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三国:词条融合,改天换命 第113节

  丑事被揭发,陶谦当即便气的一病不起。

  他是真的病了,而且还是病入膏肓的那种。

  陶谦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为了不连累家眷,于是再次恳请刘备接手徐州,同时希望刘备能够放过自己的家人。

  这一次,刘备没有再推辞,而是接过了徐州刺史的大印。

  刘备手里捧着沉甸甸的徐州刺史大印,心中却并无多少欣喜之意。

  他以仁义立身,陶谦临终相托,他自不会加害其家人,可这徐州刺史之位,得来却依旧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此时,帐下一人踱步上前。

  此人乃徐州本地一小吏,平日并不起眼,却在此时一脸神秘地对刘备说道:“明公,今虽得徐州刺史大印,然朝廷并未正式任命。

  名不正则言不顺,诸事恐难畅行。

  依小人之见,明公可向袁绍示好。

  袁绍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若能得他为明公上表朝廷,任命明公为徐州刺史……

  那这徐州之地,明公便坐得稳稳当当了。”

  刘备闻言,微微皱眉,沉思片刻道:“吾与公孙瓒乃好友,且曾共盟,如今若向袁绍示好,岂不是背了公孙瓒?

  再者,袁绍此人,真会尽释前嫌,为某上表朝廷?”

  那小吏见刘备意动,于是连忙劝道:“明公明鉴,公孙瓒远在幽州,如今自顾不暇。

  而袁绍势大,正欲广纳贤才,扩张势力。

  明公素有仁义之名,又得徐州,袁绍若能拉拢明公,于他而言百利而无一害。

  且此举不过是权宜之计,待明公在徐州根基稳固,再做他图不迟。”

  刘备听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虽仍存疑虑,却也觉得有些道理,不禁微微点头。

  陈登在一旁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暗自叹气,却一言不发。

  陈登出身下邳陈氏,乃徐州本土士族代表,家族利益与徐州深度绑定。

  在他心中,刘备只是一个能暂时维持徐州局面的人选,与自己是一种“合伙人”关系,而非自己要誓死效忠的君主。

  加上刘备如今的核心成员关羽、张飞、简雍等皆是寒门出身,与士族阶层格格不入,这让陈登与刘备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层难以消除的隔阂。

  反而是糜竺,身为富商,并没有陈登那样的别扭心态。

  在与刘备深入交流几次后,他向刘备表了忠心,认刘备为主公。

  刘备也知糜竺心意,为了进一步拉拢糜家,稳固自己在徐州的势力,他娶了糜竺的妹妹为妾。

  故此,在刘备心中,糜竺远比陈登可靠,毕竟糜家的命运如今已与自己紧紧相连。

  陈登如今,反而有些游离在刘备的权力圈子之外的感觉。

  但实际上,向刘备献计之人,看似为刘备着想,心里却暗怀鬼胎。

  他早已被鹰扬卫发展为了暗线,此番献计,就是要破坏刘备、公孙瓒、袁术原本的联盟。

  但刘备看不破其中问题,糜竺又不擅长阴谋诡计。

  唯一看出问题的陈登,却又闭口不言。

  刘备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已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坠入深渊。

  刘备向袁绍去信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袁术耳中。

  袁术得知刘备竟向袁绍示好,顿时气的暴跳如雷。

  袁术报仇向来也是雷厉风行。

  他毫不迟疑,立即点齐兵马,出兵攻占了无人防守的徐州广陵郡(广陵太守赵昱,之前被曹仁绑回了兖州)。

  不仅如此,

  袁术还派人威逼汝南太守徐璆,以其家人性命相要挟,迫使徐璆臣服于他,为他效命。

  徐璆之前与陶谦联盟,如今陶谦已死,继承徐州的刘备又公然背弃了联盟向袁绍示好,徐璆势单力孤,只能暂时臣服于袁术的淫威。

  一时间,袁术在淮南,又混得风生水起。

第130章 绝境求活的陈到一家

  袁术强逼徐璆为自己效力,

  其中一个盘算,

  便是要在汝南大肆征兵、搜刮粮食。

  汝南是袁家老家,袁术一回来,众多盘踞此地的黄巾、山匪等,纷纷大张旗鼓地加入他的大军。

  一时间,袁术的兵力迅速得到补充。

  他麾下汇聚了黑山军、黄巾军,还有各类山匪、土匪,俨然成了绿林之中的“扛把子”。

  可这群人不事生产,厌恶种地,平日里最喜欢干的,便是强取豪夺。

  袁术迫使汝南太守屈从自己后,他手下这群土匪兵,更是肆无忌惮,在汝南疯狂搜刮,所过之处,只留下一片破败与荒凉。

  就在曹操击退吕布的这天,汝南一个破败的村庄,空旷、寂静得令人心悸。

  前些时日,村子遭到了黄巾余孽“光顾”,村民们辛苦收割的粮食,当时就被洗劫了七成。

  本以为黄巾军走后能稍稍喘口气,谁能想到,官军紧接着又来了。

  他们是喊着“剿灭黄巾贼”的口号来的。

  走的时候,黄巾贼一个没逮到,村民们仅剩下的三成粮食,却被搜刮得干干净净。

  “贼来如梳,兵来如篦”,这句话虽出自明朝,可话里这般残酷的现实,却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无数次了。

