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182节

  就在这时。

  锦衣卫百户石青带着一众锦衣卫走了进来。

  就在这个月初,总旗石青已被破例擢升为百户,这就是追随皇帝办事的好处,擢升不循常例,只要立功,就能不断擢升。

  石青大步走到众省官的面前。

  “锦衣卫百户石青传陛下口谕:自此刻起,河南承宣布政司五品以上官员全部免职,待钦差殷尚书抵达开封府后,再行处置!”

  “什么?”

  众省官的眼神里都是不可思议。

  他们没想到在钦差还未曾抵达,还未查出此案是否与他们有关时,朝廷竟直接将河南的省官全撸了下来。

  此举,前所未有。

  就在这时。

  河南左布政使郑云蓥与河南左参政安嘉善突然倒在地上,浑身抽搐了几下,然后昏厥过去。

  石青瞥了二人一眼。

  “二位大可不必如此,在殷尚书到来之前,我是不会将你们关押入狱的,当然,我也不会让你们回家,你们的家里,我已安排好了锦衣卫,一个也出不去,诸位还是安心待在此处吧,莫再有上不得台面的小动作!”

  听到此话。

  郑云蓥与安嘉善有些无奈地睁开了眼睛,然后慢慢站起。

  装晕,乃是官员们的惯用伎俩。

  一旦装晕,他们一方面可免于被立即送到监牢,另一方面有回家静养的机会。

  一旦能与外人接触。

  他们便能传递信息寻找靠山,或将家里不能见人的金银财物偷偷转移。

  石青显然不会给他们这个机会。

  从这些官员脸上的表情,石青已笃定,河南承宣布政司要变天了。

第135章 盛世论!一语惊人沈子珩

  三月初八。

  户部尚书殷正茂抵达河南开封府,开始调查河南假步弓丈田之事。

  与此同时。

  河南一众省官被免职之事与小万历告知殷正茂“不配合丈田之宗藩,朕将免其一切特权,贬为庶民,甚至要了他们的脑袋”的消息,经由通政使司传遍了京师的各个衙门。

  朝廷下发到地方州府的邸报,也都记撰了这些内容。

  此乃小万历与张居正,刻意为之。

  丈量田亩是全国之事,宗藩违背法令兼并土地,更是全国之事。

  此举。

  意在让大明两京十三省的官员与宗藩们都知晓朝廷的态度。

  谁敢阳奉阴违,谁敢损公肥私,谁敢为个人仕途与利益触犯法令、欺压百姓,朝廷定严惩不贷。

  此消息也传到了民间街头。

  因年前的百家议政和秋闱会试,书生士子们对朝廷的印象大为改观。

  而今。

  朝廷对待省官与宗藩毫不留情的态度,更是让很多年轻书生士子拍案叫好。

  甚至撰文称颂朝廷的这番行为。

  谁说宗藩不能动?谁说地方上官官相护?谁说百姓求告无门?谁说朝廷的政策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特别是小万历亲见周夫子的举动,让无数百姓都觉得皇帝贤明,大明正在慢慢变好。

  ……

  三月初九,近午时。

  文华殿内。

  小万历埋头翻阅着殿试备选题。

  马自强、申时行、王锡爵、王家屏、沈念等一众殿试读卷官站于下方。

  因殿试是小万历任主考官,马自强等出题人便不能被称为考官。

  而被称为读卷官。

  众人的任务便是拟定殿试考题供小万历选择,外加阅卷改卷。

  除了一甲前三名由小万历钦定。

  其余名次基本都是读卷官们依照会试和殿试的总成绩进行排名。

  这次,内阁三大阁臣全部回避,掌控众考生命运的,便是殿内这些人。

  大明之殿试,只考一题,即策论。

  又叫:实务策。

  要求是:惟务直述,不尚文藻,且不少于一千字。

  与固化酸腐的会试八股文不同的是,殿考之策论,较为结合当下实务。

  内容涵盖政事、边防、民政、礼制、法令等各种内容,考生可自由发挥,提出一些新的政事主张。

  比如:嘉靖二年科举,因嘉靖皇帝追尊生父之事,殿试的主题便是大礼议改革;隆庆五年科举,因大明与蒙古和谈,殿试的主题核心便是:俺答封贡……

  殿试策论,向来都是紧跟时政,讲究经世致用。

  当下之时政,自然是新政改革。

  所以马自强、申时行、王锡爵等人提供的殿试主题基本都是围绕新政的考成法、丈田法、给驿条例、一条鞭法等等。

  沈念也是以考成法为背景,拟定的考题。

  哗啦!哗啦!哗啦!

