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第89节

  李清照听言,赶紧把金字牌给了李恪非。

  李恪非不敢随便接过金字牌,而是严格按照礼仪双手捧过金字牌,揣入怀中。

  随后,李恪非也顾不得现在已经很晚了,赶紧在第一时间去了苏轼家,将这件突发事件跟苏轼和苏辙说清楚。

  苏辙听完,对李恪非很失望。他觉得,李恪非连这点小事都办不明白,又能办成什么大事?哪像晁补之,就办得滴水不漏。两人一比,天差地别。

  不过话又说回来,晁补之事虽然办得漂亮,但晁敏应该不会有李清照受宠。

  这么一看,李恪非可能还是要比晁补之更有用一些。

  有能力的,机会小;机会大的,能力又不太行。

  苏辙也很无奈。

  倒是苏轼,觉得这也没什么,可以让赵俣和李清照自由发展,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嘛。

  几人商量了一下,觉得也只能是这样了。

  不过,怕李恪非再坏事的苏辙,这次特意交代李恪非,不要再玩心领神会、心照不宣那一套了,一定要跟李清照说清楚,绝不能再出一次这样的大乌龙了。

  李恪非连连保证,他绝对不会再犯这样的错了。

  回家以后,李恪非就对李清照直说:“你他日再入宫,慎勿失上章……”

  这回,李恪非可不敢再跟李清照打哑谜了,而是把元佑党人目前糟糕的处境,这次让她进宫参加宫闱科举的目的,惹怒赵俣的后果,简单直白地跟李清照说清楚了,并明确告诉李清照,下次赵俣再看上她时,千万别躲。

  此时,李清照已经知道了,她就不应该回来,应该跟其她十一个参加宫闱科举的女子一块留在后宫,成为赵俣的妃嫔,她差点害惨了李家,幸亏赵俣给了她一块金字牌,不然李家的麻烦就大了。

  ‘这……我该如何是好?’

  李清照万万没想到,她的麻烦,没有因她离开后宫留在那深宫大内,而是如影随形地追着她回到了家中。

  李清照的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她紧锁的眉头,映照出一抹淡淡的忧愁。她轻抚着那块沉甸甸的金字牌,思绪万千,不知如何是好……

  ……

第115章 华丽丽的逆袭

  …

  集英殿。

  这是赵宋王朝的皇宫重要的宴殿之一,皇帝常在此举行春秋大宴、策试进士等活动。

  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郑显肃举办的宫闱科举庆祝宴会,竟然也是在这里举办的。

  可以说,除了“中举”的妃嫔宫人戴的花是绿花不是红花等少量差别以外,宫闱科举取士与科举取士差别不大,氛围感绝对拉满。

  这不禁让人意识到,郑显肃虽然出身寒门,但她的权柄,绝不比历任皇后少。

  同时,这也使后宫的妃嫔宫人看出来了,郑显肃举办的宫闱科举,不是玩闹,而是一件很严肃的事。

  后面发生的事,也证明了,赵俣确实力挺郑显肃搞这些。

  赵俣不仅亲自出席了这次宴会,还当众宣布:女状元刘明达,升为十七嫔中的倒数

  虽说因为年纪较小刘明达并没有得到传说当中的连幸十日,但刘明达一下子就从粗使宫女升为正二品的充仪,可以说是等于以坐火箭一般的速度升了上去。

  关键,尚宫为尚宫局的最高女官,负责管理宫廷事务,包括引导皇后及后宫嫔妃的礼仪等,有时也会在皇帝身边侍奉,传达皇后及后宫的相关事务。

  这样的身份,必将经常出现在赵俣身边,少不了被赵俣临幸不说,还得到了赵俣的重用。

  司言和司记也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女官。

  前者,负责宣传启奏,即向皇帝传达内外奏事,还负责宣读敕令等,需要经常在皇帝身边听候差遣。

  后者:掌管宫内诸司的文书记录,皇帝处理政务时,可能会在身边记录相关事宜,以备查阅。

  这两个职位更是整日跟在赵俣身边。

  这代表什么,还用说吗?

  由此不难看出,此次宫闱科举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这也必将使得今后赵俣后宫中的女人沉浸在读书、宫廷礼仪、女红技艺、品德修养方面的学习,以期像刘明达等人一样完成华丽丽的逆袭。

  转天,又一个振奋后宫人心的消息传了出来。

  昨夜,女榜眼章楠侍寝了。

  由此不难看出,后宫中盛传的那个夺魁就能获得十日连幸的消息,绝不是空穴来风……

  ……

  现如今,赵俣后宫的事,已经不仅仅只是赵俣下半身的选择了,有时它也是赵俣政治态度的风向标。

  比如,一众宰执给赵俣送了十一二个妙龄女子,可赵俣却选择最先临幸章惇的亲孙女章楠,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政治信号——赵俣还将重用章惇当宰相,短时间内并没有换掉章惇的意思。

  而假设赵俣这次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对吧?

  章楠是这十一二个妙龄女子中第一个被临幸的,不是因为她在宫闱科举中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吗?

  对此,你猜这些宰执信不信?如果让他们来看,章楠获得

  这其实也是一众宰执给赵俣送女人的原因之一。

  他们想看看,始终不暴露自己真实政治态度的赵俣,到底是怎么想的?

