食供应都能得到保障,以确保他们衣食无忧。
毕竟再怎么说也是大明的宗室子弟,好不容易来到京城总不能让他们饿着不是?
除此之外,朱慈烺还特意吩咐礼部尚书王家彦精心挑选了一批饱读诗书、才学出众的学士,前往教授他们读书写字。
同时,还让兵部尚书李邦华选派了一些久经沙场、精通军事韬略的武将,前去指导他们军事训练。
只是具体的进展情况究竟如何,他目前还不得而知。
想到这里,朱慈烺突然越发好奇起来,然后让马宝去把李若琏喊来,问问他宗室子弟那边目前到底有什么情况。
不多时,李若琏便匆匆赶到东宫书房。
一见到朱慈烺,李若琏立刻拱手行礼,恭敬说道:
“臣参见太子殿下!”
朱慈烺微微点头示意,随即直截了当地问道: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