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78节
见此,章惇眼皮都没抬一下,因为他清楚,赵俣什么都知道,他已经无需再使用这么遭人诟病的手段了。
而旧党官员大受鼓舞,立即就有人站出来弹劾御史中丞安惇,附会权奸,屡兴大狱,天下疾怨。
如今,社会上有二惇、二蔡一说,也就是,说章惇、安惇、蔡卞、蔡京是奸臣。
这里面最好惹的就是安惇。
旧党这明显是在拿安惇当突破口,目的是扳倒新党。
果然!
接下来,谏官陈瓘,御史丰稷、陈次升等人,开始抨击蔡京,说蔡京结交向太后的侄子向宗良兄弟,又说蔡京结交内侍裴彦臣,指责蔡京结交外戚,交通宦官。又说蔡卞、蔡京兄弟同恶,迷国误朝,还说他们好大喜功,要是重用他们,必变乱旧政,从今以后就该天下大乱了,祖宗基业也将毁于一旦。
再接下来,旧党官员又纷纷指责章惇、蔡卞窃弄威权,陷赵煦于不仁之地,废孟相于瑶华宫。
等旧党一一奏完,赵俣直截了当地说:“不允。”
赵俣都不跟这些旧党大臣废话,而是直接、明确地拒绝他们的弹劾请求,简洁有力表明态度。
章惇看向那些弹劾他们的旧党大臣,冷冷一笑,‘陛下需做事之人,而非尔等犬吠之辈,岂会教尔等如愿?’
韩忠彦、苏辙等旧党中的有识之士也看明白了,只有能做事的人,才能在赵俣这一朝受到重用。君不见,吕恵卿人品那么差,都被赵俣召回来委以重任了吗?
等所有谏官和御史都弹劾完人了,赵俣才统一答复:“唯做事者易致误,尸位素餐者恒无过也。”
这就是赵俣的态度,有能力你就使出来,别怕犯错,只要你真是干事的,有错朕给你担着。
而目前的形势已经很明显了,新党能解决问题,但总出错,大错小错不断,旧党主张保守政策,很少犯错,但也解决不了问题。
这么一看,赵俣说这番话,明显是偏向新党。
对此,旧党人士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好在,到了人事任免阶段。
陈瓘出列奏道:“臣请及召邹浩复为谏官。”
当初,赵煦要立刘清菁当皇后,谏官右正言邹浩上疏极谏,却被章惇给流放了。
见旧党要把邹浩弄回来,章惇阻止道:“浩若复用,虑彰先帝之失。”
赵俣很干脆地说:“立后,大事也。中丞不言而浩独敢言之,何为不可复用?”
见赵俣根本不顾及赵煦的名声,章惇只能悻悻退下。
旧党人士见此,又恢复了信心。
陈瓘更是趁热打铁道:“陛下欲开正路,取浩既往之善;惇乃诖惑主听,规骋其私。若明示好恶,当自惇始。”
不想,赵俣又是两个字回复:“不允。”
等到大臣们都说得差不多了,赵俣才说:“朕欲改革钱法,谁可胜任?”
