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我爹是崇祯?那我只好造反了 第468节

  而且大明国营商铺是由国库直接供货的,货源充足,也不存在什么断货、缺货的问题。

  这就导致商家们要是想继续做生意的话,价格方面肯定不敢高过大明国营商铺。

  不过朱慈烺还是十分体谅这些商人的,因此控制物价的时候也会给他们留足一定的利润,以确保他们能继续把生意做下去。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依旧有一些穷苦的百姓无法顺利过冬,朱慈烺还特意下令在各地新建一些房屋。

  这些房屋的内部布局有点类似于大通铺,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

  等到下雪的时候,屋里时时刻刻都会点燃蜂窝煤用来取暖,以确保住在这里面的人不会挨冻。

  不过,这里可不是什么人都能随便进来的,只收留一些无家可归的人。

  而且在这里每天还供应三餐,不过在这里就别想吃得太好了,每天三碗稀粥,保证清汤寡水,只能维持一个人活下去而已。

  但这并非是因为朱慈烺心狠,故意苛待这些百姓,而是他心里明白,要是这里吃得太好的话,那些本来家里有粮,可以顺利过冬的百姓肯定会眼红,说不定就会聚集到这里来。

  这样一来,就会给朝廷带来很大的负担,也违背了朝廷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的初衷。

  所以,必须把这里的条件搞得艰苦些,才能让那些真正走投无路的人得到救助。

  与此同时,京城的水泥路也在如火如荼地修建着。

  工部的官员们心里都清楚,入秋之后马上就要下雪了,一旦下了雪,施工就会被迫停止,所以他们必须赶在下雪之前修建完京城的道路。

  不然完不成任务,工部可是要挨罚的。

  毕竟之前工部可是承诺过,会在今年下雪之前修建好所有的道路。

  因此最近一段时间,工部简直是忙得不可开交,所有人忙的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原本的计划是只在白天干活,晚上不用干的,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搞成了二十四小时轮班制。

  晚上的时候,工地上就使用了烛火、灯笼等等一切照明物品,将整个工地照得亮堂堂的。

  然后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搬运石料,有的搅拌水泥,有的铺设路面,忙得不可开交。

  虽然可能会影响一些百姓的休息,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好在最近没有下雨,所以工程也没受什么影响,进展的还算顺利。

  总的来说,再过一个月左右冬天就会来了,到时候京城将会以全新的面貌迎接这个寒冷的季节。

  这一天,兵部尚书李邦华正在内堂专心致志地处理公务。

  内堂里十分安静,只有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

  突然就在这时,一个官吏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手里还紧紧拿着一封书信。

  “大人,这是从宣府发来的奏疏,请您过目。”

  官吏说着,双手将书信递到了李邦华面前。

  宣府发来的?

  李邦华听到这话多少有些意外,下意识地看了一眼书信。

  也不怪李邦华会感到意外,毕竟现在所有涉及军情的奏疏到了京城之后,大多数都会直接送到东宫,由朱慈烺亲自过目。

  可这封奏疏却是送到兵部的,那么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就是这份奏疏上所说的事情不是很紧急,所以才会按照原来的规矩送到兵部。

  想到这里,李邦华这才不紧不慢地说:

  “知道了,你下去吧。”

  那官吏听到这话,恭恭敬敬地将书信放在桌上,随后便转身离开了。

  紧接着,李邦华拿起书信仔细一看,就发现这份奏疏果然是从宣府发来的,而且还是宣府总兵秦良玉亲笔所写。

  李邦华没有丝毫犹豫,直接打开了这封奏疏。

  粗略地看了一下之后,李邦华的嘴角突然露出了一丝苦笑。

第266章 秋天了,该去找蒙古的麻烦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封奏书上面说的是有关于烧荒和捣巢的事情。

  秦良玉在奏疏中说,如今正值初秋,正是对蒙古进行打击的好时机,所以询问兵部要不要派骑兵去蒙古地区进行烧荒和捣巢,请求兵部给个决断。

  烧荒与捣巢,这可是古代中原王朝应对游牧民族的两种重要边疆军事策略。

  而且一般二者配合使用,效果显著。

  烧荒的目的在于破坏草原生态,通过焚毁草场,让来年草原难以长出新草。

  没有了丰茂的草场,游牧民族的马匹、牛羊就无法得到充足的饲料,生长发育就会受到抑制,骑兵的优势也会被大大削弱。

  而捣巢则是主动出击对游牧民族的聚居营地进行突袭。

  在突袭过程中,不仅要掳掠人口,更要抢夺牲畜,直接打击其生存根基,让游牧民族的生活陷入困境。

  不过说实话,明军已经很多年没有进行过这两种战略了。

  这是因为在明朝,这类行动严格来说并不能算作军功。

  所以边军将士们觉得与其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这种行动,还不如守在边疆,最起码能安安稳稳的活着。

  因此以往执行时也多是敷衍了事,走走过场而已。

  久而久之的,这两项战略便被荒废了。

  再加上此前建奴打败蒙古,实际控制了蒙古土地,边军能守住防线,不让建奴和蒙古人轻易侵犯大明边境就已经属实不易了,哪里还敢主动招惹是非?

