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红楼兵圣

红楼兵圣 第206节

  戴权摊开兵部呈上来的奏疏,案台另外一头,摆放的是督察院送来的奏疏,太上皇手里拿着一片金圈嵌水晶放大镜,已经看完了督察院的,等看完兵部的,太上皇无声的笑了。

  周道丰安静的立着,一言不发低着头。

  太上皇看向周道丰的眼神,内心有些复杂,忍不住道问道:“你真不准备出声?”

  周道丰听到太上皇的话,抬起头露出茫然的眼神,此时的周道丰,从外表看起来不比太上皇年轻,不知道的还以为周道丰和太上皇是同一辈。

  太上皇盯着周道丰,周道丰想了一会,恍然大悟,说道:“他们说的没错,河套地区的叛乱,根源是冯庸和王信二人。”

  太上皇放下手里的金圈嵌水晶,不再理会案台上的奏疏。

  周道丰跟上太上皇的脚步,一边继续说:“冯庸在大同坐镇十余年,留下了许多隐患,加上王信在关外的胡作非为,看似大杀四方,实则如导火绳,点燃了大同这个炸药桶。”

  太上皇回过头,再次看向周道丰。

  此时此刻,太上皇发现自己有些看不透周道丰了,他到底是真老糊涂了,还是故意如此呢。

第215章 找上门

  许多人在等内阁的消息。

  督察院。

  李成贤的班房来了不少人,都是督察员里的御史,为了大同巡抚御史张文锦的事。

  “张文锦没有错。”

  “他在大同做的都是好事,于公于私值得赞扬。”一名年轻的御史激动道:“此人名声极好,为官清廉,深受地方百姓爱戴。”

  众人知道年轻御史是张文锦的同乡,年轻御史能第一个仗义出头,许多人面上露出赞许。

  “的确怪不到张文锦头上,错在冯庸,他这些年在大同当土皇帝,积弊难返,才有了今日之事。”随后有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冯庸在京城关系不小,定会联络一些人为他说话,替他开脱罪责。”

  “还有一个人叫做王信,此人只是游击,倒是可以往他身上推,有他帮忙分担责任,冯庸不敢太过得罪我们,他要是聪明的话,就会往王信那边使力。”

  “此言有理。”

  众人纷纷点头。

  他们把责任往冯庸头上推,冯庸如果没有退路,必然会向他们反抗,他们如今给冯庸又找了个背锅的,而且王信和冯庸有仇,那么冯庸的选择一目了然。

  到时候,张文锦的责任被摘了出来,冯庸忙着把责任往王信头上推,事情完美的解决。

  至于王信怎么样,又或者冯庸与王信闹到什么地步,他们并不在意,而且他们是御史,身份清贵,反过来又可能是冯庸求着他们帮忙为他说话。

  李成贤摇了摇头,“张阁老已经去见王信了,等张阁老的信吧。”

  因为以文制武的合作,督察院大部分御史选择支持张吉甫,张吉甫入京虽然不久,可威望却升的非常快,加上他的权利,已经隐隐不弱于周道丰这位首辅。

  “张阁老见王信做什么?”

  众人猜不透。

  ——

  王信穿着一身常服,在张府管家的带领下,来到张吉甫的客厅,张吉甫笑着张望进屋的王信,仿佛没有发生最近的事情,两人之间的关系仍然和以往一样似的。

  王信露出笑容,又拱了拱手,笑道:“阁老,好久不见。”

  张吉甫伸了伸手,请王信坐下,管家带着人奉上茶水,然后和下人们离开。此次没有大张旗鼓,张吉甫也没心情摆弄别的,客厅里只有二人。

  “那些御史的弹劾,你不要理会。”张吉甫开门见山。

  “阁老是让我承认?”