赵俣此言一出,不少人都看向蔡京。
就连蔡京自己也觉得他又来大任务了。
这让蔡京很兴奋,准备继续报答赵俣的知遇之恩。
事实上,赵俣心中的人选也是蔡京,毕竟,蔡京可能是这个时代最会发行钱的。
不想,这时,却有一人出列,毛遂自荐:“臣请一试……”
……
第105章 李清照
…
最近,深受赵俣重用的蔡京,风头可谓无俩,甚至都盖过了他弟弟蔡卞,直逼宰相章惇。
有人猜测,赵俣大力提拔蔡京,很可能是在将蔡京培养成章惇的接班人。
这几乎已经成了朝野上下共同的猜测。
事实上,这段时间旧党之所以如此拼命地攻击新党、攻击蔡京,也是想阻止蔡京这个危险人物上位。
蔡京,政治作风强硬、雷厉风行,而且政治经验极其丰富。
很早以前,蔡京就劝过本来就已经很强硬的章惇,要下更狠的手。
蔡京对章惇说:“变法面临的阻力很大,要吸取王相公当年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
简而言之就是,蔡京觉得要想赢得变法成功,就必须从政治入手,大刀阔斧地彻底清除反对变法的元祐党人势力。
蔡京甚至向赵煦和章惇建议过,彻底清算元祐党籍的官员。
具体就是,凡是属于元祐党籍的官员,活着的,一律降职流放;死去的,一律削去官衔,而且不许元祐党人的子孙留在京师,也不许他们参加科举。并将元祐党籍的官员的姓名御书刊石,置于文德殿端礼门外东壁之上,播告天下,永为万世臣子之戒,碑上所列之人永不录用。而且,还要将元祐党人的姓名发至各州县,要求各地仿照京师立碑扬恶。
只是,赵煦和章惇觉得,蔡京此举的打击面有点太大,出手也过于狠毒了,才没有接受这个建议。
如今,蔡京如此得赵俣重用。
不少旧党人士都担心不已,生怕等蔡京成为宰相之际,就是他们的劫难到来之时。
前不久,为了做好《海外贸易期权体系》,蔡京特意亲自去了一趟明州港、杭州港以及泉州港实地勘察一下这几个港口。要不是太忙了,抽不出那么多时间,他甚至都准备亲自去一趟广州港。
蔡京之所以亲自跑了这一趟,是因为赵俣跟蔡京说:“朕听闻海商富裕,身家百万贯者比比皆是,有人下南洋十几年间便赚下两亿贯,富可敌国,今后我大宋可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这件事,是赵俣上一世听某酷上的一个姓宋的世界金融历史学者讲的。他讲的其实不是北宋的事,而是南宋的事。
但海商赚钱,确有其事。这不分北宋,还是南宋。
当时,赵俣也就是在谈到《海外贸易期权体系》时,随口这么一说。
不想,这却被蔡京给记在了心上。
蔡京回去后一调查,发现赵宋王朝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在海外有广阔市场,东南亚、中东等地的商人对这些商品需求旺盛,海商将这些商品运往海外能获取高额利润。
而且,目前赵宋王朝的海船规模大、性能好,能适应远洋航行;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上,也大大提高了航海安全性和准确性,降低了运输成本,增加了贸易机会。这为大力发展海上贸易提供了基础条件。
蔡京敏锐地捕捉到了,如果朝廷鼓励海上贸易,再通过设置市舶司等机构管理并为海商提供便利,对能招来外商的海商给予奖励,营造良好的商业环境,这肯定会发展成为一条极为可观的财源。
于是,蔡京就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些时间亲自去考察了一番。
结果,赵俣所说的那个赚到了两亿贯的超大海商,蔡京没找到,但他找到了一个叫杨二郎的海商,此人靠着做海上贸易在数年间便获利数千万贯,而且确实有很多海商靠海上贸易赚到了大钱。
这让蔡京的心思活了,准备冲这些富饶的海商群体下手。
等蔡京回来,曾布派儿子出城门十里路迎接,而韩忠彦则派其兄弟出城门二十里路远迎。
曾布和韩忠彦都是排在蔡京之上的宰执,可就连他们都对蔡京如此重视,甚至不惜放下身段拉拢。
