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 第216节

  稍倾。

  马自强开口道:“我不知其它三位阁老忙不忙,我是不太忙,我到时可以去听一听!”

  “谢马阁老!”沈念笑着拱手。

  马自强觉得自己这个阁臣之位,沈念至少能占一半功劳,故而很支持沈念。

  “我也去,我为了恐吓河南宗藩,曾说过子珩的坏话,使得他们恨子珩恨得咬牙切齿,这次就当还子珩人情了!”殷正茂说道。

  “谢殷阁老!”沈念再次拱手,然后看向张居正与吕调阳。

  “老夫也去!为大明神剑开刃,这是多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情啊!”吕调阳笑着说道。

  吕调阳自入仕后。

  一直觉得官场是严肃的,是无情的,官员间是相互推卸责任,相互攻击的,稍有不慎,便有可能身败名裂。

  但沈念改变了他的看法,让他看到了官场真诚、有趣的一面。

  沈念这种真诚的态度以及倾尽全力为大明江山之稳固添砖加瓦的拼劲,让他觉得晚几年致仕也并非不可。

  “谢吕阁老!”沈念说完后,立即看向张居正。

  “罢了!罢了!为大明神剑开刃最为重要!”张居正捋须说道。

  “哈哈哈哈……”

  四大阁臣都忍不住笑出声来,内阁有此氛围,极为稀有。

第154章 海公六勿! 什么才是百姓爱戴的官员

  六月十五日,清晨。

  崇教坊。

  国子监大门外的街道上挤满了百姓。

  有商贾,有书生,有农人,有小贩,有须发全白的老叟,有六七岁还未入学的稚童,甚至还有一些目不识丁、经常在市井游逛的喇唬(即泼皮无赖)。

  这些人一大早便围聚在这里,只为看海瑞一眼,只为唤一声:海青天!

  当下的大明。

  鲜有官员能在民间获得一致的夸赞之声。

  只有海瑞。

  民间七八岁的孩子都知晓,海瑞是能为全天下底层百姓说话,是敢于惩治所有贪官污吏的人。

  甚至在一些百姓眼里。

  世道变好的标志,就是朝廷重用像海瑞这样的官员。

  片刻后。

  四百八十名新科进士来到了国子监。

  今日。

  他们是听课的学生,而国子监的监生们只配站在一侧旁听。

  虽然海瑞是举人出身。

  但众进士无人觉得海瑞不配为其上课,反而认为自己在衙门观政即将走入仕途之际,有海瑞提点一番,乃是大幸事。

  又过了片刻。

  国子监祭酒王锡爵带着一众学官来到大门口,准备迎接四大阁老、海瑞,以及自发前来听课的官员们。

  他意料到海瑞至国子监讲学,会引来诸多百姓在外面围观。

  但实在没想到竟引来这么多人。

  里三层外三层,将路都要堵死了,甚至街道两侧的墙头树上都有人影。

  他命国子监的胥吏协同北城兵马司的兵卒迅速疏通,才使得国子监前有了一条能过马车的宽敞通道。

  这时。

  国子监的一名学正快步跑到王锡爵的面前。

  “祭酒,四位阁老刚才已从西门入院,安排在前厅就坐了!”

  “嗯?怎么就突然换门而入了呢?”王锡爵刚说完,便不由得笑了,然后喃喃道:“不愧是阁老,有预见性啊!”

  四大阁老之所以不走正门。

  乃是因国子监正门外的百姓几乎全都是为海瑞而来。

  他们若走在海瑞的前面,大概率不会有什么欢呼声,然海瑞若至,呼喊“海青天”的声音必然响彻云霄。

  四大阁臣,是绝不会让自己处于尴尬之境地的。

  就在这时。

  不远处的一棵老槐树上,突然传来一道嘹亮的声音。

  “海青天来了!”

  喊话者,乃是崇教坊集贤街上一个有名的无赖,平时没少欺负一些没有功名的读书人。

  但面对海瑞,他的心中全是敬畏,全是崇拜。

  随即,国子监门口热闹了起来。

  百姓们兴奋地喊道:“海青天!海笔架!海老!海公!”

  声音之响亮,震耳欲聋,比国子监监生日常的读书声都要响亮。

  这一道道喊声,自然而然也传到了张居正四人的耳朵里。

  四大阁老皆是无奈一笑。

  幸亏走了西门。

  不然他们站在国子监大门前听到百姓呼喊海瑞,不但尴尬,而且会被百姓传为笑谈。

  他们虽身居高位,但也很羡慕海瑞在民间的名声。

  有此清名。

  即使史书上不言海瑞,海瑞也将千古留名。

  百姓们对海瑞如此尊崇爱戴。

  不仅是因海瑞往昔批过龙鳞,如今又扳倒了官商一体的张王两族。

  海瑞为民伸张正义的事情太多了。

  他任福建南平教谕时,改革学风,提倡文以载道,使得地方县学地位大升,堪称大明最强教谕。

  他任淳安任县令时,穿补丁布袍,吃糙米,在县衙后院种菜,整顿驿站,拒绝下属出城迎送与宴请官员。

  他任应天巡抚时,抑制兼并,逼迫前首辅徐阶退田还民,治理太湖水患。

  入仕至今,海瑞没有穿过绸缎,没有贪墨朝廷一文公用钱,没有向上交纳过一文常例钱。

  ……

  桩桩件件,皆是为民请命之壮举,皆是清官直臣之做派。

  德行无瑕,政绩甚伟。

  堪称是百姓心中“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独苗。

  故而,才会如此受欢迎。

  稍倾。

  海瑞的马车出现在距国子监大门还有约二百步的地方。

  申时行、王家屏、沈念等翰林官的车驾皆跟在后面。

  海瑞讲学。

  他们作为小万历的文学侍从之官,自然是要来听一听的,后续还需向小万历汇禀。

  就在这时。

  海瑞听到百姓的呼喊声后叫停马车,从里面走了出来。

  “海青天!海青天!海青天!”

  “海老,您一定要注意身体,有您在,我们就有靠山,我们就不怕那些贪官污吏!”

  “海老,多谢您除掉了张王两族的毒瘤,我……我家的生意终于要有起色了!”

  “海老,您还记得我吗?您嘉靖年入职户部进京时,还吃过我家的咸菜!”

  ……

  百姓们心情激动地喊叫着。

  若不是道路两侧有兵卒拦着,恐怕一些百姓就要冲出来给海瑞一个大大的拥抱了。

  这就是民意!

  这就是百姓的心声!

  百姓并不好糊弄,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坏,他们心中如明镜一般。

  海瑞眼眶泛红。

  他一直觉得自己已不适合当下的官场,满朝文武也皆不愿他归朝为官。

  但百姓热情的呐喊,让海瑞觉得,自己还能为天下苍生做些事情。

  海瑞朝着呼喊的百姓躬身拱手,表示感谢,然后大步走进国子监。

  申时行、王家屏、沈念等官员紧跟其后,皆甚是羡慕海瑞在民间的威望。

  一个官员都被百姓如此爱戴,这辈子都值得了。

  百姓们认为海瑞是他们最坚实的靠山,其实,百姓也是海瑞最坚实的靠山。

  依照海瑞当下在民间的声名威望。

首节 上一节 216/33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我和她们穿越到北宋

下一篇:抗战:我谋士入局,觉醒小地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