  小万历翻阅过读卷官们准备的三十多道殿试策论题后,眉头皱起,摇了摇头。

  “众卿,朕觉得这些策论题都有些空泛,朕看到这些策论题目,便能想到考生们的答案,大多都会与官员们呈递的关于新政的奏疏内容无大区别,如此拟题,过于保守,诸位是否还能想出充分展现考生才情而非知识储备的策论题?”

  空泛?保守?

  顿时,一众读卷官都语塞了。

  甚至有人根本没明白小万历所言的“展现才情而非知识储备”是什么意思。

  殿试试题,历来不都是这个样子吗?

  这时。

  马自强补充道:“陛下,您的意思是,考生们答这些题,易引用当下官员们的观点认知,比拼的多为对当下官员奏疏的了解,而非个人对于朝政的见解。”

  小万历点了点头。

  “近日,京师的街头巷尾,售卖与新政相关文书的书摊,比以前多了数倍,一些文书,打上元辅的名声就能迅速售卖一空,还有人伪造沈编修的文章,称朕最中意这些内容,显然是为了投朕之所好。”

  当下的小万历,很喜欢派遣锦衣卫隐藏在街头巷尾,百姓中间,聆听民声民情。

  京师当日发生的一些大事,他当天晚上便能知晓。

  沈念听到小万历提到自己,不由得无奈一笑。

  京师的商人,为了赚钱,什么手段都能想出来。

  沈念多次在小报上见过模仿自己风格所撰写的文章,虽不能以假乱真,但足以哄骗那些对沈念的了解只有一丝皮毛的读书人。

  这类小报黑作坊,顺天府查到一个便封禁一个。

  但奈何此种伪造买卖,利润太高,封禁一个,就会再冒出一个。

  俨然如雨后春笋一般。

  小万历又补充道:“另外,出身平民之家的考生根本无法与出身官宦之家的考生相比,朕觉得不公平,朕想听独特而真实的声音,而非成熟且统一的声音。”

  听到此话,马自强等人都不由得看向沈念。

  这句“独特而真实的声音而非成熟且统一的声音”,正是沈念在日讲课上教过的。

  不过当时沈念所指,是建议小万历多聆听年轻官员的声音,而非当下考生的声音。

  没想到小万历竟将此话用在了此处。

  沈念尴尬一笑。

  小万历虽将沈念的原话移花接木用在别处,但并没有说错。

  殿试若只泛泛地考验考生们对考成法、丈田法、一条鞭法等新政之策的理解,官宦子弟确实占很大优势。

  比如:张嗣修与吕兴周。

  张居正与吕调阳只需在日常对他们输入一些对新政的理解,便可使得他们将许多考生都远远甩在后面。

  考试时,依此二人所言,只需修饰一下辞藻便可写出佳文。

  故而。

  小万历想让考生们回答需要动脑思考的问题。

  不过,这种不公平是客观存在的。

  科举,向来都不是一个穷小子的单打独斗,而是一个家族全心力投入。

  比如沈念。

  他父亲若未为了他弃教从商,遍访名师,没准儿现在的沈念还在准备下一届的乡试呢!

  “众卿可有良策?”小万历问道。

  就在众人还未曾想好时,小万历又道:“朕想以河南假丈田之事作为背景出题,殿试之日,河南的问题定然还未曾解决,朕想看一看考生们对此事的想法。”

  小万历想将殿试试题落在一件具体的事件上。

首节 上一节 182/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