  而看赵俣宠幸谁,有可能就是一张很有效的阴晴表。

  就像赵煦,就喜欢支持新党的刘清菁,讨厌支持旧党的孟相。

  赵俣这一朝的宰执,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摸准赵俣的脉……

  ……

  今天早朝,章惇显得格外有精神,他不仅一口气向赵俣汇报了大大小小几十件事,还将此前他一直压着的一件大事禀报给了赵俣:

  “陛下,今已二月末,得治理黄河了,不然,汛期来时,只怕将有大祸……”

  听到此事,赵俣就气不打一处来。

  本来,人家黄河自己在那流得好好的,与人类相安无事。

  可八十多年前,有一个叫李垂的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在其著作《导河形胜书》中提及:黄河的河道会一直北移,最后黄河下游的河道将从河南、山东境内,改到河北的燕云十六州境内,取渤海入海。

  众所周知,燕云十六州在宋代属于辽国的领地,李垂认为,如果黄河真改到燕云十六州境内,辽国有可能会派遣水师顺黄河逆流而上直入中原腹地进攻东京汴梁城。

  事实上,按照这个时代船只的动力水平,在人口、经济均为劣势的情况下,要想组织如此大规模逆流而上的进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但是宋仁宗一朝、宋神宗一朝、宋哲宗一朝的一些大臣竟然相信了李垂的鬼话,他们劝宋仁宗、宋神宗和赵煦,赶紧想办法将黄河改道,避免这么可怕的事情发生。

  而宋仁宗、宋神宗以及赵煦也是糊涂蛋,竟然采纳了这些建议。

  于是赵宋王朝从宋仁宗时期就开始了这个长达半个世纪的作死工程。

  首先是宋仁宗时期,黄河两次小程度决口导致北移变道,产生横陇道和商胡道,因担心辽国利用黄河改道出兵,宰相富彦国提出把决口河道堵了,让黄河分流给东部六塔河。

  经过一番争辩,宋仁宗选择同意实施。

  不久之后,工程完工,六塔河当场决堤,施工者和周围的百姓全都被淹死不说,由于自然形成的北上河道在澶渊被封堵,造成反噬洪水倒灌入南侧的四十五个郡县,将三千万亩农田摧毁殆尽,河北地区遭受重创。

  宋仁宗死后,到了宋神宗时期,当时,朝堂之上对黄河的治理意见仍旧不一。一派认为改动河道会导致旧河道溃堤主张维持黄河北流,另一派主张开二股河导向东流。

  出于对辽国的恐惧,宋神宗坚持支持后者。

  结果,二股河修成后次年,发生曹村大决堤,黄河夺淮入海,冲垮黄河下游水系,制造了庞大的黄泛区,全国十五分之一的产粮区沦为人间地狱,沿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秩序面临坍塌和瓦解。

  到了宋哲宗时期,赵煦急于治理回河之灾青史留名,不顾黄河故道河床已经很高的事实,想让黄河回流故道。

  结果,去年黄河从黄口决堤,断绝东流,向北冲去,将山顶的禹庙都冲没了,河北与山东各州县都因自然之怒而损失惨重。

  ——在德州以北的许多区域,躲过洪峰的百姓不过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四十;沧州以北则更为严重,幸存者仅占原先人口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整个河北成为渺无人烟的千里赤地,所能贡献的粮赋降为回河闹剧前的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

  这就是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三易回河。

  经过这三次的回河工程,最后导致河北、苏北、山东的好多地区都被冲成了白地,可谓千里无鸡鸣,萧条无人烟。

  毫不夸张地说,经过这些年的闹腾,三易回河不仅没有达到前几任皇帝想要的战略目标,还使黄河随意改道,黄泛区遍布,导致河北等地的农业生产退化,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瓦解,北方防御体系基本丧失,河北的诸多军事重镇也被破坏殆尽,朝廷花费了大量的钱粮进行救灾,以至于国库极度空虚,绝绝对对加速了赵宋王朝的衰落。

  关键,有一点地理常识的人就知道,黄河改道是因为黄河泥沙堆积导致原来的河床抬高的正常现象。

  你说,前面那几个白痴皇帝,非得没事找事,干这损人不利己的事。

  关键他们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赵俣。

  更可气的是,赵俣还不能不管。

  历史上,当北宋王朝被灭后,黄河依然是个烂摊子,赵构拍拍屁股跑到南边建立了南宋王朝,把治理黄河的重任交给了金国。

  原本因在靖康之耻中大肆掠夺而强盛富饶的金国,就因为接盘了北宋王朝的烂摊子,使得大量国家财政用在了治理黄河上面,不堪负重导致国力衰弱,最后被蒙古所灭。

  当蒙古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也一直深受黄河泛滥的影响,最后在元末又爆发了水灾,冲出了一个一只眼的石人,挑动了黄河天下反,短短百年的元政权覆灭。

  可见治理黄河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一旦没处理好没准就会促成灭国之祸。

  而“三易回河”花样作死工程就好比拆炸弹,剪错了一根线,却引爆了三颗炸弹,直接把自己和后来的金、元全部坑死。

  历史上,直到明朝,老朱家的历任皇帝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才彻底治了这黄河水患。

  看这段历史,你说赵俣能不收拾这个烂摊子吗?

  其实,章惇早就想跟赵俣谈治理黄河的事了。

  只是,去年的黄河大爆发成为宋代以来最大的人祸,作为宰相,章惇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也是章惇最容易被攻击的地方之一。

  而旧党,包括新党中的那些保守派,还有那些惦记章惇屁股下宰相之位的人,全都在憋着劲准备用此事来攻击章惇。

  也正是因为如此,章惇才一直压着此事。

  如今,再不治理黄河,可能就晚了。

  加上,赵俣

  这章惇才把治理黄河的事拿出来。

  果然!

  章惇话音一落,就有无数人站出来弹劾章惇。

  不只章惇,之前参与治理黄河,甚至是为治理黄河献过策的人,全都遭到了弹劾。

首节 上一节 89/114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融合小金人,加入女神聊天群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