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 第85节

  越品越是有滋味,叹为观止。

  结果现在,皇帝居然嫌弃宋濂写的碑文不行。

  准备亲自撰写碑文,把宋濂的碑文给替换掉。

  这……让很多人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才好。

  一时间都觉得皇帝是不是得了失心疯,竟能说出这等话来!

  他一个放牛、当和尚,要饭,后面又当丘八的人,是怎么说出这等话的?

  也配质疑文坛宗师?

  还好景濂先生这次没有跟着皇帝前来中都,要不然听到了皇帝所说的话,还不得被气出个好歹来?

  但就算是不在跟前,今后消息传回应天,景濂先生心里面也必然不会好受,说不得就会弄出一些事情来……

  不过,想是这样想,却也没有人站出来对朱元璋进行反对。

  皇帝不自量力,想要在写文章上和文坛宗师比一比,那就比一比好了。

  他们不敢劝,也不必劝,只管在接下来等着瞻仰皇帝的文采,暗中看笑话好了……

  ……

  金殿之内,朱元璋坐在桌案之前,诸多记忆涌上心头。

  上辈子自己就嫌弃儒生,太过于会用春秋笔法。

  对自己的经历,粉饰的太多。

  自己明明就是一个穷苦出身的人,非要给自己整出一些天降异象什么的出来。

  还把自己的过往,进行了很多美饰,弄得好像自己多光鲜,就像是天生就该当皇帝,很多事都很容易一样。

  所以,在洪武十一年让吴良扩建改造皇陵后,亲自撰写了碑文,代替原来由宋濂写的碑文。

  在现代时,那碑还立于皇陵之前,成为了后世人认识自己的一大准确资料。

  因为这碑文,乃是自己亲手撰写,所以在后来,被人称之为《御制皇陵碑》。

  碑文的内容在心间流淌而过,朱元璋提笔书写,一笔一划的楷书,落在纸上——

  孝子皇帝元璋谨述:洪武八年春正月,带诸子祭拜皇陵,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

  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餙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其辞曰:

  昔我父皇,寓居是方,农业艰辛,朝夕旁徨,俄尔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於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

  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

  值天无雨,遗蝗腾翔,里人缺食,草木为粮。

  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

  兄云去此,各度凶荒。

  兄为我哭,我为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心肠,兄弟异路,哀恸遥苍。

  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

  横平竖直的楷书,恭恭敬敬的一个接着一个的落在纸上,往事随着文字一一浮现。

  思及亲人,与往昔的苦难岁月,朱元璋思绪翻涌,禁不住红了眼眶……

  中途朱元璋数次放下笔,以袖擦拭眼泪。

  最终方才完成。

  朱标,朱棡,朱棣几人前来观看,很快也各自落泪。

  父皇的苦难经历,他们早就听父皇讲述过,可此时看到父皇将这些书写出来,还是禁不住为父皇而难受。

  更觉父皇创业之艰辛……

  朱元璋知道,自己想要通过这些,让后世子孙,牢记自己这个当祖宗的开国皇帝生活之不易,创业之艰辛,让他们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想法失败了。

  后世当皇帝的奇葩子孙太多了!

  斗蛐蛐的,被文臣忽悠成傻子给文臣当孝子的,求仙问道的,吃春药把自己吃死的,几十年不朝,彻底摆烂的……

  如今,他已经不指望这碑文,能对后世子孙起到什么教育意义了。

  能留存到后世,让后人知道一个没有被神话过的自己,也算是很不错了。

  如此想着,看到了太子朱标几个人的反应,朱元璋脸上倒是露出了一抹笑容。

  不提太过于久远的事,眼前效果倒是挺不错的……

  碑文交给数个高手匠人抓紧时间制作。

  两天之后,举行仪式将之立于皇陵神道南端西侧,在其东侧十几丈的地方为无字碑。

  那些在此之前,很多心中嘲笑朱元璋不自量力,等着看朱元璋笑话的文臣。

  在见到了碑文后,很多都收起了这个心思。

  论起文笔,论起用典等诸多方面,皇帝的这碑文确实比不上宋濂,但却胜在一片真情。

  唯一让人为之担忧的是,皇帝将其卑微出身,贫寒经历全都如此直白的写出来,今后怕不是要被世人所轻视……

  ……

  两天之后,船队浩浩荡荡离开了临淮,朝着应天而去。

  洪武皇帝结束了这次的中都之行。

  坐在船舱内的朱元璋,一个人独处时显得愁眉苦脸。

  不是觉得这次中都城的事情,处理的不够好,留下了什么遗憾。

  而是在想,回宫之后该如何面对自己妹子。

  自己之前为了说服妹子,让她同意让老二老三老四几个家伙去中都城当卧底。

  可是向妹子保证了,绝对不会让几个臭小子出危险。

  结果,一直到现在,几个家伙手上脸上的干裂口子等痕迹,都还没有彻底消失。

  这让老朱一时间心中有些忐忑。

  如此想了一阵儿,朱元璋的愁眉苦脸消失不见。

  被自信所取代。

  自己不必自己吓自己,妹子是深明大义的人,绝对不会因为这些,就把自己怎么样。

  再说,这几个臭小子,不都囫囵着回来了吗?

  妹子肯定不会怪自己的!

第67章 老四,你要媳妇儿不?

  “……薛祥罚俸三月,回应天担任工部尚书……”

  中都城这里,在朱元璋走后三天,短短时间里,看上去就已经老了好几岁,眼里面有着血丝的凤阳府尹郑士元,找到了薛祥,念出了皇帝派人送来的诏书。

  人瘦了足足一圈的薛祥,闻言长松一口气,眼泪都下来了。

  有种虚脱的感觉。

  这把高悬在头顶十几天的刀,终于落下!

  天知道这十几天,他是怎么过的!

  这辈子都没这般煎熬过!

  “薛尚书,恭喜了。”

  郑士元将诏书交给薛祥,笑着恭贺。

  薛祥接过诏书,忍了又忍,最终还是没能忍住,当着郑士元的面,嚎啕大哭。

  这十多天里,连自己的死法,他都想了不下上百种。

  连自己埋在哪里都给想好了。

  最终的结局,居然是皇帝不仅没有要自己的命,只是象征性的罚了三个月的俸禄。

  还把自己调回应天,当工部尚书……

  郑士元在边上看着,并没有出声劝解,他是能体会到薛祥心情的。

  薛祥哭了好一会儿才止住眼泪,心里面已经是下定了决心,

  今后再遇到相似的事情时,管它上面负责的人是谁。

  只要做的事情不合格,他都要在第一时间里,把事情上报给皇帝。

  得罪别的官员那就得罪吧,总好过得罪皇帝!

  自己真的就只是想要好好的营建工程而已,别的纷争一概不想理会。

  郑士元待到薛祥心情平复下来了一些之后,和薛祥说了几句话,就告辞薛祥匆匆离去。

  皇帝带着太子他们离开了,并不代表着中都城这里的事情就结束了。

  还有很多的案子没有审理,他还有的忙,属于他的战斗,现在才宣告着正式进入艰苦时期!

  但,那又如何?

  在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他就没有想着事情能够善了,就已经做好了死掉的准备!

  连死都不怕,那别的又有什么好怕的?!

  ……

  “青田先生也会说笑了!也开始满嘴胡话消遣人了!”

  浙江,一个五十多岁文士打扮的人,将凑到眼前的信纸,一把丢在了桌子上,眯成一条线的眼睁开,满是愤愤不平。

首节 上一节 85/273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大明:我朱允熥,随机复活亲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