  大同关外发生的事情很重要,明眼人都看得出大同面临巨大的危机,那么到底是谁的责任,这就是官字两张口了。

  “是的。”张吉甫面色不变的承认,并不担心王信的愤怒和反对,仿佛底气十足。

  王信倒也没生气,只觉得好笑,感慨道:“诸位御史认为张文锦不但无过,反而还是有功,末将相信以张阁老的眼光,必然看得清楚事实真相。”

  如今朝堂上的主流声音,认为真正有过的是冯庸和王信,张文锦不过是替二人补锅而已,如果不是张文锦的负责任,局势会更加危险,所以朝廷应该奖赏张文锦。

  指鹿为马,朝堂上竟然如此多人不要脸。

  “为了达到以文制武,些许委屈可以承受。”张吉甫平静道:“但是我认为以你之才对朝廷有用,且是个忠良之将,弃之不用太过可惜,所以我请你来,而不是请冯庸来。”

  王信没再说话。

  张吉甫知道王信是个聪明人,不是单纯的武夫,耐心道:“正确与否不重要,谁的责任也不重要,以文制武才重要,大同稳定才重要。”

  “阁老对我有什么安排?”王信问道。

  “你回去大同,辅助张文锦搞定河套地区,镇压河套叛乱。”

  好嘛,有些文官的不要脸,实在是值得人学习的精神。

  锅要让自己背,事情要自己做,麻烦要自己搞定,功劳还是他们的,自己也算是经历了大风大浪,如今自己都想当文官去了。

  王信也没奇怪,张吉甫此人,只看实际,不看对错,倒也一直如此。

  “我有什么好处?”王信问道,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直接说道:“冯庸不可能回大同,朝廷目前只有指望我,总不能指望东军提督。”

  朝廷并不是只有自己一个将军,只不过呢,目前而言,最合适的只有自己。

  冯庸肯定是回不去的,冯庸一回去,大同又回到了冯庸手里,不是张文锦可以应对。京营里真正能打仗的只有东军,东军已经分了部分到九边,朝廷又在压制朱伟,如果让朱伟出镇大同,等于前功尽弃。

  至于其他边军也能调,可张吉甫的以文制武之策也失败了,至少要拖延个几年。

  张吉甫当然不会愿意,为了他的目的,放眼四周,也就唯独自己了。有两三千人马,但只是个游击将军,还能打仗,所以让自己回大同,解决关外的危机,对朝廷是最有利,也最符合张吉甫需求。

  张吉甫知道王信是个聪明人,言语上骗不住他,也没打算骗他。

  “平定大同关外叛乱,将功补过,朝廷还会同意在大同分立一路,任命你为参将率领此路。”张吉甫解释道:“你太年轻了,给不了你总兵。”

  率领一路,虽然不是总兵,实际上已经是总兵,只是没有总兵之名而已。

  张吉甫这样的安排才是老成之举,避免日后对有功之士升无可升,王信并无不满,不过王信更看重的是别的事,“兵部压制我属下功劳之事,阁老怎么说?”

  张吉甫痛快承诺:“一并升之。”

  王信笑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就有纷争,所谓时势造英雄,全赖同行衬托。

  阉党的崛起,是因为东林党在辽东对后金的无能。

  大清的成功,是晚明的失败。

  同样的道理,文官要是真有本事把大同治理好,那还有自己什么事?自己当然是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乖乖接受以文制武。

  王信心里暗叹,果然友商是傻逼,自己能稳如泰山,全靠同行衬托,倒不是自己真的比谁厉害。

  见王信没有反对,竟然痛快答应,张吉甫不但没有高兴,端起茶杯默默的喝茶,心里头不禁嘀咕,此子实在是沉得住气。

第216章 被人利用

  七月烈日炎炎。

  一支车队停靠在冯府大门口,从门里赶出来的伙计们帮忙卸货,把货物搬入府里,府里的两名少爷带着几名管家亲自监督。

  最贵重的物品已经跟随冯庸回到了家中,但其他的货物里,光金银就高达百万两,更不提价值不可估量的奇珍异宝。

  一直到下午,货物才全部入库,清点完毕。

  冯庸在府里的阁楼避暑,四面都是窗子,时不时有风吹入,冯庸因为体胖十分怕热,大厅中间的冰鉴装满了新换的冰块,身边还有两名年轻的美婢为他摇扇,心里依然烦闷不已。

  “父亲。”