  黄巾和官军离开后,村民们望着一片狼藉的村庄,满心悲苦,却也只能默默忍受这苦果,以泪洗面。

  汝南自徐璆上任,击败盘踞在这里的黄巾后,百姓日子才稍微好过了一些。

  可这才不到两年,袁术来了,大家的日子比起以往更加难过了。

  今年秋天才刚收的粮食啊,就这么被抢光了!

  眼瞅着冬天就要到了,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

  明年还有大半年,怎么熬的过去?!

  在村子尽头,有一座摇摇欲坠的茅草屋。

  屋内,陈家父子四人躺在草堆上,皆是饿得全身无力,头晕眼花。

  陈家本就没多少田地,如今粮食又被抢光,一家老小全靠地窖里去年存下的那半袋粮食,艰难地熬着日子。

  “爹,我饿得慌!”老五捂着肚子,蜷缩着身子,有气无力地说道。

  “爹,我也饿得不行了!”老四也在一旁呻吟着。

  “喊饿有甚用?咱家如今也没多少粮食了。”陈父才刚四十出头,可因着生活的磨难,看起来却像个六旬老人。

  面对儿子的话,他也只能同样有气无力地回应道。

  “这群天杀的贼人、官兵!”老三陈到攥紧了拳头,恨恨地骂道。

  “爹,要不咱也去投奔黄巾吧,好歹他们能管饭呐。”老四试探着提议。

  “我陈家祖上也是大汉的将军,你怎敢委身于贼?”陈父一听,顿时愤怒地斥责道。

  “孩儿不过是随口一说。”老四赶忙解释道。

  “闭嘴吧你,省些力气,话说多了更饿。”老五劝说道。

  屋内重归寂静,陈父的心中却如翻江倒海一般,难以平静。

  他的妻子很早便离世了,留下他独自拉扯五个儿子。

  前年,大儿子说要出去讨生活,这一去便杳无音信。

  去年,二儿子也受不了这贫苦和看不到希望的日子,离开了村子,同样是一走就没了消息。

  如今,只剩下陈父带着老三、老四和老五,靠着每年种那点可怜的粮食,再加上野草和树皮艰难度日。

  而今年的情况更是糟糕,眼瞅着粮食收上来了,又可以熬上一年了。

  结果,却被黄巾、官兵给抢了个精光。

  往后可怎么活啊?

  陈父也想过逃难,离开这个贫苦之地。

  可如今到处都在打仗,兵荒马乱,匪贼横行,一个不小心,就得把命丢在路上。

  况且,他们陈家在其他地方也没有亲戚,能去哪儿呢?

  老三陈到,倒还算有些运气。

  小的时候,他遇到过一位奇人,那奇人见他根骨不错,便教了他一些武艺。

  只是如今,陈到也饿得只剩皮包骨头,别说练武了,恐怕连枪都提不起来。

  “要不把小五拿去跟别人家换些粮食?”这念头刚在陈父脑海中冒出来,他便忍不住狠狠扇了自己一耳光。

  自己怎能生出这般畜生样的念头?

  这年头,人人家里都没什么余粮了,谁还会要个没啥用的半大孩子?

  那些被换走的孩子,最终会有怎样的凄惨下场,其实不用想也知道。

  可即便再怎么省吃俭用,家中的粮食也撑不到明年秋收。更何况,如今一家人都饿得没了力气,又怎么种地?

  陈父心想,自己若是悬梁自尽,倒也一了百了,可三个孩子往后的下场,不知会有多凄惨。

  就在这时,老三陈到突然说道:“父亲,要不咱们去兖州吧?”

  “去兖州作甚?”陈父疑惑地问道。

  “前些日子,孩儿听隔壁村的人说,兖州在吸纳流民,还分田分房。他们一家人等明年开春就准备迁去兖州。”陈到说道。

  陈父看着儿子瘦瘦小小的身子,也忍不住望向屋外。

  “父亲,家中余粮不多,若不放手一搏,咱们一家人只能饿死在家中。”陈到再次劝说道。

首节 上一节 113/180下一节 尾节 目录txt下载

上一篇:造反成功后,方知此地是红楼

下一篇:天崩开局:从天牢死囚杀成摄政王

推荐阅读