不只这些在执政的大佬看好蔡京的未来,就连一些已经离开朝堂的政界大佬而且是旧党的政界大佬都看好蔡京。
比如年已七十的吕公著。
吕公著绝对是旧党的元老,当初,高滔滔执政时期,他与司马光同心辅政,是司马光的重要副手。
而在蔡京出京之前,吕公著特意极为热情地邀请蔡京来到自家府中。他对蔡京说:“我在朝中多年,阅人无数,没有一个人比你强!你将来一定能坐上宰相之位。”
吕公著还让自己的子孙们站成一排,肃立在旁边侍候,很诚恳地对蔡京说:“今日我把子孙全都托付给你,希望你不要推辞。”
由此可见,蔡京现在的风头有多盛。
对此,一些旧党人士是很看不惯的。
比如苏辙,就曾将蔡京贬得一无是处,他说:“京文学政事一无所长,人品至微,士论不与,若不因缘蔡卞与王安石亲戚,无缘兄弟并窃美官。”
还有不少人拿蔡京当初的政治投机、毫无政治节操出来说事。
关键,不少旧党人士担心,等蔡京登上相位,就是他们的劫难。
于是,他们就想推一个人出来打败蔡京,甚至助那个人夺取宰相之位,然后全面废止新法。
旧党人士也知道,赵俣喜欢能干事的人,他们要是推举一般人,根本就入不了赵俣的眼,就更别提打败蔡京了。
商量来商量去,旧党人士选定了吏部侍郎赵挺之。
严格来说,赵挺之不算旧党,而是新党。赵挺之早年坚决主张继承并发展王安石的新法,在当时新旧党争激烈的背景下,他力主绍述之说,不遗余力地排挤元祐诸臣。
赵挺之现在之所以变成旧党了,主要归功于近来赵挺之跟旧党的重要人物“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恪非走得很近。
早年,赵挺之在德州时,按朝廷的意思实行市易法。黄庭坚当时主管德安镇,认为镇小百姓贫困,无法承受诛求。
因黄庭坚曾用言语调侃过赵挺之,赵挺之便怀恨在心,后来他抓住机会向赵煦进谗言,致使黄庭坚被贬,最终死在宜州。
到赵挺之被召试时,苏轼便说:“赵挺之是个聚敛钱财的小人,学识品行不可取,怎么能适合这个职位呢?”挡了赵挺之一道。
后来,赵挺之当上了监察御史,他上奏弹劾苏轼草书中有句“民亦劳止”的话,认为这是诽谤先帝,苏轼后来遭到清算,这就是罪名之一。
因为这些事,赵挺之跟旧党的关系一直很僵。
谁知,赵俣登基以后,竟然将苏轼和苏辙给召回来当了宰执。
而且,看赵俣的意思,有重用苏轼和苏辙两兄弟的意思。
另一方面,之前赵挺之一直看不惯蔡京,多次揭发蔡京的奸恶行为。
如今,蔡京蒸蒸日上,赵挺之自然怕遭到蔡京的报复。
所以,赵挺之感觉,他应该跟旧党修复一下关系,甚至是直接投靠旧党,不然等蔡京收拾他时,可能连个帮他说话的人都没有。
基于此,赵挺之便主动结交李恪非。
李恪非很佩服赵挺之的能力,便将赵挺之引荐给了自己的老师苏轼。
被赵俣调回来又被赵俣提拔为宰执并被赵俣委以考核人才的重任了之后,之前一直郁郁不得志的苏轼,胸中的郁结之气一散,仿佛焕发了第二春,人看起来都年轻了不少。
此时,意气风发的苏轼,一心报答赵俣的知遇之恩,正需要赵挺之这样的人才来帮他。
关键,苏轼是个豁达大度的人,连将他赶出他所热爱的朝堂的章惇,他都能原谅,何况赵挺之?
就这样,赵挺之改换了门庭,摇身一变成了旧党人士。
不久之后,旧党这边想找人跟蔡京打擂台。
可旧党这边,不缺文学大家,搞个宣传什么的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按部就班治理一方的人才他们也多的是,但搞经济的人才,他们……没有。
这也正常,旧党一直主张遵守祖宗的旧法,他们的经济政策通常都是减少开支等节流的方式,而不是让杰出的经济人才去刺激经济、去赚钱,在他们看来,那太激进了,这怎么可能留得住搞经济的人才?
没办法,旧党便只能矬子里选将军,最后把刚加入旧党的赵挺之给选了出来。
赵挺之的从政经历也算丰富,而且他早年的政绩一直很突出,也曾出使过辽国,还是蔡京的政敌,关键他已经是吏部侍郎了,职位够高。
值得一提的是,赵挺之一直在反对蔡京在钱法方面的主张。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