  进来一名年轻人,手里拿着牛皮封的册子,跪坐到凉席上,笑道:“儿子已经清点过了,数目没错。”

  不同于父亲,年轻人对于回到京城并没有太过不满。京城的繁华,不是大同可比,京城里应有尽有,可供玩闹的事物太多,远比在大同要更有趣。

  冯庸看到儿子高兴的面孔,抬起手招了招。以为父亲有话要说,年轻人爬起来,笑着走过去。

  等儿子的脸靠过来,“啪”的一声。

  两名美婢吓得浑身一颤,却动也不敢乱动,还在摇着扇子,她们是老爷从大同带回来的,如果惹老爷生气,说不定会被打死。

  年轻人捂住脸,恐慌的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看父亲,生怕再次挨打。

  儿子不成器的样子,让冯庸越发愤怒,骂道:“你也就这点出息了,吃老子的,喝老子的,怎么就不想想你儿子?你儿子以后还能指望你么。”

  年轻人跪在地上,一言不发。

  冯庸喘了两口气,又苦口婆心的说道:“常言富不过三代,没有权怎么能行,你吃喝享受不要紧,才能花几个钱,可你不能安于现状。”

  年轻人这才说道:“儿子也是没奈何,在大同的时候,父亲有事情安排儿子去做,儿子哪件事没做好呢,如今回到了京城,父亲也没事情做,儿子又能做什么。”

  “我看你巴不得留在京城,还能记得大同?”

  “儿子记得大同,又没有机会回去,岂不是更痛苦?”

  “谁说没有机会?”

  听到父亲的话,那年轻人抬起头,好奇道:“难道父亲可以回大同了?”

  留在京城也可以,回去大同也行,父亲肯定是希望回去大同的,年轻人知道如今的局势,感觉到不可思议,如果父亲有机会回到大同,看到自己留恋京城的模样必然生气,年轻人有些明白自己为何挨打了。

  好好说嘛,老是喜欢动手。年轻人心里埋怨,却不敢表现出来。

  冯庸拿起案几上的那碗冰冻酸梅汤,也不用汤勺,一口气饮尽,凉意直透心扉,整个人酸爽清透,精神振奋,笑骂道:“王信那个狗东西,以为当文官的狗腿子就能捞到好,岂不知文官最是不要脸,如今被过河拆桥了吧。”

  “哈哈。”虽然自己也吃了亏,可看到王信吃亏,冯庸就觉得自己不吃亏了,忍不住大笑。

  年轻人知道父亲说的是哪件事,河套地区的虏乱。

  “会不会影响到父亲?”

  “我还有什么可以影响的?”冯庸无所谓道。

  五军都督府名头再大,装饰门面用的而已,重要的是实权,自己回不了大同,就算让自己进了五军都督府,也不过是个泥菩萨罢了。

  反倒是王信,他可是朝廷眼中的后起之秀,自己也听说过此人入了太上皇的眼。

  好像谁当年没入过太上皇的眼似的,只不过此人实在是年轻,年轻的让人嫉妒,他才二十来岁,往后的机会太多了。

  不像自己,自己没有机会可以浪费。

  “儿子听别人说,朝廷已经同意了王信回大同。”年轻人小声道。

  河套地区的虏乱,年轻人认为不至于动摇大同,父亲留下的永兴军不提,大同还有天成军,配合各地的守军,阻挡胡虏绰绰有余。往年谁也不愿意消耗自己的实力,所以很多时候出工不出力而已。

首节 上一节 206/215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万历极度叛逆

下一篇:南明,朕的天命太抽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