  但今时不同往日,松锦之战时,明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力和不屈的精神,并且最终获得了胜利。

  这让所有的军队都有了底气,过去不敢做的事,如今也敢干了。

  而烧荒与捣巢,便是其中之一。

  所以秦良玉才修书询问今年是否要重启这两项战略,给蒙古人一个下马威。

  换作从前,以李邦华兵部尚书的职权,大可以自行决断。

  毕竟这类行动对大明边疆稳固大有裨益,能够有效地遏制游牧民族的侵扰,保障边境百姓的安全。

  可现在他却不敢擅自做主了。

  因为蒙古如今名义上已臣服大明,蒙古大汗阿布奈更是由崇祯亲自册封的。

  表面上看起来,蒙古已然是大明的附属国。

  这种情况下,大明若贸然对蒙古发动袭击,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尽管人人都知道蒙古的臣服并非真心,只是在权宜之计下做出的选择,但表面功夫还是要维持的。

  总不能让天下人看笑话吧?

  不过思来想去,李邦华还是觉得此事应当呈报给朱慈烺,或许他对于此事有别的看法呢?

  念及此,李邦华小心翼翼地将奏疏重新封好,纳入袖中,随后起身前往东宫,准备向朱慈烺禀明此事。

  与此同时,东宫。

  朱慈烺此刻此刻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正悠然自得地沉浸在一场独属于他的美食盛宴里。

  此刻的他,心无旁骛,满心满眼都只有眼前这一顿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火锅。

  在华夏古代,虽说确实存在着一些与火锅有着相似之处的饮食形式,可若真要严格计较起来,那些都算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火锅。

  毕竟要是没有辣椒的话,算什么火锅?

  而辣椒是在明末的时候才传入华夏的。

  不过最开始的时候,它并没有立刻登上人们的餐桌,而是被当作一种新奇的观赏植物。

  然而,朱慈烺身为穿越者,他肯定是不会这么认为的。

  在他看来,辣椒可是一种神奇的调料,能为食物增添别样的风味,让人原本平淡的食欲瞬间大增。

  而且,辣椒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在寒冷的天气里,它能驱寒祛湿,让人的身体感受到温暖。

  此时正值秋高气爽的好时节,天气渐渐转凉,丝丝凉意开始在空气中弥漫开来,这正是品尝火锅的大好时机。

  所以早在几天前,朱慈烺就派人去收集辣椒了。

  在这之前,他心里其实早就琢磨着要整一顿火锅了,只是刚穿越到大明的时候,大明就像是一艘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巨轮,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

  内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外有建奴虎视眈眈。

  在这个时候,他哪有心思去吃什么火锅啊?

  直到最近,局势稍微稳定了一些,再加上天气也凉快了,他这才又想起了吃火锅这回事。

  寝宫内,朱慈烺、郑小妹和琪琪格三人围坐在一张精致的桌前,他们的目光都被眼前这一幕吸引住了。

  只见桌上摆放着一口锅,锅里的汤汁正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

  那汤汁呈现出鲜艳的红色,红得耀眼,红得诱人,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增。

  汤汁的中间还被巧妙地隔开了,虽然另一半也是红的,但颜色却没有另一半那么浓烈,就像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层次分明。

  原来,这是朱慈烺考虑到郑小妹和琪琪格可能吃不了太辣的口味,所以特意让人整了个鸳鸯锅。

  一边是他喜欢的爆辣,另外一边则是微辣。

  再看火锅周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肉类和瓜果蔬菜,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其中牛羊肉占据了主导地位,那鲜嫩的色泽,娇艳欲滴,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上等的食材。

  事实上确实也是如此,这里用到的牛羊都是专门从蒙古草原拉过来的,并且在半个时辰之前还是活着的,主打的就是一个新鲜。

  此时此刻,朱慈烺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然后招呼着郑小妹和琪琪格:

  “来,都别客气,赶紧尝尝,这火锅可是人间美味,保证你们吃了还想吃。”

  然而,郑小妹和琪琪格毕竟从未见过这样的吃法,她们面面相觑,眼神中充满了疑惑与好奇,根本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朱慈烺见状,便亲自示范起来。

  只见他熟练地拿起筷子,然后夹起一片薄薄的牛肉,在火锅里轻轻涮了几下,让牛肉充分吸收汤汁的味道之后这才又夹了起来。

  接着,他将牛肉在面前的酱料里沾了沾,然后这才将其塞进口中细细咀嚼起来。

  这那表情就像在品尝世间最珍贵的珍宝。

  紧接着一瞬间,朱慈烺的脸上就露出了满足的神情,嘴里还不由得赞叹道:

首节 上一节 468/472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亮剑:我有一间小卖部

下一篇: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